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出来的对联
李忠继
这天是周六,决意外出过早。趁着排队的工夫,我打开手机微信,发现三毛给我连续打了三个视频通话,想必三毛有急事,我急忙走出店外,快速将视频通话回了过去。
三毛很快接通了通话,叫着我的小名说:“华,我们屋前改建的大礼堂,已经动工了个把月,现在就是粉刷墙体了。”三毛边介绍,边将视频镜头扫描搭着脚手架的大礼堂,接着说:“这个大礼堂在春节前一定会完工,村里决定写一副对联,长期挂在新建的大礼堂门口,我想请你帮忙写一副。”我小声地问:“针对这副对联,村里有什么要求吗?比如说……。”“没有”三毛回答说。我不好意思回绝三毛的信任,虽然硬着头皮应了下来,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袭上了我的心头。我三下五除二地吃完早餐,带着“艰巨”的任务回到家中。
我这是赶鸭子上架,答应了做一件几乎不能完成的事。心想,写这样特定的对联,过去是秀才们,现在是楹联专家,或者是楹联爱好者的人干的事,我一个外行怎能担此重任?好在好有三毛笑着说的:“这对联呀,写不写是态度问题,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的富有政工情怀的话提醒着我。不过,我仍然两天没有动笔,尽想那些流传于世的自己记得的好对联,想从中找到启发。
周一,我不得不坐在电脑桌前的凳子上。动鼠标之前,我捊了一下思路,有必要先找准一个切入点,再找来“砖块”,然后再搭建对联的框架,任由脱缰的马到处乱跑肯定不行。那么,切入点在哪儿呢?我将思路调整到这个大礼堂所在村庄——这村庄与三汊埠为邻,现称李巷村,原名李家巷子,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计划经济年代,该村共有7个生产队,有村民近2000人,是远近闻名的大姓村。沿着这个思路,再来一些应景的词汇,用了一上午时间,终于憋出了第一副对联:百家大姓,不讲大道理,振兴乡村干实事;千户小民,岂容小格局,美化田园谋新篇。然而,这副对联很快就被自己否定了,原因很简单,一是太大众化,二是无针对性。
整个下午,一路的苦思冥想,仍然没有打开思路。正在这时,从幼儿园回来的小外孙跑了过来:“小爷爷,给我榨杯果汁吧。”看我半天没反应,小外孙不解地问:“小爷爷,你在干嘛呀,我要喝榨的果汁。”我望着小外孙,抚摸着他的头,苦涩地笑着说:“如果顺着你的话说,小爷爷是在‘榨’对联呢。好,马上给你榨果汁去。”我很清楚,榨出一杯果汁很容易,而我“脑”中羞涩,要想“榨”出一副能够入眼的对联却异常的难。
“榨”对联的思路还未中断,重新回到我已比作“榨坊”的电脑房。如果这副对联的切入点是对的,那它还应该有自己的特色。那么,什么才是这副尚在孕育的对联的特色呢?忽然想到“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样一句话,而李巷村不就是无法复制的特色村吗?应该考虑李巷村这个地名元素,不妨试试嵌名式对联,让“特色”从这副对联中显现出来。在锁定“李”字和“巷”字后,又想到了历史上有名的同音字对联,如是又“榨”出了“李”的同音字“理”和“巷”的同音字“向”。再经过一番压榨,最终形成了第二副对联:老李少李,装着硬道理,共圆乡村振兴梦;大巷小巷,定了新方向,同绘中华腾飞图。
将这副对联用Word文档发给三毛后,仿佛如释重负。半夜醒来,就着温暖的被窝,重新在手机上打开这副对联,慢嚼细咽之后,发现这副对联存在着非常刺眼的硬伤。如:老李少李说不通,这明显是强拉硬拽组成的词语,必须推倒重来。下半夜,我已经毫无睡意,冥冥之中,追忆的频道调到了李巷村。
我在李巷村度过了18个春秋,第二故乡的生活经历,已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在这些印记中,有的饱含着恩,有的浸透着情。
这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礼堂,坐落于我外婆家门前不足50米处,它起初是供村民们集会的场所,后来改为大队的粮食加工厂。说起这个加工厂,它对我还有滋养之恩。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外婆家因为没有强壮劳动力,年年都是“缺粮户”。为了补贴家用,外婆几乎每天中午,拿着那把高粱扫帚和一个铁皮撮箕,挪着一双裹过的小脚,蹒跚慢步地前往加工厂,扫些散落在墙脚和地缝里的细糠和碎米。每积攒一些,就让残疾的大舅挑到镇上,换点供我上学的零用钱。而住在隔壁的三毛家,对我还有6年的借宿之情。想到这里,我没有理由再呆在被窝里,立马穿衣起床,再次回到“榨坊”。
一路的修改,打磨,再修改,再打磨,最终形成了第三副对联:老李小李,把牢硬道理,共筑乡村振兴梦;宽巷窄巷,瞄准新方向,同绘田园畅想图。为了供其选择,另附对联一副:瑞气腾腾,福施李氏大姓,兰桂齐芳播隽誉;祥云飘飘,恩惠巷中小民,椿萱并茂传美名。至此,感到已经黔驴技穷,没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在写上这两副对联的说明和注解后,重新发给三毛。
或许,我这是用了榨坊师傅一样的力,榨出来却是“不亮不香”的对联。转念一想,无论是否选用,权当以此为心意,表达对李巷村的感激之情。

作者简介:李忠继,男,湖北孝感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省市级报刊和多个公众平台发表文章。坚信借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感动,书写身边的崇高乃人生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