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古道之我见(一)
蓝关古道,是古代连接关中地区与江汉地区的重要道路。它起自长安,经蓝田、商州,到河南内乡、邓州,终至湖北襄阳武汉。
蓝关古道,是今人的说法。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先秦时为"商於道",秦汉时称"武关道",唐以后名"蓝商道"、"商山道"、"商州道"。唐代韩愈贬谪广东途经此道曾写过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句名传千古,后人遂称之以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既以蓝关为名。蓝关在哪里?这名称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蓝关的前身是秦汉的峣关,北魏时移至青泥城侧,称青泥关。北周时改称蓝田关,简称蓝关,一直传留至今。
关于秦汉峣关的位置,唐代《史记•正义》《括地志》载:“蓝田关在雍州蓝田县东南九十里,即秦峣关”。其他各种典籍记载今蓝田县城到峣关距离:《元和郡县治》“90里”,宋《长安志》“98里”,元《类编长安志》和《大明一统志》沿袭《长安志》。“之所以出现差异,是因为不同时代尺寸标准不一所致。
蓝田县城距蓝桥的距离,据民国《续修蓝田县志》是45里,据明嘉靖《陕西通志》是50里,蓝桥距牧护关旧时标称45里,二者距离大致就是九十多里。这种说法占了上风。陕西地方志馆编印的《长安词典》也赫然写到:“峣关,故址在陕西省商州市西北,今牧护关附近,因近峣山而得名。”
峣关古代非常有名。刘邦昔日欲入关中,破武关后,秦王子婴遣兵拒于峣关,刘邦则绕峣关、越蒉山,插到背后偷取峣关,大败秦军于蓝田。由此峣关在史册中声名赫赫。牧户关位于商洛境内,然查商州古今志书,却无峣关记载。《康熙续修商志》关于商地四塞关隘的论述,说商州“西有牧护关要区”,而蓝之峣关,则为牧护关之“重门外郛视”。在商州人眼里,牧护关在内,峣关在外,二者分属两县。《乾隆商州总志》云:牧护关“因古畜牧之场”而得名。这些是牧户关不是峣关的关键证据。
那么,峣关在哪里呢?
峣关因峣山而得名。明嘉靖《陕西通志·卷十六(关梁)》:“峣关,盖因此山(指峣山)而名,亦谓之青泥岭。”峣关取名如此,其位置当与峣、蒉两山相关。《元和郡国志》蓝田条记载蒉山在蓝田县东南25里,《长安志》记载峣山在县南 20 里,明代《陕西通志》亦记:“峣山在县南二十里。秦之峣关以此为名。《汉书》秦兵据峣山。即此。”峣、篑二山东西一脉相连。峣关当在此间。
《水经注》中说,"水出蓝田县南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轻谷水, 二水合而西注,又西流入泥水。泥水出蓝田山之东谷,俗谓之刘谷,西北与石门谷水合。石门谷水东即铜谷水也。"这里的蓝田谷即蓝桥河谷,在秦代被当作灞水正源。其时蓝关古道的正路,即秦始皇拓修的“东南向驰道”,是走蓝谷栈道,出峣关南行,过武关通达荆楚的。据1986年《考古与文物》,昔日蓝谷栈道规模甚大,有学者入对栈孔进行专业测量,确定栈道宽度达5米,可井行两辆马车(见)。所以峣关一定在蓝桥谷中。
称为泥水的刘谷,《水经注》称为蓝田山东谷,即今流峪河。它同轻谷、铜谷水、石门谷水会合后,同蓝桥水汇合之前的今灞河水段继续称泥水。从这点判断,青泥岭(峣岭)的名称同泥水有关。而泥水(今流峪河)上源向东一直上溯到牧户关东北。因此古时峣岭的东西宽度一定大于今日所称峣岭。《元和郡国志》和《长安志》有关篑山和峣山离今蓝田县城的距离可信。
根据《 晋书》卷九八《桓温传》、卷一一二《苻健载记》、《长安志》卷一六蓝田县条,蓝田县东南25里又有地名愁思堆(堆又作槌),东晋桓温北伐前秦时,秦将苻生、苻雄等曾在此防拒,后为桓温所破,故又名桓公堆。由此可见,从蓝桥谷至桓公堆拒敌,峣关当在桓公堆附近。
综合以上资料,古之峣关,当在今筝坡底与蓝桥河村交界处,位于相对宽阔的蓝水右岸。背玉山西南筑城,西扼峣岭险路,南控蓝谷栈道。秦孝公封峣山主峰为虎侯山,于山腰为商鞅建祠,名曰虎侯山祠。汉高祖刘邦袭破武关,沿蓝水进至峣关,见关垒森严,亦是用张良计,于是翻成仙岭绕关西行。这些历史都发生在此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