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春节
文/凭海临风
进入腊月,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城市的夜晚在霓虹灯的装扮下,流光溢彩,姹紫嫣红,透着满满的喜庆。正如鲁迅所说,"旧历的年底,更像年底"。春节于中国人而言,毕竟是最为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聚一堂,喜气洋洋,其隆重、热闹、喜庆的氛围,无处不透着国人对春节的眷顾。
我的家乡在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山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民以务农为主,勤劳的人们省吃俭用忙活一年,没有多少盈余。那时候春节就是孩子们心心念念的盛大节日,不但可以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还可以尽情的玩耍。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生活比较拮据,一件衣服大的穿过了,小的再穿,通常要到春节才会有新衣服穿。那时村子里买成品衣服的不多,大多是买上几尺布,找裁缝做成新衣,或者找手巧的邻居帮忙,又或者自己动手,相对于买成品的衣服更廉价,也更结实耐穿。劳动人民心灵手巧,无所不能,我的妈妈和姐姐都会做衣服,幼时我的好多衣服就是出自妈妈和姐姐的手。
每到春节,妈妈都会格外忙碌,进入腊月就开始置办春节的吃食。熬皮冻、炸麻花、炸油条、炸丸子、蒸馒头、包饺子、杀鸡、炖鱼,家里虽然养猪,但平常春节并不舍得杀猪,通常是将猪卖掉,买些肉回来。勤俭的父母在春节也会小小的奢侈一下,我们就会围在飘着肉香的灶台前,大快朵颐。春节自然少不了糖果,各种糖块、花生、瓜子、苹果、冻梨、冻柿子,冻梨和冻柿子要用凉水化开,水会在梨的周围结一层冰壳,里面的梨慢慢软化,冻梨的汁水很多,咬一口,吮吸着汁水,凉凉的很甜。
除夕夜看春晚是家里的固定节日,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伴着相声、小品、歌舞、戏曲带来的欢乐,疏解一年的疲惫,迎接新年的钟声。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姜昆的相声、赵本山的小品至今记忆犹新。钟声过后,要放鞭炮了,用一根长杆挑起一挂鞭炮在院子里燃放,左邻右舍都开始放鞭炮,放烟花、钻天猴、二踢脚,烟花映照夜空,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会持续到后半夜。
农村有拜年的习俗,正月初一,大家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拜年。拜年要进入屋里,说上一些拜年的吉祥话,各家都会摆好糖果、瓜子来招待。这时候最能看出各家的光景,条件好的家庭,砖瓦房上贴了瓷砖,有的还贴了地砖,时新的家具、彩电,窗明几净,很是气派。条件差的,还住在坯草房里,只能用老旧的家具和土坑来迎接访客。拜年是春节一项重要的习俗活动,除了年纪大、辈份高的少数人外,大家都要走家串户去拜年,村子不大,但也要一个上午才能走完。拜完年,孩子们就可以随意的玩了。
放鞭炮是男孩子过春节的标配,口袋里装满鞭炮,拿一根香或者点一支烟,去到院子里或者是大街上,一只手拿着鞭炮点燃后抛向空中,鞭炮要在空中炸响才是放的好。那时有一种叫做"五合炮"的鞭炮,个大声响,很有威力,引信慢,扔的早了会掉到地上,扔的晚了容易炸到手,很考验燃放者的胆量和反应。如今想来,这种燃放鞭炮的方式很不安全,但那时村子里稍大一点的孩子都会这项技能,不敢拿在手里放鞭炮的孩子会被小伙伴们看不起。有时候还要弄出点花样,在鞭炮上面扣一个小铁碗,随着一声脆响,小铁碗高高飞起,孩子们乐不可支。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美食品类、文娱节目、休闲娱乐、衣着服饰等都较从前有了质的飞跃。然而,每到春节,总是怀念小时候那些在村子里度过的并不富裕的春节。柴门小院,炊烟袅袅,亲人相聚,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