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中国年
作者:季志林
光阴如白驹过隙,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对甲辰龙年进行认真的总结回顾,农历乙巳年春节又急匆匆即将到来。
小时候盼过年,每到腊月,我和小伙伴们日日都要念叨一遍:“离过年还有多少天了”,盼过年其实是期盼着自己早日长大。
如今已值桑榆之时,既盼过年,因为年承载着全中国老百姓的幸福、快乐和希望;又怕过年,实在担忧我们会在一轮又一轮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渐渐老去!
年复一年,自然法则,谁也挡不住年的脚步,然而,年到底是什么?居然让亿万中华儿女魂牵梦绕不离不弃!
年曾经是众所周知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逐渐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演变成了传统节日,随着历史的穿越,年已被中华民族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年是欢乐喜庆的爆竹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曾经是古时候人们为了驱赶“年”这个怪物而点燃竹子发出的声音,聪明的中国人由此发明了烟花爆竹,为传统节日增添了欢乐喜庆的气氛,因而燃放烟花爆竹成了过年的第一大文化元素。小时候过年,除夕夜间子时一到,全村爆竹声便一阵紧催一阵,响得人们心头发热,随着爆竹声起,新的一年到了!
年是大门两边鲜艳夺目的大红对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将新桃换旧符。”书法和楹联都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国粹,到了除夕,每家门前都会贴上门福、门神和春联,春联内容不仅有对新春佳节的祝福,同时也寄予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贴春联便成了过年的第二大文化元素。贴上春联,屋里屋外一片红,这个家顿时有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年是除夕之夜欢乐喜庆的一台春晚。以往除夕守岁,一家人要在一起吃年夜饭,短缺经济时代虽然拿不出丰盛的食品,但炒几个小菜,温一壶烧酒却是必须的。我父亲在他那一辈人中最年长,两位叔父除夕之夜照例来家贺岁,老弟兄们边喝边聊守岁祈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电视机逐步普及全社会,人们除夕守岁的形式不仅有一桌美味可口的年夜饭,而且还能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自从1983年春节央视推出春晚收到好评之后,春晚便成了全国人民不可或缺的传统节目,欢快的舞蹈,优美的歌声,活泼的小品,幽默的相声,艺术家们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给全国人民奉献了一台又一台美仑美奂的精神盛宴,从此,春晚便成了过年的第三大文化元素。
年是游子回归的脚步声。在中国,春节是独特的节日,春运是独特的名词,对于在外地读书的学子,客居他乡的亲人,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来说,年就像磁铁般地吸引他们早早踏上返乡的旅途,而运送回家过年的旅客成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于是便有了春运这一概念。每年的春运从年前到年后,运送旅客数亿人,几乎持续将近两个月。当人们沉津在节日的喜庆之中时,我们应该感谢交通运输部门的职工们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为全国人民提供温暖舒心的服务,让所有同胞们能在过年时和亲人团聚。中国的春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员流动,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八十年代,返乡之程一票难求,在绿皮火车上挤来挤去的滋味实在难受。如今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东通西连,纵横交错的铁公水空交通体系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安全、快捷、舒适的高铁,简直就是中华大地上一道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得庆幸自己生活在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当今世界,哪个国家的民众出行能像中国这样方便?而春运也逐步演变成了过年的第四大文化元素。
年的文化元素远远不止以上这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民族、各地方的风俗不同,庆贺新春的方式也是千姿百态,所以年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多彩,既保持着千百年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又不断打上时代发展的鲜明烙印。
年是一壶醇厚的老酒。
年是一句深情的问候。
年是一碗象征着阖家团圆的热饺子。
年是身穿新衣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的笑脸。
年是走亲访友互相祝福的一股股人流。
年是手机微信快手抖音不停发出的恭贺铃声。
年是超市堆积如山的节庆礼盒。
年是街头卖大红灯笼卖春联剪纸卖喜庆饰品的小商摊。
年是农家小院迎寒怒放的腊梅花。
年是来自宝岛娇艳滴翠的蝴蝶兰。
年是村头响起的威风锣鼓。
年是田间高奏的悠扬唢呐。
年是陕北高原的欢快秧歌。
年是江南水乡的如梭龙舟。
年是风靡东北大地的二人转。
年是迴荡西北山川的大秦腔。
年是老北京的地坛庙会。
年是哈尔滨的贺岁冰灯。
年是旅游景区的拥挤人群。
年是一条条高速公路上的车辆长龙。
年是现代都市的彻夜狂欢。
年是民俗村里的欢歌笑语……
关于过年的风俗实在是数不胜数,“过了腊八就是年”,从此人们开始为过年做各种准备。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直到正月,各地都有过年的不同讲究,全国人民迎接新年,庆贺春节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年的本身。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春节代表团圆、幸福、平安、祥和、富足和希望,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
不久前,更有一条关于春节的新闻令人为之一振。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申遗成功,是奉献给新年的最大贺礼,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典型体现,意味着春节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是聚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民俗、精神以及家国情怀等元素的文明成果。同时,也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可和褒扬,如今,最美中国年已经成了最时髦的广告语,传遍大江南北,传到全球各地,据说已经有不少国家学习中国人过春节,泱泱中华文化已经走出国门,彰显世界,实在可喜可贺!
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与追求,激发着中华儿女的文化创造力,不断赋予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文化必然会有新的变化,并将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春节已经成为神州大地上“活”的文化遗产。
愿中国年越来越丰富多彩!
愿中华民族更加兴旺发达!
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愿全国各族人民春节快乐,幸福吉祥!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