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编者按〕在六汪风起云涌的近代历史上,有一位国民党的镇长,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中共胶县工委免遭杀戮,他就是陈仪亭。
陈仪亭,男,生于1900年农历正月19日,六汪镇墨得水三村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国民党六汪镇镇长。他同情共产党,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
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阴谋屠杀驻六汪镇东台头村的中共胶县工委全体人员,在这关键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巧施计谋,亲自给中共胶县工委送去情报,使中共胶县工委及时安全地转移到杨家山里,敌人的毒辣行动以失败而告终。当时,担任中共胶县工委组织部长的刘夏峰,亲身经历了这一生死攸关、惊心动魄的紧要关头,他感慨万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夏峰担任上海气象局局长等职,他撰文回忆了陈仪亭先生在关键时刻......

设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村名标志碑
陈仪亭先生在关键时刻
刘夏峰
回顾抗日战争初期,中共胶县工委(胶南县委前身)在胶南六汪镇开展地下活动的那段经历,不禁使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一幕幕往事萦绕脑际。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曾经为我工委扶危解难的民主人士陈仪亭先生。
1939年夏,鲁东南特委任命我为胶县工委组织部长。当时,工委机关驻东台头村。因对敌斗争的需要,工委领导成员结识了国民党六汪镇镇长陈仪亭先生。我对他虽不相识,但早有所闻。
他生于1900年,20岁在胶县师范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他性情豪爽,有正义感,善排难解纷,敢抑强扶弱,因而颇受当地民众的爱戴,后被推举为镇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中共抗日政策的影响下,基于爱国热情,对日顽的残酷暴行,早已不堪其扰害,我们的到来使他遇上了知己。为了工委的安全,他把我们安排到了该镇的东台头村,并为我们提供了房舍,筹备了食粮。我们利用他的地位和影响,很快在胶县南部地区开展了地下抗日宣传活动。
1940年春,国民党反共高潮到来,统一战线遭到破坏,全国各地摩擦丛生,惨案迭起。就在这时,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派员到胶县亲自筹划反共清共的阴谋。国民党胶县顽固派,举起沈鸿烈提出的“宁伪化,不赤化”“宁亡于日,不亡于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的旗帜,开始了剿灭共产党的行动。首先于阴历二月初一,秘密逮捕了五地委到县府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任副主任的夏谷冰。翌日上午,县长徐明山亲自给陈仪亭先生立下军令状,让他带兵于当晚秘密进东台头村,将工委成员一网打尽。接令后,陈先生颇费踌躇,心想,共产党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积极抗日,有何罪过!?而顽固派,背信弃义,不去抗日,却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兄弟,真是丧尽天良。此时,他看清了顽固派的狰狞嘴脸,认识到共产党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于是,他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毅然决定将敌人的这一阴谋报告给共产党。他借回家为名,取道朝东台头村走去。这时,我刚从六区小北河开展工作返回,想绕道县政府探听一下情况,然后回机关,走到良乡大街口正遇上他和一个牵着驴的随从,我正要走向前去跟他打招呼,他却装作不认识的样子给我递了个眼色,径直朝前走去。我从他的眼色中断定他有事要告诉我,就在路边略作停顿,然后尾随在他们后边。我们一前一后走出村子约一里地,陈仪亭先生以大便为借口,让随从牵驴先走,他自己落在后面。我见状后,连忙加快步伐,待我赶上他,他压低了嗓门把敌人袭击工委的消息告诉了我,接着同我研究了防范措施。之后,我们约定下午3时在东台头村东侧树林再接头,说完,我们就分手了。

东抬头村域的墨得水河(2023年摄)
我回到机关后,只有耿诚、毛洪、庄明辇3同志在家,郭有邻外出未归。我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对人员的转移,文件、物资的处理都作了安排。会议结束后,先叫两名女同志到石门沟一间看山屋子进行隐蔽,探听风声,我留下把转移现场进行了一番布置。首先把破油印机照常放在炕上,找出了一张作废的腊纸底板印了几份,放置一旁,又用毛笔写了几幅标语放在桌上;尔后,把碗筷、茶杯等餐具摆到了案板上;最后嘱咐房东大爷,等天黑后,把两盏灯点上。这样,敌人看了现场,就不会怀疑我们是提前知道消息而转移的,只能认为听到枪响后,急急忙忙离开的,自然就消除了敌人对陈仪亭先生的嫌疑,不至于使他受连累。下午,我们按时到了约定地点,我把工委的转移情况及现场布置告诉了他,他很满意,并感谢我们为了他的安全所做的善后工作。我们握过手后,恋恋不舍地告别了。
当晚7时30分,敌人约20余人偷袭到东台头村,陈先生令庄长赵立滋叫开了寨门,敌人进寨后,便从三面包围了工委办公的地方,一阵猛烈射击之后,敌人进门后,只看到一个农民青年倒在地上和工委刚刚转移的痕迹,无奈,只好捡起一些过时的书刊文件扫兴而归。工委全体成员免遭惨杀,安全转移到了杨家山里继续开展地下斗争。
陈仪亭先生的爱国忠贞之忱,不仅表现在我党处于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拔刀相助,而且在我党的帮助下,能够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浪潮中。他走村串巷,宣传抗日道理,揭露日军罪行,协助我们建立了抗日武装,组织农会、青年、妇女团体,开办夜学。为防止日军入侵,他号召全镇各乡村,增修工事,构筑围墙,设立岗哨,严守寨门,以使老百姓不受外侮。他积极拥护抵制日货的主张,对带日货来该地做买卖的商人一律驱逐出境,本地人到异地经商,严格盘查,发现经营日货者,视情论处。他的行动有利地配合了工委的抗日宣传工作,从而使全镇民众认清了日军罪行,激发了抗日热情,增强了正义感与民族感。
几十年过去了,陈仪亭先生也已离开我们,但他那抗日救国的民族意识和对共产党的忠贞之情,会使活下来的工委成员终生难忘,并将在胶南党的历史上留下光荣的一页,被后人所赞美称颂。
(原载2011年中共胶南市委组织部、中共胶南市委党史研究室《永远的记忆》)

六汪文联创作基地
位于六汪镇劝礼村的龙泉山庄
(本栏目编辑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在“都市头条”开设的栏目,主要内容:(1)六汪乡村记忆;(2)各地非遗人物。提供线索可私信或留言联系。喜欢我的文章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