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到过年时越享受寂寞
小时候,过年仿若一场盛大的狂欢,是热闹的具象化。街头巷尾高悬的红灯笼,宛如炽热的火焰,在寒风中跳跃,映照出新年的喜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似是时光奏响的激昂鼓点,敲开了新春的大门;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欢声笑语交织成一首温馨的乐章,这些场景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对过年最温暖的注脚。
那时的我,总觉得时间是悠悠流淌的长河,盼着过年,就像盼着一场生命中最盛大的庆典,满心都是纯真而炽热的期待。
可如今,年近五十的我,却在岁月的沉淀中,越发体会到,越临近过年,越能沉醉于这难得的寂寞。
小时候,每至过年,父亲总会带着我们前往河边的新堤农贸市场,采购各种食材,他的心中早已周密规划。这是一盘凉拌猪耳朵,那是一盘粉丝,家里的几个灶眼子,年夜饭做饭炒菜是否够用?一切都在他的精心安排之中。
那时的年,忙碌而充实,烟火气与人情味交织弥漫。父亲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厨房与厅堂之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仿佛一年的辛勤劳作,都在这阖家团圆的时刻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
然而,时光流转,如今的过年,变得简约而平淡。家人依旧相聚,可各自忙碌的身影,让过年的氛围悄然改变。过年,于我们而言,似乎只是餐桌上多了些丰盛的菜肴,可平日里的伙食,又何尝不是日日如过年般的丰盛?
曾经父亲那般细致入微的安排已不复存在,为过年而忙碌的热闹氛围也渐渐消散,一切都趋于平静,家中的欢声笑语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宁静。
工作也是如此。年轻时,过年是最忙碌的时间,若是身为基层干部,或是单位负责人,便要为干部职工服务,或者大家都期待着你拿主意、办事情,仿佛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而如今,年近五十,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不再如从前那般忙碌。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车水马龙,内心却平静如水。
临近过年,早上八点多来到办公室,办公区的巷道里人迹寥寥,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我会迅速在电脑上浏览当天的《人民日报》和《湖北日报》,而后进入处理公务的状态。有时也无法一整天都全身心投入工作,但这份宁静,却让我愈发享受。它让我有时间去思考那些平日里被忙碌掩盖的问题。
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堵车,坐在车里,思绪飘飞,回味着这几年的过年,愈发觉得岁月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还有三四天就过年了,除了必要的下乡走访、督办工作,我仍能每天按时坐在办公室,这种感觉令人感慨万千。或许,这便是岁月的变迁,曾经的热闹渐渐远去,如今的寂寞却带来了别样的宁静。
这几年,闲暇时重拾了过去喜爱的写作与阅读。我曾写道:“人生的下半场,愿与文学常伴,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出色,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精彩。”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是虚伪做作,并非发自内心,他们用常规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判。而我想说,人到了一定年纪,便要学会做减法,学会享受寂寞。
越到过年时越享受寂寞,是对生活的一种独特回应。它绝非孤独,而是内心的宁静港湾。过年时的寂寞,让我有时间去感受生活的节奏,体会岁月的静好。
寂寞,是一场无声的修行。在这寂寞的时刻,我可以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让思绪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写一篇随笔,记录下内心的点滴感悟;或者还能静静地站在窗前,品一杯香茗,凝视窗外的风景,感受生活的另一种深度。
越到过年时,越能享受寂寞。这份寂寞,不是孤独,而是岁月馈赠的珍贵礼物。就像龙应台所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人群中,你都可能寂寞无比。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去闪避道路上的荆棘。”
社会就像一台巨大的开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所幸的是,也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在往哪里跑。(张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