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多有温度的动词
文/刘立和
在缓缓流淌的岁月长河中,过年,始终如同一幅绚丽多彩、韵味悠长的民俗画卷,镌刻在我们记忆深处,奔涌在我们血液里。夏蝉冬雪,春华秋实,岁岁年年,挥之不去。
一踏入腊月门槛,刚好放寒假,那心情像是被猫爪轻轻挠过似的,既焦躁难耐又满怀兴奋的难以言表。每天清晨睁开眼睛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扯日历。满心期盼新年能早些到来。
那时的愿望简单纯真,不过是穿新衣服,吃丰盛美食,还有尽情燃放鞭炮。如今想来,那些要求其实微不足道,但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却承载了我们对过年的憧憬和期待……
杀 年 猪
“腊月初,杀年猪”。印象中小时候我家过年,都会杀年猪。杀猪头一天通知我七叔一声,第二天,我七叔夹着冰冷的猪挺子和磨得锋利无比寝刀早早地来到我家。我妈早把秃噜猪的水烧开,前来帮忙的亲友邻居,齐心协力,抓猪,捆绑,炮称,这功劲是考验我七叔绝活的时候了,任凭被按在桌子上的猪如何挣扎嚎叫,我七叔一手死死地抓住猪耳朵,一只脚踩着猪头,毫不犹豫的挥动手里的寝刀……记忆中,每到杀猪时刻,我妈都会站在角落嘴里像在念经似的叨咕:猪啊猪,你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今年去了明年再回来……也许受我妈的影响,我背后叫我七叔是“刽子手”。待猪血流尽时,我七叔在猪后腿嘎开一寸长的口子,把猪挺子捅进猪体内,不同方位的捅,然后,嘴对准刀口,使劲吹,帮忙的亲友们高举木棒,“嘭嘭”地猛劲的捶打猪身,意在加速气体贯通,加速膨胀。一会功夫,猪被吹打得滚圆,如此,秃噜脱毛变得容易多了……
那年代的杀年猪,攀比谁家猪肉膘厚,谁家年猪肉膘超过四指宽的话,让人羡慕完完滴了。也就是说。这家一年不用吃油发愁了。彼时,村邻民风淳朴,心地善良“一家杀猪全村吃肉”,我家杀猪当然也去请老邻旧友的,只要是我爸点名的人,都得请。最初我爸派我大哥去请,结果没请来几个,后来我爸让我去请,我年纪小重感情,凡是我爸点到名的,请不来我给拽来……记得当初我大哥给我打个“二”的手势,我那一刻情不快,心不解…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蒸 馒 头
等到腊月中旬,我妈就开始发面,蒸馒头。馒头盘好型没放锅里蒸之前,我妈用“麻果”蘸着桃粉印在馒头上,等馒头蒸好了,掀开锅盖,一锅馒头如桃花盛开的艺术品。松软如同云朵轻抚,每一口都是温柔的拥抱,麦香在嘴里缓缓铺展化开,细腻中带着丝丝甘甜,仿佛能唤醒味蕾深处最纯粹的幸福与满足感。
出锅后,把馒头轻轻放在笸箩里凉透。再放入大缸储存。这时候,我妈会从众多馒头中挑选匀称工整大小相近的八个馒头,放在另一坨,这是过年摆放正北给老祖宗上供用的。最后用塑料布蒙上缸头,以免馒头风干。一大缸馒头足够一家子吃一个正月。小时候贪吃贪玩,冰天雪地的腊月里一边啃冻馒头一边和小伙伴们”嗖嗖嗖”地滑冰车……
烀 猪 肉
在喜迎新年的温馨时光里,家家户户的厨房都飘散出令人垂涎的香气,那是年的味道,是家的味道。二十六炖猪肉,无疑是最为经典、最能勾起人们乡愁记忆的一道菜。它不仅承载着中国人对于团圆和美满的向往,更是对传统烹饪艺术的一次深情致敬。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了古朴的村庄,我妈开始忙碌起来,她扎着围裙,伴着炊烟,手中握着那把世代传承的菜刀,在木头菜墩上驾轻就熟的舞动……
炖猪肉的过程,是一场关于时间与火候的艺术展现。我妈先将猪肉切成大小相近的块状,用冷水浸泡去血水,再以沸水焯去杂质,这一步,是去除腥味和杂质,最后猪肉一同冷水下锅,锅底旺火相攻。
当年的条件所限,我妈烀猪肉时调味品只有“一花三大”——花椒大蒜大葱大料。这也是当时老家几代代最传统的调味品了。当水沸腾后,改为文火慢炖,让每一丝肉质都能充分吸收这些调料的精华,直至肉质酥软,色泽红润。
当我妈用筷子扎进猪肉发现没有血水时,猪肉便可以出锅了。整个屋子都被这股温暖而醇厚的气息所包围,这锅肉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家人团聚的渴望,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它不仅滋养了味蕾,更温暖了人心,成就辞旧迎新的饕餮盛宴!
贴 对 联
鲜艳夺目的对联贴在门楣上,宛如给老屋披上了节日盛装,让沉寂的土房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斑驳的墙面在对联的映衬下,透着岁月的厚重与节日的祥和。
屋里”抬头见喜”,外面“出门见财”。井台贴“井泉大吉”,仅剩一头小克朗的猪圈也贴上”六畜兴旺”,仓房对联是:生产五谷农无愧;供应三餐我有功。横批“余粮万担”……记得我家当年大门口贴的大多都选烫金字的对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门》等等都会选择久负盛名,久贴不衰的名联,庄重气派,阳光下熠熠生辉,承载着对来年的祈愿。每一幅明艳的对联和红火的福字,都寄托着庄稼人对美好生活的热望。
看到每年我爸都求人写对联,我大哥立志苦练毛笔字。记得他很小就开始买字帖发奋临摹,几年功夫下来,毛笔字已经写的有馍有样了。春节一到,找我大哥写对联的络绎不绝。我家邻居宋氏夫妇一辈子没儿没女,目不识丁,我大哥给他写完对联他回去后,居然把“肥猪满圈”贴在外屋风门子上了……儿时贴错对联的糗事让人哭笑不得!
除夕夜发纸
除夕,夜幕降临,“砰砰砰”放鞭炮一阵阵轰天巨响,一波紧接一波,烟花弹如火箭划破夜空,爆发出美丽多彩的花朵,把天空照耀得异常明亮、分外妖娆,整个村庄沉浸在迎接新年的热闹快乐之中,小孩尖叫、大人呐喊,齐声欢呼。当午夜新年的钟声敲响,整个村子甚至整个世界瞬间沸腾起来,山呼海啸,排山倒海的轰鸣炸响把除夕夜推向高潮……鞭炮声此起彼伏,犹如一场热烈的交响乐,火光在大地中跳跃,映照出一张张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笑脸……
记得我爷爷在世时,尽管走道颤颤危危,还是拄着拐棍在除夕夜点响几个双响子说:“崩崩穷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守 岁
“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
放完鞭炮,吃过饺子后,家中全部力量团团围于热炕头玩玩扑克,泡壶茶水,啃着冻梨,嚼着零食,与时光牵手言和,一同感受时光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定时间里,去触摸时光的缓缓流淌,用心灵去感受辞旧迎新的岁月静好……
守岁是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年长者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是为延长父母寿命之愿;守岁,更是对新一年的憧憬和向往;……随着世事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当下的守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不过亘古不变仍是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守岁,这一古老而温馨的习俗,如同一条细长的红线,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它不仅仅是时间的跨越,更是心灵的凝聚,承载着家人间最深切的期盼与祝福。在这辞旧迎新的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不熄的灯火仿佛是对来年无限美好的期许,照亮了每一条归家的路,温暖了每一颗归家的心。
拜 年
拜年,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习俗,过去在我们老家很盛行。尤其是饱经世事沧桑的先辈们把拜年的旧礼看的很重。大年初一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家家户户的大门便已陆续打开,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和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日子尽管清贫,人们穿着干净整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手里提着并不贵重的三包果子两包糖踩着积雪,为拜年而来。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热情地迎出门来,彼此间先是互道一声“给你拜年”,然后,捉住对方衣袖,“快进屋。快上炕,往里点儿。脑荤脑荤(暖和的谐音)”那份真挚与热情,足以驱散冬日的严寒。
拜年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走访,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传递。长辈们会给前来拜年晚辈抓把糖果塞进兜里,年纪再小点的会拿出一逛线怜爱的挂在孩子脖子上。挂线时,通常会说一些吉祥的话语,如“头上戴,脚上抹ma (东北话),活到九十八”等,以此来祈愿孩子能够长命百岁、健康顺遂。同时,线的长久之意也象征着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孩子及晚辈们则恭敬地给长辈磕头行礼,表达着对长辈的尊敬与感激。这样的场景,在过去每一个北方家庭中不断上演,构成了一幅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接没过门的媳妇
我们那里有正月里接未过门媳妇儿串门的风俗,一般是初六、或者初八,双日寓意好事 成双。男孩子把自己打扮得干净笔挺骑着二八大杠,带上包装精美的四盒礼,志得意满的推开未来老丈人家的大门,神气活现地把扭扭捏捏没过门的媳妇接家里,准备最好的饮食,拿出最真诚的礼遇,以此博得对方的欢心,为日后的顺利的迎娶水到渠成做铺垫。
当未过门的儿媳妇离开时自然会收到未来婆家数目不等的红包,红包的大小一般遵照行情。家资殷实的自然会多给点。给红包这个场景多半在双方依依惜别时,而且都会选择外屋地,省得在外面撕撕吧吧外人看到不好。
未来婆婆不失疼爱的抓住未来儿媳的手,把红纸包的红包塞进对方手里,几近谦虚说到:孩子,这是长辈一点心意,别嫌少。彼时,红包里包裹着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货币,更兼全家人最温馨的问候和最美好祝愿吧。对方一边推辞嘴里不停说:不用不用,阿姨,你身体这么瘦,留着买点营养品补补吧。言语不多一步到位,足以让防线再强大的人情感瞬时崩溃…………
撒灯和送灯
正月十五撒灯和送灯。是我农村老家的一种元宵节习俗。
元宵之夜,我爸把平时积攒一大柳条筐的锯末子放到当院子,还有准备好的一玻璃瓶柴油,倒进锯末子里,挥动铁锨搅拌均匀后,郑重地用大板铣挫着,一趟一趟地端出去沿路边摆放。先是在我家院内每隔三两步一堆,拉成一线,铺展开来,一直沿伸到院门前大道上。还有菜园、水井、猪圈、仓房都放一堆,我爸带着我们依次把路灯点燃,刹那间,我家院落灯火辉煌,如同白昼……
给祖坟送灯,则是集体行为,以家族为单位多由一位长者带队,后面浩浩荡荡,那感觉就像影视剧皇家祭祖的场面那样蔚为壮观。到了坟莹地,挨个坟头捧敬一炷香,点亮一盏灯,焚纸、祭酒,最后,分长幼排序,匍匐跪拜叩头……这时候,长者口中也是念念有词:“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仰巴蹬,布衫烧个大窟窿……这是口伐盗灯之流。如此这般,送灯的仪式就算结束了。此时天色尽黑,忽明忽暗的灯火如天上的星星,那一刻,天地通明,大地温暖。
如果元宵夜突降瑞雪,那就印证“正月十五雪打灯,来年会有好收成”的谚语,那是我们祖辈们可遇不可求的啊!
填 仓
正月二十五,是打囤的日子,人们管这天叫“填仓节”。家里老人们用烧火做饭后的灰,在地上划个大圈。灰放在簸箕里,手拿木棍轻敲,让灰从簸箕落下,人站在中心,慢慢转身,好象用圆规划圆的原理。囤中心放一点玉米,小米,等各种谷物,有的放钱也可以,上面压上砖,可作许多这样的囤。放玉米高粱的是高粱囤,放玉米的是玉米囤,放钱的钱囤……一囤一样谷物……囤作好后,放鞭炮。要在日出前打囤,日出后仪式结束。
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大囤满,小囤流,年年吃穿不用愁。
填仓节”这个节日体现了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祈求人寿年丰、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新时代“填仓节”则可以唤醒我们对粮食的珍惜之心,和对勤劳节俭美德的传承。
填仓节一过,标志着播种希望的春天大幕徐徐拉开……
过年,是岁月长河中最震撼心灵的篇章,是华夏大地上最绚烂的人间烟火,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最温暖的归宿。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情感的纽带,文化的传承,希望的萌芽。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灯笼高高挂起,寓意着来年的兴旺与吉祥;门楣上贴着春联,字里行间满载着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和对过去的深情回望。
鞭炮轰鸣,烟花璀璨,将夜空装扮得如梦似幻,每一朵绽放的火花都像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餐桌之上,佳肴满盘,每一道菜都氤氲着家的味道,团圆的喜悦在舌尖上缓缓化开,温暖人心。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守在家中的亲人,心中都涌动着同样的情感——归家之心,思乡之情。电话那头,是久违的声音,是深深的牵挂;屏幕这方,是喜形于色的笑脸,是绵绵不绝的思念。过年,让距离不再是障碍,让心灵得以靠近。他山纵有千秋月,不及家乡一盏灯!
过年,是时间的馈赠,是生活的恩赐,是人间最美好的画卷,描绘出幸福、和谐与希望的色彩!
万水千山,却阻挡不了回家的脚步。风雨兼程,只为盛大的春天奔赴!
作者:刘立和 写于2025年1月26日

作者刘立和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