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医亦诗的军工老兵——靖培生
穆宝忠
山东红光化工厂职工医院正式启用于1976年秋,医院规模虽然不大,但科室基本齐全,管理亦较规范;医护人员大多是从外地医院调入的业务骨干,还有一部分是各医科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部分护理人员,系选拔优秀职工送上级医院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录用),整体医疗水平较高。更为可贵的是他(她)们具有诚心、耐心、热心为患者服务的基本素质。职工最多时达40余人。在历届院领导张怡宽、李亭、唐功武、靖培生的领导下,为全厂职工、家属及周边农村村民诊病疗疾以及卫生保健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厂内外群众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在院长兼党支部书记靖培生的领导下,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上了一个大台阶。就是多年后,原单位医护人员及企业老职工也总会想起靖培生同志当年带领大家团结奋斗,努力开拓、完善、加强军工企业医疗卫生事业的这段峥嵘岁月。
一、投笔从戎 报效国家
靖培生1951年出生于山东省冠县靖刘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祖上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忠厚的农民。1968年春,政府下达适龄青年报名应征入伍的通知;而应征入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是当代青年最大的愿望。刚满17周岁尚在初中读书的靖培生得知这一消息,在征得父母同意后,立即报名,经政审、体检等一系列程序,顺利通过,被批准入伍。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当身穿绿军装,胸带大红花的靖培生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时,不仅靖家亲属感到无限光荣和自豪,就连本村的父老乡亲无不替他高兴。
入伍后,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740部队二营六连二排四班当战士。当时他们部队团部就设在河北省涞源县一个荒僻的山村——艾河村,该部队的任务就是在太行山腹地的涞源县开挖一孔铁路隧道——驿马岭隧道,这也是当时战备铁道“京原线”(北京至山西原平县)最长的一孔铁路隧道,全长7031.9米。京原铁路从崇山峻岭中穿过,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工程十分紧急,任务相当艰巨;铁道兵8740部队的健儿们就在这巍巍太行山中安营扎寨,他们日日夜夜所执行的战斗任务,就是放炮开山,挖凿隧道,铺设铁轨;他们的口号就是:早日打通京原线,让毛主席放心!
部队以连为单位,三班倒轮流施工。靖培生所在的工班负责用风钻打炮眼、填装炸药、实施爆破,然后人工出渣。限于工程技术条件,当时的劳动强度和施工风险都很大。一个工班进了隧道,一干就是八小时,连吃饭都在隧洞里。尽管有排风设施,但在放炮爆破之后,狭窄的隧洞中还是烟尘弥漫,呛人鼻肺,呼吸不畅。每次下班出洞后,战士们浑身上下从眉毛到裤脚都是白色粉尘,几乎都成了“白人”。部队营房是在工地附近就地取石伐木盖起来的“干插缝、干打垒”房子,通风漏气,冬天无法保暖。限于条件,他们一个排住在一个大房间内,睡的是大通铺。因为在深山区,文化生活单调,每一两个月能看上一场电影。逢年过节,地方政府来部队慰问,战士们才能稀罕的看一场文艺演出。有时连队也自编自演,搞一些群众性的文艺节目,调节一下单调的业余生活。由于长年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工作、生活,有的战士患上矽肺病、关节炎、慢性胃炎等疾病。那时的靖培生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是位标准的山东男子汉。他工作积极主动,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是连队党组织的培养对象,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参军两年(1970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而提任副班长。
铁道兵部队任务是艰巨的,也是艰苦的,甚至有时也是危险的。由于山体石质结构复杂,施工过程中时有塌方、落石、冒水等突发事件发生,工伤事故难以避免。有一次,靖培生带领本班战士正在隧道内紧张地施工,不意隧道顶部突降落石,从空而降的石块将正在掌子面上施工的战友张优平的腿部砸伤,鲜血顿时染红了裤脚,剧疼使他险些晕了过去。战友受伤倒地,上方落石不断,靖培生看到这些,没有片刻犹豫,奋不顾身冲过去,弯腰奋力背起张优平,迅速脱离险境。当时,上边的落石砸在安全帽上,“乒乒乓乓”直响,但他临危不惧,勇敢果断,从而避免了更大不测的发生。靖培生这种不惧危险、勇救战友的行动,赢得了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高度赞扬,部队领导给予表扬并号召全连官兵向他学习。张优平右小腿造成骨折,经住院疗养数月,方逐渐康复。由于靖培生与他是同乡,而且同年参军入伍,又是一个班,经过此次事件,两人关系更加密切了。而数年后两人一起复员回乡,又一起被山东立新化工厂(后该厂与山东红光化工厂合并更名为山东红光化工厂)招工,再次成为军工战友,战友情加上工友情,友谊更为深厚。以后张优平调回原籍工作,直到2017年因病住院,靖培生夫妇前去探望,张优平还深情地回忆起靖培生当年冒险抢救自己的这段情谊,深感自己有这么一位亲密战友,足慰此生!
就在张优平负伤之后半年左右,六连又有两位战士在施工中先后殉职。当看到刚才还生龙活虎般在一起施工的战友,转眼间就阴阳两隔,大家都陷入无比悲痛之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就是靠着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双手挖通隧道,架起桥梁,铺设了通往祖国四面八方的铁路网,为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靖培生由于长年超负荷劳动,身体严重透支,加之在施工中腰椎受伤,导致椎间盘脱出,无法继续部队繁重的施工。1971年3月,他恋恋不舍地告别部队,结束了艰苦备尝而又受益匪浅的部队生活。在军营最后的日子里,他思绪万千,夜不能寐,部队生活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出现在他的面前。部队是一座大学校,在这里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思想上得到了改造、升华,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组织上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生活锤炼了他的意志,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提高了他的政治思想。数载军伍生涯,成为他一生的无形财富。从部队复员到地方后,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他都能勇敢面对,知难而进。同时,在部队所养成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优良传统,都能成为他的自觉行为。多年后,靖培生仍然念念不忘当年从军入伍打隧道这段峥嵘岁月。2020年,他赴河北省石家庄市探亲期间,携夫人与孩子专程到当年战斗过的涞源县驿马岭隧道参观游览,深情追忆在这里打隧道、开山放炮的艰难历程,悼念在施工中为国捐躯的铁道兵战友!看着自己参与修建的隧道和正在繁忙运行的列车,心中充满无限感慨,对当年的铁道兵战斗岁月充满深切的怀念。
靖培生在一篇《怀念军营》的散文诗中这样写道:
我们深知:和平环境依然需要战斗,需要艰苦,需要牺牲——我们在革命军营中成长,是战士,就要百炼成钢。
我们懂得:祖国建设需要勇敢,需要坚强,需要伟大和高尚——我们是新一代革命军人,新时期的英雄连队,就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岁月倥偬,老之将至,不闻军号久矣!但对军营的怀念,魂萦梦牵,与日俱增。
多么怀念啊!怀念我们的军歌、军号、军旗,我们的英雄团体——铁道兵八七四零部队。
多么怀念啊!怀念我们的首长,战友,一个个英姿飒爽亲切熟悉的身影和面容......
二、招工进入军工厂 治病救人行医忙
靖培生复员回乡后,正逢国家在长清县境内筹建两座军工厂:山东立新化工厂和山东红光化工厂。这是两座生产梯恩梯炸药和浓硝酸的军工企业(数年后两厂合并,名为山东红光化工厂)。山东立新化工厂在聊城地区招收了一批工人,靖培生即同时应招入厂。两厂初建时期,济南军区派驻军代表担任党政主要领导,生产技术骨干亦自祖国四面八方抽调而来。因系新建单位,进厂人员均安置借住在长清县孝里公社龙泉官庄农民家中。晚上没有电灯,只能点燃煤油灯,村里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需到村边的水井里挑;条件虽然艰苦,但筹建工作忙而有序。靖培生入厂后被分配到厂办公室任文书,办公室主任许克忠、秘书林启喜和他共三人,住在龙泉官庄一户社员家中。和他同一批入厂的同志都羡慕他运气好,刚入厂就被重用,分到一份好工作。其实,他们并不知内情,靖培生档案里如实记载了他在铁道兵几年的表现、受奖情况以及部队领导对他的高度评价。厂里招工的领导审阅他的档案时,就发现这是位可造之材,又与他当面交流了几次,领导们对这位知书达理、文质彬彬的小帅哥评价颇高,所以把他安排在厂办公室任文书。“天道酬勤”,历来如此,靖培生在当文书期间,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表现非常出色,赢得领导和同志们一致好评。此期间,国家开始采取推荐工农兵优秀分子进入各大专院校培养大学生。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分给立新化工厂一名学员指标,经群众推荐、领导研究批准,靖培生成了首选对象。当领导把这个决定告诉他时,他思想陷入矛盾之中。并非不想入高等学府深造,只是他自幼喜爱文学,对化工专业不感兴趣。所以考虑再三,他还是婉辞谢绝。过了不久,厂里又接到河北医科大学分来的一个学员指标,靖培生再次被推荐,军代表王教导员和厂党委副书记徐忠纯是两位对青年高度负责的老领导,他们担心靖培生再度犹豫,错失深造良机,就分别找靖培生谈话,让他认清形势,正视现实,把握机遇。领导的谈话使他认识到悬壶行医、救死扶伤是善行,是仁术,是一项广施爱心、高尚尊贵的职业。于是,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决定,到河北医科大学报到,进入医疗系学习医学专业。
在校期间,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课上课下,真正做到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半寒窗苦读,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毕业证书。1975年9月,圆满完成学业返回三线军工企业——山东红光化工厂卫生所任内科医生。当时厂卫生所设在单身宿舍平房内,条件比较简陋。他暗下决心,从现在开始,把自己所学贡献给军工厂的职工和家属。为了进一步提高他的业务水平,厂领导安排他赴济南市中心医院内科进修深造。在进修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医疗技术水平大有提高。1976年7月下旬,唐山突发大地震,伤亡巨大,济南市中心医院接受了多批地震灾区转来的危重伤病员。靖培生主动请缨,积极参与救治,不分白天晚上,加班加点,不怕苦累,以病人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当他看到经过自己亲手救治的伤员康复、出院,他的内心感到由衷地宽慰和高兴。他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伤病员和医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通过大学本科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一年多进修实践,靖培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成蛹化蝶的历程,在人生道路上成功地实现了华丽大转身,成为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
1976年,山东红光化工厂职工医院建成并开业。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理疗科、牙科、放射科、化验室、手术室等科室,还配备了一辆救护车。
1983年10月,靖培生被任命为厂职工医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靖培生深知肩上的这幅担子有多重。为了更好地完成全厂职工家属及周边地区村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工作,他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抓好医护人员的团结。
他把团结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向全院职工反复宣讲、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利于团结的事多做,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不搞无原则的纠纷。尤其在工作实践中团结一致,戮力同心;从而使全院医护人员拧成了一股绳,大大提高了全院的凝聚力、战斗力。
(2). 抓规章制度的落实。
严格的纪律是完成各项工作的保证,单位无论大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严格执行厂、院的规章制度,奖罚分明。短时间内,医院精神面貌就大有改观。
(3).抓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
医务人员只有掌握过硬的医疗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才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为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他请示厂领导同意,有计划地派出各科室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培训。通过不断“充电”,显著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院整体工作质量迅速提高,患者的伤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期间成功抢救多例危重病人,从未出现任何医疗事故。
(4).抓医德教育。
他要求每位医护人员视病人为亲人,想患者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倾心尽力,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疾苦,不辜负人民群众赋予的“白衣天使”光荣称号。
(5).抓医护人员的责任感。
他要求每位医护人员认清所肩负的为全厂职工、家属及周边农村群众防病、治病的光荣职责。为了方便职工、家属、村民看病,医院安排医护人员轮值夜班,做到二十四小时随到随诊。同时为方便一线车间工人及时就医,还在厂生产区设置了“一线门诊”,派有经验的医生轮流值班。“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这些措施赢得了全厂职工家属的好评。
在日常工作中,他以身作则,处处起带头作用。凡有急重病人住院,都亲自主导诊治、守护观察,直至病人转危为安。有次,近下班时,几位村民急火火地用地排车送来一位女性危重患者,家属一边着急地喊着:“大夫,快救人!”一边火速将女病人抬进医院抢救室。原来这位女病人因家庭矛盾一时想不开,喝了大量的“敌敌畏”农药。当时患者已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神志不清。靖培生立即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紧急抢救。通过洗胃、吸氧、注射解磷定等解毒药物后,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自从医以来,到底将多少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也无法记清了。
靖培生负责厂职工医院以来,政绩斐然,赢得广大职工、家属及厂区周边群众的赞扬。由于工作突出,多次被厂党委和厂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4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工作之余,他还在《山东中药杂志》《文化生活报》《济南厂企医刊》等报刊发表多篇论文,产生较好的影响。
三、以诗会友 其乐陶陶
靖培生在完成治病救人的主职任务以外,长期坚持文学的业余创作,并先后被吸纳为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自青年时代他就酷爱文学,数十年以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尤其诗歌作品别具一格,明快独到。
他在自己的诗集《极目苍茫》自序中这样写道:
现代诗歌是古典诗歌的继承,应该怎样写?怎样继承?这是一道严肃的命题,当我们握笔在手,首先应该思考这道题,而且必须答对这道题!
一首好诗当似一个妙人:外相风雅,内质良善,意蕴丰实,音韵铿鍧......
诗应言之有物——目之所视,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其如社会人群、家国人生、历史沧桑、生活现实以及时空宇宙、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卉草木、禽兽虫鱼等等皆可用诗的语言、诗的技法、诗的艺术精工淬炼出来,描摹纪录下来——之后,乃成诗。
同时,诗应该是多汁的,多味的——好的诗歌寓意深刻,哲思隽永,内蕴丰富,读之吟之如饮琼浆,如品美味,大快朵颐,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诗贵自然,贵生动,贵活泼,贵健康,不娇柔不弄巧,不浅薄,不做作。
诗忌空洞,忌雍滞,忌晦涩;无内容不写,无灵感不写,无激情不写——高格出新,高古出奇,高雅出彩:写人所未写,言人所未言,赋人所未赋。
诗歌离不开一个情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喜怒哀乐,情透纸背,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真正优秀的诗歌是精美的,清丽的,纯洁的;所以我还是说:如果你热爱生活,就爱诗吧!因为,生活中充满了诗意。
遵循着这种创作原则,几十年来,他写了大量的诗歌(包括现代诗、散文诗、古体诗词等),先后在《星星·散文诗》《山东文学》《当代.诗歌》《欧洲诗人》《绿风诗刊》《山东诗人》《河南诗人》《黄河诗报》《香港散文诗》《作家报》《新聊斋》《齐鲁晚报》《济南日报》《山东工人报》《葡萄园诗刊》(台)《诗学》(港)《鲁西诗人》《当代散文》《微型小说选刊》《燕赵诗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
他的作品入选在多种文学选本:《中国年度散文诗2001年卷、2003年卷》《部落格·心灵牧场(诗歌卷)》《中国散文诗歌精选集》《中国散文诗人2012年卷、2013年卷、2014年卷》《齐鲁文学作品年展2012年卷、2013年卷、2014年卷、2015年卷、2016年卷、2017年卷、2018年卷》《震动中国》《济南写意》《中华当代汉语诗歌典藏》《华夏散文诗选萃》等十余种选本。
其文学作品获各种奖项十余种,其中:
散文诗《春秋济南》获2009年“诗诵泉城”诗歌作品大赛一等奖(济南市文明办、济南市文化局举办);
散文诗《时间的血在体内流动》等六章获2015年《齐鲁文学作品年展》优秀作品奖(山东省作家协会);
散文诗《端午》等七章获2016年《齐鲁文学作品年展》最佳作品奖(山东省作家协会);
七律《咏梅》获“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二届百家诗会一等奖(中国百家文化网、北京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举办)
散文诗《仰望先贤》获2011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北京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
散文诗《金陵钩沉》获2012年“时代颂歌”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北京写作学会、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举办)。
靖培生并非体制供养的专业作家,作为一名医大的毕业生,虽不是鲁迅式的弃医从文,但四十余年来,边医边文,始终与文学、特别是诗歌不离不弃,先后出版《爝火》《三叶草》《流动的时光》《极目苍茫》四部诗集,实现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梦。毛泽东主席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靖培生这种锲而不舍的文学创作精神是可敬的!
除完成治病救人的主职任务以外,他长期坚持文学的业余创作,并先后被吸纳为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员。
靖培生,一位普通农村青年,抱着自己的理想一路走来;青年时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太行山打隧道、铺铁路,为中国的铁道建设做出贡献。复员后被招收到三线军工厂工作,学习医学专业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在任职山东红光化工厂职工医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全院医护人员悬壶济世,为全厂职工家属及周边农村群众的医疗保健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他业余爱好文学创作,亦医亦诗,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写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衷心祝愿他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以飨读者,为新时代增光添彩!
现摘录他的一首诗如下:
我在此
我在此 ——
万里江山因我而壮丽
清风明月因我而柔媚
星移斗换,鸟飞云度
天地人三才,时光与万籁
我视之闻之则生情
触之抚之则有意
故我非客——
我是江山的主人
我乃岁月的知音
氧气和空间是我的
太阳和粮食是我的
心的跳动肺的呼吸是我的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我的
血液是我的,眼泪是我的
笑声是我的,啸叫是我的
七情六欲百感交集是我的
满纸汉字千古文章是我的
我在此——
阳光因我而绚烂,空气因我而清新
我在红尘散步,笑指沧桑
看人类依序进化,历史潺然流淌
我在此:生肖兔是我的,双鱼座是我的
一年四季是我的,二十四节气是我的
蓝天苍穹雷电雨雪是我的
大海沙漠山川平野是我的
生命如诗如酒
人寰如影如画
对酒当歌,一声慨叹让宇宙动容
我摸摸鬓边华发,自己也动容
2021、10、5
作者简介:
穆宝忠,男,1951年生,中共党员。原军工三线山东红光化工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高级政工师。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校外指导专家,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红色宣讲团成员。著有《红光记事》《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 . 第十辑(山东小三线建设专辑)》等专著。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