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源寻迹
灞水是渭水的重要支流,也是蓝田的主要河流。
灞水发源于秦岭,对于灞水的主源,人们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最早提到灞水主源的历史典籍,是《汉书•地理志》,其中说:"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也就是说,灞水最早的名字叫兹水,到了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为了纪念自己的功业,改名叫霸水。秦人认为灞(霸)水的主源是蓝田谷。
蓝田之地,西周之时为王畿。平王东迁,其地归秦。宁公时称"蓝",始见之史册。献公时设邑,名曰"蓝田"。 蓝是美玉之称,蓝田谷即出产蓝田玉之山谷。蓝田最早产玉之山即蓝田山,蓝田山临谷就是蓝田谷。根据历史记载,蓝田山即今蓝田悟真寺峪旁玉山,所以蓝田谷即今蓝桥河(又称清水河)谷。因其地产玉,为秦人所重,县以之而名。可见,先秦时,人们认为灞水正源是蓝桥河,蓝田河流域是秦人的重要活动区域。《汉书•地理志》说,“蓝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原因即在于此。
记载蓝桥河为灞水主源的,历代不绝。北魏时期《水经注》延续了《汉书》的说法。关于其他的水源,该书还出现了同谷水、倾谷水、刘谷水、石门谷水、渥水等提法。唐代《史记•正义》说:"《括地志》云:‘灞水,古滋水也,亦名蓝谷水,即秦岭水之下流,在雍州蓝田县。’”蓝桥河谷,唐代称为蓝谷。《括地志》是唐太宗李世民儿子李泰集人编撰的古代地理书籍。可见,蓝桥河水为灞水主源的认识,一直延续到唐代。
然而也是在唐代,人们开始对灞水主源的认识开始产生了偏移。唐武德三年,在距今县城东南四十三里的倒回谷口置玉山县,后于贞观元年并入蓝田。唐玉山城大约在蓝田县之玉山镇(许庙镇)西南之玉山。这就为人们把倒回谷水当作霸水主源打下了基础(北周时也曾设玉山县,其县城恰在今县城东二十五里,即玉山附近,尚不会引起误解)。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把倒回谷水当作灞水主源。《图经》中说,(灞水)源出县东南秦岭倒回谷,西北流九十里入万年县界骞村,岸阔六十尺,一名蓝谷水。这还把蓝谷水和倒回谷水混在一起。《长安志》在指出倒回谷为灞水上源的同时,开始把灞谷水和蓝谷水分开。
以后的蓝田县志,包括明代隆庆县志,清代雍正、嘉庆、光绪县志,都将灞谷水(或灞水)同蓝谷水(或蓝水)分开,且以倒回谷水为源。嘉庆志甚至将倒回谷误称为蓝田谷。
相反,相邻的《商州志》却坚守了古之说法:"商州牧护关水发源秦岭而出蓝田,即灞水之源。"
光绪和民国县志较细致地描述了倒回谷水又有二源,北流会于大龙庙,再北经万军回,流出倒回谷口。
民国志记载,嘉庆三年,大龙庙立镇市,即今灞源镇,为商洛渭华蓝五县重镇。
就这样,关于灞水之源的记载彻底完成了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