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贠汝信2025丶1丶26 丶下载丶整理丶补充丶编辑于泉城山大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华民族的春节(农历新春过年)确定为联合国的放假日。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华民族的春节至所以申遗成功,关键在于春节的伟大!
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乃百节之首,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于中国的天南地北,不分天寒地冻的北国,还是春暖花开的南方,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而且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
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都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
习俗的认同,是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体现,长久生活状态的融合,势必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个文化的主脉,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织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中国人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中国人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感恩祖宗的思德!
改革开放后,有人曾经担忧过域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洋节,会淡化中国人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可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
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日历上,也撼动不了对中国春节的想往。一个融化在人民血液丶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我们的春节,是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
伟大的民族必然诞生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必将凝聚伟大的民族!伟大不是吹出来的,是庞大的族群,经过几千年的磨难锤炼而根植血脉的认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现在世界上过春节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亚洲多个国家都在过春节,美丶英丶法丶澳丶加等欧洲丶美洲丶澳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和中华民族一块欢度春节!
附录注释: 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申遗成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春节期间涉及的节日习俗很多,像办年货、贴年红、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祭祖、在客厅请出家堂(写有列祖列宗名字,形似国画的中堂的挂轴、轴子)、神主盒(先祖的姓名神位牌子盒)、拜年、迎财神、赏花灯、到家庙祭祖,到墓地祭祖等,看似繁杂,实际上背后都是传统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归纳,春节的节日习俗脉络就清晰起来了。
春节融合了中国四种文化:
其一、敬天文化;
其二、家和文化;
其三、饮食文化;
其四、喜庆文化。本期就让我们聊聊春节文化。
一丶春节是中国神仙最忙的时候:敬天文化
敬天文化是指尊崇自然、宇宙、天地、先祖的一种文化观念。虽然形式上是表现对天地众神的供奉,但本质上是人们对未知自然力量的祈望、敬畏。不应简单将其归为封建糟粕,其实其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春节的敬天文化,源自部落首领、君王的祭天仪式,以向臣民宣示天子乃“承天受命,君师宇内”,上行下效,敬天文化逐渐普及到民间。
但经过历朝历代的融合发展,敬天文化演变为敬天、法祖并存,在所敬神明群体中,不断加入先祖人物:有的是官职主管,如灶神,来源于灶君司命,即最早朝代任命的主管饮食的官;有的是圣贤,如太上老君是道教始祖;有的是有武将,如门神尉迟恭、秦琼;有的是民族气节的象征,如关帝圣君,即关羽,代表忠义、正气。
各种史料记载稍显混乱,经抽丝剥茧,归纳出春节敬天文化主要包括两大块:一个是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年终大祭,一个是大年初一的拜年大祭。
其中,年终大祭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祭天,一部分是酬神。
腊月二十三,祭天过小年。祭天由君王代表国家和黎民百姓来祭,相当于君王直接向天庭陈述一年功绩,感谢天庭庇佑,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没资格参加祭天大典,百姓这一天就在家大扫除,把一年来家里家外积攒的陈污旧垢都清理干净,除尘迎新。自己家庭小总结一下,过个小年。
腊月二十四,酬神送灶日。据说天庭派到人间驻点办事的诸神,腊月二十五统一到天庭做年终总结汇报,然后正月初五再返回岗位工作。所以腊月二十四就成为酬神大祭的日子,主要目的是感谢人间诸神带来的狩猎、农业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据《礼记》记载,君王代表百姓祭祀七位神,诸侯为国家祭祀五位神,小百姓只能祭祀一位神,即灶神或户神。因为灶神主管每家饮食,记录每家善恶,被百姓奉为一家之主神。灶神就成了上自君王、下至百姓,祭祀最普遍的一位神。
腊月二十四晚上,各家各户一般准备糖瓜、麻球、年糕等又甜又粘的供品及酒水拜祭,意思是让灶王爷吃好喝好,嘴甜嘴紧,到天上多为自家说好话,新一年给家庭带来福瑞和吉祥。
(一)、大年初一零点新年钟声一响,家里长辈就会在提前准备好的供桌上把供香点燃、酒斟满,大人孩子们燃放鞭炮,烧纸钱、纸元宝等,然后排队磕头,给天神、地祇、先祖拜年。对孩时记忆来说,叠元宝、烧纸、放鞭炮、磕头都是一种参与的乐趣。
(二)、正月初四,迎灶日。仔细琢磨研究这些传统习俗,感觉有理有趣。有送有迎,考虑周到。灶神去天上汇报回来了,初五就要上班开始新一年的工作,家里人连夜接风洗尘,请灶神在新一年对家庭多多照顾、护佑平安。
(三)、正月初五,迎财神。不但祈愿食粮丰裕,还要祈祷能多赚钱。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一天一般也是商户选作新春开门营业的日子。初五一大早,商户鸣锣击鼓、燃放爆竹,摆上供品、香烛迎接财神,认为谁先接到财神,谁就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大家争先恐后,由此又衍生出“抢路头”的习俗。
春节敬天文化习俗的形成,其实也都是源自百姓朴素的实用理念,像灶神、土地神、财神,这些与一家人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神,是百姓们供奉最普遍的神祇。
其他的拜神上香,则根据地区习俗和个人信仰而各取所需。
求平安、求财、求子、求健康、求仕途、求心安,等等。每个地区正月初一,当地庙宇香火,往往是一年中最旺的一天!
二丶家和文化
在中国,“家和万事兴”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团圆和谐、家族团结和谐、传承平稳和谐、社交兴旺和谐。
春节是家和文化体现最突出的节日。春节,只要家里有长辈在,除了一些特殊岗位,其他无论平时工作、生活在天南地北的人,都要想办法赶在除夕之前,汇聚到共同长辈的家里过年。在世的长辈辈分越大,家庭的人气越旺。“团圆”是春节家和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有个传统的说法,过年期间父母不能责骂孩子,家庭不能发生口角,不能说晦气话,债主不能上门催债,因为这些会影响新年一年的运气。平时有些芥蒂的人之间,春节期间也会搁置纠纷,彼此拜年。表面上这是假托传说,但实质上体现了“和”文化的精髓。
除夕的中午和晚上,根据全国各地风俗不同,一家人会团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然后,一起守岁到新年钟声之后,给祖先烧纸敬香以示拜年。
除夕——守岁俗称“熬年”
从大年初一开始,代表春节家和文化重要内容的拜年活动,轰轰烈烈展开。
大年初一,一般是直系亲属和左邻右舍间的拜年,或逛附近的庙会,不出远门。彼此在新年见到的第一面,都会先说一句“过年好”“新春快乐”“吉祥如意”等吉祥祝语。
大年初二开始,各家各户开始走亲戚拜年。走亲戚拜年的主要意义,是为了维持家族三代之内旁系血亲和近姻亲间的亲情温度。
拜年
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所属时代的习俗。城市化进程让一茬茬年轻人从农村到城市安家落户,人们拜年的轨迹,从村落、乡镇的小范围,到城市、农村的往复线,再到城来城往的漫天飞。人们拜年的圈子,也从亲戚圈、朋友圈,扩大到社交圈!
三丶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
中国人对春节的饮食准备要比平时更为看重。
从腊月二十五日,灶神走了,到正月初五,灶神返岗。这段时间没有领导监管,家家户户放松了很多,家长带头适度地“奢侈”与“挥霍”起来。平日里舍不得买的食材、食品,只因过年,都大手大脚地购进。
现在有些中老年人常会提起,以前天天盼着过年吃一顿饺子、吃一顿肉的岁月,已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春节的饮食已经相比平时饮食,变不出更多的花样。
腊月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开始忙忙碌碌地准备春节的年货、食材。有备敬天、祭祖用的,有备招待亲戚朋友用的,还有备家庭团圆用的。
腊月二十六,杀猪,炖大肉。这习俗还真挺有趣,二十五刚用糖酒把灶王爷哄走,二十六就开始炖大肉了。
以前在农村,很多家庭一年养两头猪,就是为了过年时,一头卖钱,一头吃肉。能让家人、客人痛快吃一次肉,再换点余钱贴补家用,这已是百姓过年的小满足。后来生活好了,再加上为了生态环境和百姓健康着想,有些地区不鼓励农民自家养猪,这种习俗渐渐稀少了。
腊月二十七,杀鸡,赶大集。这年俗编排也不知道是为了押韵还是为了谐个“吉”字,反正猪啊、鸡啊,年关难过、宿命难违,宰杀的日子都早早被定好了。大集是农村百姓交流自产农产品、采购吃用的重要渠道。赶在过年前,最后一个大集,百姓去逛逛主要是查缺补漏,补齐年货。全国各地大集约定的时间不同,腊月二十七只是一个笼统的日期。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打糕也有叫打糍粑,是个体力活。把糯米蒸熟,然后用木槌反复捶打,打好后铺平、放凉、切块,用时或炒或蒸,成为春节期间方便储存又香软糯滑的美食。除了打糕,还有分别用糯米粉、黄米粉、高粱粉等和面蒸熟的年糕,既软糯香甜,老幼咸宜,又有“年年高”的美好寓意,是春节期间广受欢迎的美食之一。
蒸馍也叫蒸馒头,因为春节期间家里人多,需要的主食也多,到了正月,为了放松过年和图个吉利,不再做动刀宰杀、打糕蒸馍这种大动作的劳作。所以除夕前的几天,各家各户都要集中把春节的肉食、炸品、主食准备充足,也算自给自足的“预制菜”吧。
腊月廿九蒸馒头
年夜饭是中国春节饮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顿饭。这顿饭的主旨是合家团圆,同时讲究很多寓意。像一些常见的年夜饭菜肴,鱼代表年年有余,鸡代表大吉大利,年糕代表年年高升,饺子代表更岁交子等。以前北方地区冬天寒冷,缺菜少肉,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家家户户主要的习俗,沿袭至今。
吃年夜饭
包饺子
留客饭也是中国春节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在传统习俗中,春节期间走亲戚很少留宿,基本都是当天返回。以前走亲戚缺少交通工具,主要靠走路,几公里、十几公里的路途,上午走来,下午返回,主人家都要准备饭菜强留客人吃一顿午饭再走,不能让客人空腹返程。现在交通发达了,几小时的步行路程开车十几分钟即到,留客饭不再基于交通原因,而是作为春节饮食文化传承下来。
酒文化更是中国春节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欢聚,少不了推杯换盏,一醉方休。尤其是农村春节走亲戚,经常是“朝起轻身去,日暮沉醉归”。
中国的多民族融合和多地区特色,为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基础。而春节期间饮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也成为推动中国春节文化得以传播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红红火火的年味:喜庆文化
欢欢喜喜过大年,中国人过春节就图着一个喜庆劲。通过一些喜庆活动,淡忘一年的劳作辛苦,来一次心情上的放松和疗慰。
春节期间的喜庆文化是从“掸尘扫房子”开始。在迎接新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把家里家外收拾得洁净明亮,换来心情舒畅,亦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扫房子
当代中国人视红色为喜庆色,贴年红是传统过年习俗,一为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二为寄托美好的新年祝愿。贴年红包括门神、春联、福字、窗花、年画等,通常要在除夕中午之前贴好。
贴窗花
千家万户的大门上不约而同贴满了大红的春联,不仅醒目壮观,春节的喜庆气氛也立即浓郁起来。
贴春联
放爆竹(放鞭炮)大概是男人、孩子们最喜欢的喜庆活动。比较壮观的是在除夕晚至大年初一,爆竹烟花,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到正月十五晚上,各家各户一般会把剩余的鞭炮礼花全部放完,一为安全,二为圆满。
放爆竹
关于放鞭炮习俗的由来,传说是源于驱逐年兽。它实际的好处是增加了春节的氛围感。不放鞭炮的春节就像坐在电视前看球赛,而放鞭炮的春节就像球赛现场,万花齐放、鞭炮齐鸣的呼应感,立刻就把过年的喜庆气氛拉得满满。
春节期间还有很多其他增添节日喜庆的习俗。比如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舞龙、舞狮子丶端花盆丶玩竹马,逛庙会、赏花灯,等等。
踩高跷 舞狮子
中国在发展,中国春节的文化习俗也必然会随之日新月异,更加丰富多彩。
春节的种种习俗大多是经过历史沉淀传承至今的,虽然并非存在即合理,也并非所有的春节风俗都是好的,但是智慧的中华民族总是会通过融合发展,去莠存良,为后人留下更好的文化传承。
生活需要仪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需要一束光。春节便是中国人新年迎来的第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