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戎马行 东南折栋梁”
——读开国将军《皮定均》
文/雁秋
说来惭愧,能静下心来,完整地阅读将军专著,《皮定均》还是第一本。本书含“一生戎马行——皮定均将军印象”“回望大别山—'皮旅'中原东路突围考察记”“东南折栋梁——皮定均将军的最后一天”和“皮效龙文(外两篇)”,全书合150多页。我于一日内看完,品读皮将军的传奇故事,他的光荣与痛苦,以及皮将军身上的炽热气质与极至品格, 被开国将军皮定均的军人特征与魅力所打动。
军事记者吴东峰饱蘸笔墨,极其沉重地用了一个章节写痛失将军—“皮定均将军的最后一天”。1976年,是中国大灾大难的一年。7月17日,时任福州部队军区司令的皮定均,因飞机失事,不幸殉职于漳州东山岛。书中有张爱萍将军的悼念诗“东南折栋梁”,催人泪下。将军折翼,天地同悲。
一 戎马一生的皮定均
曾任新华社军事记者的吴定峰,用白描手法,概括而精准地将他亲历亲闻的皮定均将军史记付诸纸端,成为我等学习缅怀可歌可泣的将军的红色精神范本。
书里,皮定均将军给人的形象特征:嘴唇上翘,个子不高,脾气挺大,喜欢喝龙井茶。将军治军有方,战功卓著。从大别山到朝鲜战场,到福建东山岛,一身戎马行!一个个故事惊心动魄。尤其率部挺进大别山,行军千余里,横越豫皖边陲,皖中平原,迭经高山大水:“掩军突围”“丢卒保车”“东进行军”“歼敌围堵”“会师苏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皮有功 , 少进中”。当年有新闻标题记载:“中原突围皮定均旅全部顺利到达苏皖解放区经24昼夜长途行军战斗20余次排除蒋军封锁堵袭追击历尽艰险”。
看完书,我的脑海里闪现很多神奇的画面:东进途中,“声东击西,一个小小山村藏下6000多人”“一天一夜部队不抽烟,不起火,躲过了伪敌”“像撕布一样把它撕开,动作要快要猛。”“确保徐家祠堂的粮库”"搭建“人桥”渡过磨子潭。"“部队彻底轻装,五天五夜的高速急行军,与国军堵截队伍赛跑,向东飞奔700里”。一个个故事惊心动魄,读来拍案叫绝,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如今,大别山的白雀园镇,那条清石条铺砌的明清古街,历经200年风雨变幻,社会震荡,战争破坏, 依然保留原样的300余间古民居,那里曾经是鄂东北,粤东南,皖西北三块红色区域的交通要衢。 那里的红色遗存,将时间永远定格于艰苦卓绝的年代.......
二 儿子眼里的父亲
在儿子皮效农眼里,父亲皮定均佃农出生,随瞎爷四处乞讨,放牛娃。15岁开始,投身革命,从马背上成长为一位赫赫战功的开国将军。中原突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到抗美援朝,征战万里。对台斗争,东南海防前线,建设大西北。父亲戎装未解,征鞍未下,鞠躬尽瘁,把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保持了一生的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这样一位将军父亲 ,留给儿子,留给家庭的是什么?是言传身教,是耳濡目染,二子从戎,全家军人。革命的家庭,靠的是赤胆与忠诚。皮效农的字里行间里,是对父亲满满的缅怀,崇敬与爱戴。父子情深!
三
曾任新华社记者的吴东峰,除了皮定均,还曾面对面采访萧克,王震,李德生,许世友等200余名开国将军,留下一百多万字的感人报道。透过本书,透过吴东峰笔下的皮将军的故事及生活际遇,我们得以了解以皮定均为代表的开国一代将军们的基本命运,这足已超出这本书一般的文学价值,成为我们眺望那个时代主峰时的一种宝贵参照。他们既是开国之猛将,又是新时代的人物。他们大多从马背上直接进入党政军高层领导岗位,进入较为战争年代更为复杂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角色的转换 ,成为他们独有的特征。他们既是卓越的将军,又是忠诚的共产党员。还具备杰出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才能。他们的命运也颇为曲折。我们的开国将军比西方国家的将军要艰难得多。我们的将军曾被苦难逼迫,扯起战旗,戎马生涯带有以命相搏,置死地而后生的彻底性,甚至是一种除死无它的拼命气质。我们的将军身上的战伤累积起来,比任何国家将领身上的战伤都要多。我们的将军所受的正规教育之少,而功勋之巨也是历史所罕见。“目不识丁”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战将,反而为他们排除了一些文化上的束缚,迸发出一种赤裸裸的忠诚和勇猛。
所以,在我们的开国将军身上,浓浓的聚集着东方的、民族的、党性的、血缘的精神内涵。他们的忠诚是任何人都不可离确的精神归宿感。我情不自禁地想,这样的将军,是无可取代的,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阅读他,他们的故事,是为了深刻地理解他们,研究他们,学习他们,然后继承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