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杨家将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之二:
“杨再思军事集团”概述
作者:杨文健 刘学用 陈芳
唐代末期,王室衰微,天下纷争,藩镇割据。这时的叙州苗、侗、瑶各民族在杨再思的领导下,逐惭兴旺繁盛,形成了一个以飞山(即靖州飞山)为中心的民族集团——“飞山蛮”。
公元907年,朱晃废昭宣帝,自称皇帝,建立后梁,号太祖,改元唐亁宁4年为开平元年。原唐朝重臣亦多归附,荆南节度使降梁,封渤王,据江陵;安武节度使马殷封楚王,据长沙;青海节度使刘隐封南海王,据广州。杨再思领地四面受敌,他拒不从梁,亦不附楚,居中自立,忠实于唐,并将叙州改为“诚州”,仍沿用唐昭宣帝“天祐”年号,以标志忠诚于唐朝。从天祐三年(906年)起,梁、唐、晋、汉、周争夺中原,无暇顾及南国,诚州得以和平建设,富州强兵,发展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后唐末帝李从珂得知杨再思之志,感其诚,于唐清泰元年(934年)钦授杨再思为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
杨再思励精图治,设立十峒,以其族姓子孙散掌州峒,抚驭峒民。据道光《宝庆府志·氏族表》引城步《杨氏族谱》说:“再思分其地为十峒,使其十子分领之。故正隆之子通蕴居临岗(今属通道),正滔居罗蒙(属通道),正修居绥宁赤水(今属城步),正约居诚州(今属靖县),正款居罗岩(今属绥宁),正绾居东山白竹(今属绥宁),正岩居黎平(今贵州黎平),正嵩居黄疆(今属通道),正权居潭溪(今属黎平),正钦居乐土(今属靖县)”。这条记载,与《宋史·诚徽州传》:“号称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的记载亦相吻合。杨再思在设立十峒的同时,与当地大族潘、蒙、蓝、李、秦、邓等姓结成联盟,并以“再、正、通、光、昌、盛、进”七字辈为等级建立封建领主制度,推动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飞山蛮”进入兴盛时期。明朝开国元勋沐英和蓝玉即为当时的部族领袖李光兴、蓝昌见的后裔。马殷政权灭亡后,再思之七子正岩将“飞山蛮”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到湘西南、黔东南、桂北等广大地区。
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唯诚州兵民屯聚,商贾进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杨再思军事集团作为当时湘、桂、黔地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为保一方平安,促一地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再思团结各州兄弟民族,治国安邦,功勋卓著,威名远扬。在此之后,宋王朝又追封他“英惠侯”、“威远侯”等称号。湘、桂、黔三省(区)边境人民感其恩德,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以祀之。
杨再思后裔已遍布全国及东南亚地区,人口达700万之多。在城步的主要有两支。一支属于杨再思次子杨正滔世系,一支属于杨再思第三子杨正修世系。这两支是人口发展最多的,中国南方所涌现出的杨家将几乎都属此两支。
再思次子正滔封武功大夫,授龙虎卫大将军、都元帅、军民宣抚使。正滔生四子:通声、通胜、通蕴、通威。通声袭父职,北宋成平元年(公元 998年)授龙虎卫上将军,湖广都元帅,生三子:光宾、光甲、光明。光宾袭父职,授龙虎卫上将军、古州军民宣抚使、都元帅、银青光禄大夫。再思三子正修官至邵州都统,授特进银青光禄大夫,世居赤水峒。正修生通昭,授检校太子宾师兼监察御使、上骑都尉、知辰州事。通昭生二子:光斌、光裕。光斌封吏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光裕授紫金光禄大夫。其余长子正隆封少保,驻守临岗(今通道县),授抚西教练使,后移镇江西丰城,升任都教练使;四子正约任古州(今贵州黎坪)八万军民安抚使,授资政大夫;五子正款,任洪州刺使;六子正绾,任播州知州;七子正岩,袭父职,任诚州刺史,后册封为国公;八子正嵩,先任黄疆都使,后升都司;九子正权,官至太尉;十子正钦,封威胜将军、武功大夫,镇守湖南安江(今中方县安江镇),谥号“镇江王”。杨再思后裔发展为思州、靖州、麟州、播州四大房,孙辈以下为官为将者更是无法统计。
由杨再思军事集团的发展壮大,对“飞山蛮”统领区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地区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后辈有宋朝名将杨再兴、明朝开国元勋沐英与蓝玉,生产了元朝杨完者军事集团和明朝杨洪军事集团,延绵发展,更是延及明元两朝的国家政治。
2025年1月24日
【作者简介】
杨文健:城步文联副主席,飞山令公杨再思第三十七世孙;
刘学用:城步商务局职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
陈 芳:城步文化馆非遗专干,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