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文刚
编者按:历史上,程学颜、程学博伯兄弟算得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是程颢、程颐(世称“二程”)后人;“国朝第一人”、《江山卧游图》作者程正癸的曾祖;儒学“泰州”学派弟子,抗倭名臣胡宗宪的幕僚;中国第一个“乌托邦”社会主义创始人何心隐的同穴义兄,其影响力很大。
然而,在他们的家乡孝感,却很少有人知道二人的故事,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人文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去讲述、辨析、阐释。”二程三十八世后裔、“二程”文化研究者,“瓦缝诗人”程文刚为深入挖掘程学颜、程学博的故事,他顺着“二程”脉络研究时,提出将他俩定位为“新二程”,并作为文化名片来推广,以此提升孝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他的这一提法首度公开后,迅速走红网络,也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新二程”文化,让名人家喻户晓,以名人效应助力城市“出圈”,成了孝感市迫在眉捷的一个重大课题。
01.
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诞生在湖广黄孝界河之滨的程乡坊。
民间传说,其母侯氏孕期,梦见一对金凤飞翔于浩瀚天空,又从云端翩翩飞回,栖落于“凤台”梧桐树上,发出激越优扬的鸣声,款款投入自己的怀胞,这便是“双凤投怀”的典故。黄陂的“双凤亭”和孝感闵集的“凤台”取名皆缘于此。
“二程”是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宋代洛学的创始人,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程”直绍孔孟,但伴随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引入,诸子百家思想的争鸣和发展,社会新质生产力的转化,二程理学已经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儒家思想,而是融入了儒、释、道和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经过吸收、消化、改良形成的新儒家体系,故称“新儒学”。

(程氏族谱。)
穿越千年的时间隧道,至今仍然滋润着人类精神,为社会实践贡献着重要的价值取向。
风云变幻,岁月更迭。“二程”十七世后裔程希哲,遵守父亲程朝俊的嘱托,从黄冈经英山,来到孝感洪乐乡泰彰会芦林冲开拓田地,筑屋而居。
在“二程”文化的熏陶和祖德的荫护下,程氏后裔九思立德、穷理识仁、勤奋耕读,出现了“一门五大夫、祖孙四进士”,诞生了“七世同堂、百日同饮”的和谐家族,被明孝宗皇帝旌表,是孝感的进士及第和当之无愧的“义门”。
程学颜、程学博伯兄弟是义门堂七世、二程夫子二十四世孙,乃斯门之代表。
02.
程学颜,字近复、号大蒲,明嘉靖举壬子科。孝感义门堂人。他谪承程朱理学,又师从泰州学派,是颜钧的弟子,同何心隐是同门师兄弟。
一日,程学颜与何心隐偶遇,二人互为仰慕,遂为生死交。程学颜的思想体系主要是在理学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圣愚平等”“男女平等”,主张“以天下万民为事”关切“百姓日常”。还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这样,“百姓日用”就成了检验是“道”还是“异端”的标准。
嘉靖三十五年,程学颜会试落第,因罗汝芳的推荐,从学于颜钧。次年,颜钧以“知兵法”的“异人”身份,受到总督胡宗宪礼聘,与程学颜同往宁波总督府,参与“征剿海寇”的军事活动。舟山一战,程学颜义勇当先,立下奇功,率众倒溺千百倭寇于海。
之后,他成了浙江总督胡宗宪幕僚,经常在胡宗宪面前提及义兄何心隐。
何心隐原名梁汝元,30岁那年取得江西乡试第一名。出人意料的是,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里,他毅然放弃一片光明的仕途,师从儒学大师颜钧,深受其平民化、通俗化儒学理论的影响,从此以讲学作为人生理想。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乌托邦式社会主义思想”的学者并赋予实践,成立了“聚和堂”。

(2024清明,程文刚参加程灏、程颐先祖公祭大典。
)
“聚和堂”是一个高度封闭的社会,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按需分配的要求,是最原始的共产主义。但由于它诞生在皇权专制社会,任何新事物都要经历皇权的考验。到了嘉靖中期,嘉靖帝修新道观,加征临时税赋“黄木银两”。何心隐率领“聚和堂”反对加派,结果被江西官僚以“聚集刁民闹事”的罪名流放贵州,“聚和堂”被强制解散。
程学颜为搭救何心隐,不顾自身安危,力举并推荐何担任胡的幕僚。最后,何心隐因被判决而取消。
嘉靖三十九年,程学颜、何心隐北上京城参与谋划扳倒奸相严嵩。这次进京,程学颜引荐何心隐认识了御史耿定向、国子监司业张居正。学颜、定向、居正都是湖北老乡。然而,何心隐性情高傲,受到了朝廷的排斥和打压,欲置于死地,程学颜、耿定向也受到牵连。
为救何命,学颜将何托付给堂弟程学博,让其隐忍续命,等待时机。
公元1577年春,学颜逝。次年朝廷诰授儒林郎。学颜公一生奔波、操劳国事、从尚讲学。他一生只取一氏,且膝下无儿无女,过嗣弟学思之子登,其后裔兴昌,散居于孝感、汉口和河南多地。
03.
程学博,字近约、号二蒲,孝感义门堂人。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重庆知府,云南兵道备。在任工部虞衡司主事期间,督修殿工告成,获朝廷赐白金文绮,自员外郎擢知重庆府。

(程正揆史志文化艺术展陈暨学术活动。
)
在仕中,程学博牢记兄长大蒲的祝托,千方百计保护何心隐。他在与何的交集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程学博在征讨山贼的过程中,何心隐多次献计且行之有效。奈何性情刚烈、人格高直,不愿不苟鼠辈而活。他借给好友钱文同吊丧之际,继续讲道。
万历元年,他来到孝感讲学。湖广总督带人前去捉拿他时,学博之弟闻讯偷偷送其出城,乘水路去泰州。万历五年,何心隐回到家乡永丰安葬父母,又遭通缉,不得不逃亡祁门。万历七年,何心隐被捕,惨遭毒打死于狱中。
得其消息,程学博伤心欲绝,既想组织安排为其收尸,赶写祭文。可又迫于朝堂压力,怕殃及同僚和志士。苦痛四年之久,终并遵兄嘱,将尸体运回洪乐乡,同周明所葬于程学颜一穴,此墓为“三义冢”。后人在墓旁买田筑屋三间,乡人称为“孝感三义祠”。
受此情愫冲击和政治牵连,此后,程学博致仕归,屡荐不起。肇建家庙、家塾,赡族党田,士论归之。卒年七十岁,葬于广阳乡同本会程四箴万家坡。
鉴于博公的贡献和人格的忠义,万历朝授诰太仆寺正卿、中议大夫。后又恩选其谪孙程良孺任直棣唐县知县、户部主事、授奉政大夫累赠资政大夫;谪曾孙程正癸任工部侍郎;谪孙程正撰授三品荫生诰授中议大夫。以告慰学博在天之灵!
纵观孝感之域,北山南水,鱼米之裕,人杰地灵。其域内程氏义门堂明清两朝就诞生了十六个进士、四十八位举人、二十三个大夫,朝廷一至七品官员五十多人,创造的忠义文化、儒家文化、士大夫文化、渔耕文化在澴川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闪耀着光芒。
作者简介:程文刚,湖北作协会员、湖北程氏宗祠文化联谊会秘书长。出版诗集《瓦缝里掉下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