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战国烽烟四起、思想激荡的年代,孟子以一身浩然之气,挺立于历史潮头。孟子的浩然正气,是孟子散文的核心精神。他的这种正气来源于他“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体现在他“先声夺人,辞以气盛”的雄辩之才上。他游说诸侯,宣扬先王之道,其文章气势雄浑、逻辑严密,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本文将以孟子为中心,探讨其思想与散文的魅力,以及他与庄子思想的异同。同时,文章还将回顾战国时期的动荡与喧嚣,感叹于孟子在乱世中坚守信念、勇于担当的精神。《浩然之气拂邹鲁——孟子散文漫笔》一文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思想特点、影响以及战国时代的背景,表达了对孟子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孟子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邹鲁圣地,孟子祠堂依旧回响着先贤的绝响,让我们一同追寻这位亚圣的足迹,感受其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地球要转动多少亿年,宇宙变换了多少风雨,才冲刷成今天的细砂,才有了今夜如水的月华。很多个难以成眠的夜里,都会由衷地感叹孟子的浩然正气——在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游弋于各方诸侯之间,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肩负“舍我其谁”的天命之感以救天下,汲汲于用世,洋洋洒洒地挥洒下三万五千余言,然后转身归入历史迷蒙的烟尘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了这句贵为九鼎的箴言,亚圣孟子从薄薄的历史书简上徐徐走下来,让后世在某一个深夜读史的我对这位家乡的圣人有了具体可感的怀想。
提起亚圣孟子,恐怕世人最易记得的就是他那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身的正气,来源于他“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更成就了他“先声夺人,辞以气盛”的雄辩之才。后世之人如我,不能亲睹孟子的气度和风采,却可从流传千古的孟子文章中感受这浩然之气的汪洋恣肆、气势雄浑,逻辑严密,语带锋芒。
世人都说“庄文如海,孟文如潮”。这两个几乎同时期的先哲,都是我极为仰慕的。二人的行动轨迹几多重合,二人的学术思想颇有渊源。出生相差三岁、相距仅200公里的两个人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却一生都未有交集。
《孟子》气势雄浑,逻辑严密,语带锋芒,文中的所有辩论都以对手的投降结束;《庄子》汪洋恣肆,天马行空,气势磅礴,深邃宏阔,文中的所有辩论都以对手的失败告终。这不仅一次地让世人怀想:这么两个充满激情的从没有辩论失败过的辩才相互问难,谁才会是最后的赢家?针锋相对的儒道思想,在二人的激情碰撞下,会产生多少智慧的火花?然而历史却总让人遗憾,两人从未一起煮酒论英雄,雄辞论短长,终生乖离,惹人喟叹。
孟子以天下为己任,一生游说诸侯,宣扬先王之道,批判杨朱的不知有君不知有国的“利己”思想,批判墨翟的抹杀伦理、亲疏、等级、尊卑的“兼爱”思想。他自己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明白——他的好辩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得已;庄子不看重名利、地位,对社会政治也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自我生命的体验,抛开一切纷争困扰,逍遥于自我的世界里。
席慕蓉说:“受约束的是生命,不受约束的是心情。” 我同样欣赏庄周的洒脱和睿智,想象着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在某个醒来的清晨化蝶而去。同为思想巨擘的两位先贤,他们如海如潮的辩才,如同耀眼的星辉,在历史的长空中同时划过,二者却没有任何的碰撞。
同当时的“儒家”显学不同,庄子的思想同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并没有多大作为,得不到世人的欣赏。然而,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以孟、庄为代表的儒道思想对历代文人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人,其精神内涵大多可以看成是儒、道两家思想碰撞、交融的产物,甚至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民族内蕴、文化内涵都是以此为核心的。中国文人一方面如孟子注重“入世”,企图借自己的一支笔管指点江山,把激昂文字永远地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上;另一方面如庄子又想“出世”,想关注自然,关注自我的生命历程,关注自我的生活与情感。就在这种碰撞与交融中,中国文化史的车轮步履为艰地向前挺进,却始终不倒。
战国乱世,不缺金戈铁马的诸侯混战,政治上动荡不安,各诸侯间互相兼并、征伐,谁都想建立霸业,雄踞一方。无穷的征战血腥,每个人似乎都挣扎在政治的漩涡里沉浮,各自的私欲,在不断地膨胀:诸侯们要求称霸中原,建立霸业,永垂青史;政客门徒们努力地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各诸侯的要求,以求得扬名立万,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在那个喧嚣、 浮躁、混乱的年代里,弥漫的是带着火药味与血腥味的气息,宣扬的是争夺财富与名利,到处都是为争做英雄而留下的斑斑疮痍。浮躁的风铃满世界叫嚷,然而有谁会注意到躺在角落里的洪钟大吕呢?
历史的面目已经锈迹斑驳了,褪尽铅华的梦有着谜一般的魅惑。厚厚的尘埃里,我渴望自己的思想幻化成轻灵的古蝶,张开羽翼,飞进老去的时空,以最纤细最敏感的神经触摸生命和情感的质地,聆听风和心脏跳动的声音。
徜徉于这片广袤古老的土地上,静穆于晨钟暮鼓间,在这峄山之阳,运河之滨,在“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邹城,千年之后的邹鲁圣地始终回荡着有关先贤亚圣的绝响——
“护驾山后,桂柏杉桐;铁山鸡鸣,烟散钟醒。
幽阶鸟宿,竹影苍穹。东可逐波摇月,西犹晚霞唱红。
白马桥头,总遇西郭行武客;房家窑口,时逢东乡卖菜翁。
孟子祠堂玄慧裔,爷娘庙里有灵声。
政府旧楼,瘦枝拂面洁身淡;叔和北院,妙术施仁济世聪。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物华天宝,获天地之恩宠;人杰地灵,得造物之雅兴。
匡衡凿壁,出将入相;
王粲辞赋,文辞华章;
叔和问疾,《脉经》传世;
孟子雄辩,至大至刚。
大贤巨擘,灿若辰星,千秋翰墨,万卷书香。
钟灵毓秀,妙绝峄山沂水;匠心独运,冠盖漕运京杭。
浩然之气拂邹鲁,至大至刚济世长
……”
作者:张鲁娜(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宋文静点评:
张鲁娜老师的这篇文章开篇意境悠远,迅速将读者带入战国情境引出孟子。论述孟子思想与散文魅力时,善引经典言论,精准把握核心,对比庄子部分精彩独到,展现出深厚功底。背景描绘生动,凸显孟子坚守之贵。语言优美典雅,感染力强。是一篇思想深刻、文学性强的佳作,彰显孟子地位,引发读者思考。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