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名篇鉴赏(一〇〇)
——晏几道《临江仙》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词写思妇离情,从阑外天色切入。“曲阑干外”夜天如水,是曲阑干内凭眺所见,起句表面写景,实则写人。二句“昨夜还曾倚”,不言今夜,却撇开说昨夜也曾在这里倚阑,是知倚阑凭眺已非一夜,则思妇盼归心切这一层意思,不予说破,通过人物动作描写传达出来。三、四句“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说当初别离之时曾约定以月圆为归期,别离之后因有约在先,思妇便长望月圆,期盼人归。读这两句,方知前两句所写凭阑即是为了望月,夜天如水的清朗,正是明月清辉洒照的结果。这两句的“长望”,回应前二句的“曾倚”。以月圆为归期的约定,心理基础当是以月圆喻人聚的古老习俗,天上月圆之夜就是人间团圆之时。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即有“月半当还”的说法,以月圆为标志的中秋节即是团圆节。思妇的长望明月,又与《诗经·陈风·月出》肇端的“望月怀思”的原型模式相契合。
上片的夜夜凭阑,长望明月,已见出思妇的深情痴心。下片转换角度,说她“罗衣着破”,这是一个很有表现力的日常生活细节,写人所未写。这个细节不仅说明别离时间之长久,在这个时长里面,还包含着男子月圆未归、女子反复望月,由希望到失望并重新燃起希望的复杂心理过程。“罗衣着破”不换新衣,当然不是因为置办不起,而是这件罗衣有着特殊的意义,或为男子所赠,或为别时所穿,或者是男子特别喜欢这件衣服。何况衣上旧香犹在,那是他们相守共度之时留下的美好生活气息,让思妇格外迷恋不舍。同时,这个细节还说明别离之后,良人不在,谁适为容,思妇无心打扮,所以别时所穿之衣服,也就一直没有替换。罗衣着破不换,已知此女的坚贞志节,“旧意谁教改”一句,将这层意思点明,说旧日的情义任谁也不能改变。这是女子的痴心表白,同时也透露了她内心深处的疑惑和忧虑。出门在外的男子逾期不归,是否负情变心,这是古代思妇最为担心的事情。词中思妇罗衣穿破、留恋前香、不改旧意,固然是在强调自己痴心不变,但也未尝不是疑虑男子变心。这一层隐曲的意思,是需要读者细加体会的。结二句“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再次转换角度,说思妇郁积了一春的离恨需要宣泄纾解,但是她却没有心情移柱调弦,只是呆坐在宝筝之前,默默地流泪。这两句将“离恨”的题旨点明,“一春”,是说整个春天的漫长时光,思妇一直饱受离愁别恨的折磨。表达惜春伤春的感情时,一个春天过得很快,甚是短暂。表达离别相思之情对人的折磨时,春天就会变得特别漫长,甚难捱度了。“闲泪”二字,表现思妇悲怨难诉、无可奈何的情态,“闲”是无用的意思。
黄庭坚序小山词,曾把小晏的性格概括为“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以“四痴”为性格底色的晏几道,十分念旧恋旧,对于所交往的莲鸿萍云等歌女,情感态度是极为深心专注的,如《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所写。缘此,他在词里屡次比较“有情”“无情”、“深情”“浅情”,数度责怨“无情”“浅情”之人。这首《虞美人》中那位留恋“前香”、“著破“罗衣”、不改“旧意”的女子身上,明显有着作者的性格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