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过年
作者 施福明
2025年春节,当老师的儿子说要提前一天开车接我们进城过年,其实我和老伴俩都是想守着老家的年味。老话说:“过了腊八便是年!”
虽然如今距离过年还有三天,但是大家能够感受到年味越来越近了,2025年的放假安排出来后,大家都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中国传统的年味,曾经是千家万户共同期盼的象征。然而,近年来,我们不禁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
记得我们小时候,贴春联是过年时家家户户的传统习俗,寓意革故鼎新,迎接新年。春联,也称为门对、春贴、对联等,起源于宋代,并在明清时期逐渐盛行。它以工整、对仗的文字描述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每逢春节,人们会精选一副大红春联,分别贴在门板、门框和门媚上,为家中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2025年不准放炮,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为啥如今年味越来越淡了?我认为背后五个真相值得我们深思。

1、人们生活条件变好了,有些美食,平时也都能吃到。
年味越来越淡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们生活条件变好了,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了,因为过年时能够吃到各种各样的美食,而这些美食都是平日里吃不到的。
小时候过年最爱吃的就是红芋芝麻糖和梅菜扣肉,还有牛肉,这两个菜肴平时根本就吃不到,偶尔有人结婚吃席才能够吃到一次,可想而知对于这两个菜肴大家是馋的不行。而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口袋里越来越富裕,牛肉,扣肉,鸡鸭鱼肉等等各种各样的肉菜随时想吃都能够吃到,不需要等到过年才能吃上,于是大家对年味美食的期待也就越来越淡了。
2、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以前大家都是在农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年期间往往是农闲的时候,大家有很多的时间用来走亲访友,玩花鼓灯和舞龙灯,唱年戏等各种方式来庆祝春节。
但是如今大家都生活在城市里,每天都要面对繁忙的工作,过年期间只有七八天的假期,路上还要耗费一大半的时间,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跟以前一样去舞龙灯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如今过年没有以前热闹,参与感降低了,年味的感觉也就越来越淡了。
3、人们的观念改变了
小时候过年是全家团聚的时刻,不愿家人远隔万里,往往都会赶在除夕夜当天回来,人们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家庭的重视和关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交通越来越便捷,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大家更注重物质上的享受,在精神上更加关注个人发展。
举个例子,给上班族两个选项,过年加班3倍薪资和回家过年,很多上班族往往会选择前者,而不是选择回家过年接受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
4、年轻一代对年味缺乏兴趣
80后90后对于过年还是有一定的兴趣,但是00后10后这些年轻一代便对年味缺乏了兴趣,00后10后没有经历过以前的年味,他们甚至无法理解“年味”这两个词的背后深意。
从小生活优厚的年轻一代不缺吃不愁穿,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和创新,他们对传统习俗缺乏兴趣,对传统年味的重要性不再像前辈们那样看重。
5、外来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我们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统,比如圣诞节等等外来节日影响,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
再加上如今过年很多地区不让放烟花鞭炮,传统的过年习俗方式正在慢慢被改变,导致过年的热闹氛围也越来越淡了。昔日:“孩子盼过年,老头怕花钱?”过去孩子盼的是吃和穿,老头怕的是多花钱,现在城乡群众生活都好了,有的也就是钱!现在是和谐社会,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自信,希望城乡越来越好!有的家庭过年住新房,又买新车,真是家家户户都过上个如今肥年!

作者 施福明,男,中国国民党党员,安徽省蚌埠郊区人,乡土作家作家,高产编剧,著有央视电视剧《知青岁月》等368部。
臧平立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