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关于春节的故事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悠久历史的节日,有着众多与之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下是一些关于春节的故事:
一、驱赶年兽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灶王奶奶的故事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有一个关于灶王奶奶的故事。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
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大帝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但灶王奶奶为了百姓,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后,以为了百姓,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后,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直到大年三十才返回人间,并带回了许多过年的好东西。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
三、春节习俗的起源与发展
春节习俗萌芽于先秦时期,起源于人们对农业生产周期的掌握和对自然的敬畏,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从宗教祭祀转变为民俗活动。
在周朝,春节就已经有了庆祝的习俗。到了秦汉时期,春节开始被官方正式化。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从此,“正月为岁首”的习俗意识沿用至今。
隋唐时期,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则有放灯、观灯等娱乐活动,春节的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放“编炮”(即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
此外,还有贴春联、挂年画、吃年夜饭等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其他与春节相关的故事
除了上述故事外,还有许多与春节相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故事。比如关于“福”字的传说,人们发现“年”怪兽非常害怕“福”字,于是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福”字,以求平安吉祥。还有倒贴“福”字的习俗,寓意着“福运降临,好运连连”。此外,还有拜年、压岁钱、逛庙会等习俗,都有着各自的故事和寓意。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通过各种习俗和活动来庆祝新年的到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共1603字 2025年1月25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