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说 除 夕
文:成振林/陕西宝鸡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年),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年)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烟花,来驱除夕(年)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节日习俗
【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燃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也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祭祖这种礼俗各地不同,形式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我国部分地区有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吃完年夜饭后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是父母在夜晚等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拿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压岁钱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电子红包的兴起,让压岁钱的发放更加便捷和时尚。它是一份寄托着长辈祝福和期望的特殊礼物,也是一份承载着家族文化和传统的珍贵记忆。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喜乐、吉祥如意。让我们珍惜这份传统习俗,将压岁钱的祝福和期望传递给下一代,让这份温馨的情感永远流传下去。
节日传说
【夕兽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夕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后来,村民们发现夕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会贴红纸、挂红灯笼、燃放爆竹,以此来驱赶夕兽,确保村庄的平安。
【七郎射夕】夕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决心除掉夕。他带着狗到处找“夕”,终于在腊月三十这天晚上发现了夕的踪迹。村民们敲响了盆盆罐罐,七郎放出猎狗去咬夕,人们也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夕吓得四处乱跑,最终被七郎和猎狗制服。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年兽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都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老人告诉村民,他有办法除掉年兽。于是,村民按照老人的吩咐,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果然,年兽看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疯癫说】这是一个较为轻松幽默的传说。玉帝派灶神菩萨去了解民情,发现百姓每天辛苦劳作,于是派药王菩萨去办件事。在腊月初八的早上,药王菩萨偷偷在每家的锅里下了药,人吃了以后慢慢就发了疯,不再下地干活,而是大吃大喝、敲锣打鼓。到了正月十五,药王菩萨又将人们的晚饭变成了汤圆,放了芝麻、核桃、白糖等做清醒之用。百姓吃了以后,疯病全好,又恢复了往常的劳动。这些传说都充满了奇幻色彩,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也为我们今天的春节习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联门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除夕和春节的区别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全民性的特点。传统的、民俗的、真正的“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龙抬头”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过“年”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过年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广义的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夜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这一天在古时候称为“岁除”,又叫“除夕”。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称守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团团圆圆年夜饭,热热闹闹春晚看,开开心心幸福伴,快快乐乐欢笑展,欢乐在除夕中裂变,守岁的幸福甜一年。
除夕夜无眠,烟火铺满天。欢乐除夕夜,欢乐中国年。愿你在新的一年里,快乐不断,幸福绵绵,健康永远,平安相伴!
共4375字 2025年元月26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