【编者按】亲爱的朋友们新年好!每逢春节,我们总是要期待中央电视台那一场万众瞩目的《春晚》。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云南昆明38年前的一场值得回味的春节晚会。作家顾国诚先生的回忆文章:《当年那台春节晚会》将为大家呈现精彩花絮。
当年那台春节晚会
作者 顾国诚
主播 一 萍
三十八年前,电视在中国城市刚刚普及,大多数家庭只拥有12英寸或14英寸黑白电视机。如果有人购置彩电,便足以让左邻右舍无比艳羡。电视节目很少,且单调乏味,总共只有两家电视台(中央台和云南台)播放节目。由于商品意识淡薄,也极少有当今那些令人心烦的广告。当年我在新闻界有些人缘,省电视台的导演钱迎众先生盛情邀请我去"触电",参与制作一台在春节播出的全新的综艺节目。这对我是挑战,更是诱惑,于是欣然允诺。
钱导演的构思是:拍摄一台让寻常百姓展示才艺、欢庆春节的大型晚会。晚会的主角是清一色的草根百姓,以家庭为单位,先表演文艺节目,再回答知识性问题,以表演和答题的综合成绩排定名次。晚会主持人是省电视台的柯俊杰女士和省话剧团郭华堂先生。省新闻图片社的邓耀泽先生负责文艺节目的排练和审定,我则负责知识性问题的设计、命题及评判。当年我们都很年轻,办事雷厉风行,很快从近百个自愿报名的家庭中遴选出16家,并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辅导和培训。晚会引起云南新闻界、教育界、文艺界的关注,国学大师周善甫、数学大家朱德祥,当年刚崭露头角、20出头的舞蹈大家杨丽萍、以及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等名人参加了晚会。
晚会在五华山东侧小礼堂内录制,参加晚会的家庭堪称琴瑟和谐,多才多艺。有一个四口之家,父母子女各操一件乐器,合奏民乐《花儿与少年》,旋律清丽,动人心弦。一对军人夫妻自编自演舞蹈《血染的风采》,用形体语言阐述内心澎湃的激情,令人动容。省京戏团的一位老生演员吟唱余派名剧《捉放曹》,赢得满堂喝彩。更有个教师世家,祖孙三代二十余口齐上阵,演出一台大合唱。满头银发的老爷爷和稚气未脱的小孙孙同台献艺,人人尽心,个个用命,演出效果令人震撼。彼时文革结束不久,禁忌犹存,这台节目犹如一股清泉,给久居文化沙漠中的百姓以一丝沁人肺腑的清凉。
知识性问题对于答题者和题目设计者都是一种考量。题目应有趣味性和新鲜感,且须考虑答题者的文化层次和知识品位,不宜生辟,也不能太简单,还要考虑节日喜庆氛围、地方特色和电视表现特点等,令人颇费周章。记得我曾引用担当的诗句"枝头万朵齐吞火,残血烧红半个天",问答题者:这描写的是云南的哪种名花?答题者嗫嚅良久,最后小声回答:山茶。台下一片掌声。又将七颗象棋的"兵"掷入装水的盆中,要选手回答:这情景暗喻哪出传统京戏?选手回答得很干脆:《水淹七军》。掌声再度响起。有一个谜语,谜面是"镜中人",打一字。一位老先生慢条斯理地答曰:这乃是个"入"字,于是场内一片惊叹。我们播放京戏大师关肃霜演唱的《白门楼》中"大耳贼忘却了辕门射戟"一段,要选手回答:这是京戏中的哪个行当?教师世家中的老爷爷立马起身,大声回答:小生行当!观众席上掌声雷动。国学大师周善甫先生当场挥毫,写下"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下联,向观众征上联,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晚会的压轴节目,是杨丽萍表演她的成名作独舞《雀之灵》,随着她优美动人,出神入化的舞姿,观众席爆发出阵阵赞许和热烈的掌声。
这台节目在1987年春节前播出,引发不小轰动,成为昆明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时任《云南日报》文艺部主编王左生先生撰文盛赞这台晚会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新颖别致,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这也是省电视台"为天下先"的举动之一吧。
注:插图来自网络
*~~~*~~~*~~~*~~~*
栏目编辑部
顾问 毛诗奇 邓耀泽
李敦伟 杨振昆
编委 毛诗奇 李敦伟 曹立萍
主编 曹立萍
常驻作者
毛诗奇 欧之德 杨振昆 邵春生
周艳珍 真 真 杨艳秋 李文选
张家贵 苏建华 陈怀志 王礼贵
李敦伟 杨杭澄 任恩扬 曾玉龙
高国斌 姚顺忠 龚太美 胡连勇
耿 良 阿佤一枝花
常驻主播
邓耀泽 文 鹤 燕 子 赵 文
左莉明 一 萍 汪玉丹 刘 敏
秦 芳 月满西楼
本栏目是一个公益文学园地,欢迎文学爱好者投稿,投稿文章以诗词、散文、杂文、科普、故事、微小说、时事评论等原创作品为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不得涉及政治、宗教。拒绝低俗不雅文字,作者应对文章内容负责。若2个月后仍未发布的稿件请作者自行处理。栏目作者、主播、编辑均无稿费报酬。
来稿请注明“原创投稿”字样。
翰墨无食能养性 诗书非药可医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