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忆小时年
文/李淑贤
春节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最盛大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节日也赋予了新的内容。人们不再把大鱼大肉作为唯一的美食,拼盘蘸酱菜也成了人们喜爱的菜肴。网上购物、微信发红包、送祝福,已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新的过法固然有趣,但对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还是叫我们最难忘,说起来,心里就暖暖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还是十来岁的小孩子,那时人们的生活可没有现在这么富裕,平日里省吃俭用,好吃好喝,好穿好戴都要留到过年时享用。辛勤工作一年的人们,到过年时才能好好休息几天,特别是我们这些孩子,穿新衣,放花炮,吃饺子,拿红包,样样都是我们盼望的好事,所以不管男女老少对过年都有所期盼。
从腊月初八这天起,就拉开了年的序幕,各大商店、小店铺大张旗鼓的开始进年货、卖年货,大红的灯笼,闪烁的霓虹灯灯串儿,美伦美奂的年画,五颜六色的糖果,样式新颖的服装……各种商品铺天盖地,琳琅满目。
家家户户也开始热热闹闹的忙年,男人们计划着做些什么,买些什么,女人们忙着给孩子们做新衣、新鞋、打扫卫生,拆洗被褥、忙着发面,做各种面食:甜甜的豆包、白生生点着红点的馒头、活灵活现的面鱼、寿桃……看着都让我们这些孩子馋得咽口水。
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也闲不着,跑街买年货也是我们乐意做的事。那时买副食都凭票供应,还要排队,我和三姐常早早地到食品商店或物资供应站的大门前排队,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冻得鼻涕拉下的。抱着一只鸡,几条鱼,二斤花生米,三斤地瓜……乐颠儿颠儿地往家跑。
买年货,最费心思的是买年画,那时商店、新华书店、自由市场的地摊儿上,到处都挂着年画的样品,横的、竖的、两联儿的、四联儿的、大的小的,形式多样。内容也挺多,山水花鸟、美女儿童、戏剧电影……看的人眼花缭乱脖子酸,从这家挑到那家,左看右瞧,精心挑选,三天挑一张,两天买一套,真是千挑百选不嫌烦,等到腊月二十七八,家里糊好了棚,就开始贴年画了,北墙上贴奶奶喜爱的《四大名旦》,南墙上贴母亲喜欢的《五子图》,西边墙大镜子的两侧各贴上我们喜欢的《三姐下凡》《天仙配》。东一张西一张,满屋花花绿绿,贴好了,我们高兴的满屋转着看,兴奋得睡不着觉,还没过年呢,我们就陶醉在年的气氛中了。
忙年,最刺激的乐事是杀年猪,每年的春天,母亲抓个小猪崽儿养起来。年前二十五六就请人杀猪了,杀猪这天全家人都起得很早,爸爸搭上杀猪的台子,妈妈烧开一大锅开水,把惨叫捆绑着的猪放到台子上,杀猪的崔师傅手起刀落,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霎时鲜血从脖腔子里喷出来。母亲早就准备了接血的大盆,胆儿大的三姐是搅血的好手。我和两个小弟弟是不敢靠前的。只能隔着厨房的玻璃窗张望。听着猪悲惨的嚎叫,我觉得它太可怜了,可到了吃杀猪菜时就忘记了那悲惨的一幕,孩子啊!就是孩子!
忙年,包冻饺子是件大工程冫,各家各户都非常重视,常常是几家人联合行动,男女老少凑在一起,包的包,擀的擀,热热闹闹,说说笑笑,今天帮你家包,明天又上我家包,一包就是一两袋面,包到后半夜,大方的主人还会请大家品尝他家的饺子。那时生活条件差。新鲜的蔬菜很少,但智慧的人们却能包出各种各样馅儿的饺子,白菜,萝卜,酸菜,干芹菜,还有素馅儿的豆芽粉条,蘑菇鸡蛋,五花八门儿。为了讨个吉利,人们还常常把硬币、糖块儿包到饺子里。吃到硬币或糖块儿的人硌了牙,还笑脸如花,因为这象征着走好运,发大财,谁不想鸿运当头发大财呢?此时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年前,人们就是这样有序地忙着,有劲地奔波着,写对联、买鞭炮、为孩子买糖果、冻货……为丰衣足食、阖家幸福的春节做好种种准备。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除夕,在人们的盼望中如期到来,家乡小镇笼罩在年的喜庆里,这天早上奶奶早早地叫醒了我们,母亲给我们姐弟五个换上她忙了半月为我们制做的新衣服 ,有的是新布做的,有的是翻新的,我们小些的自然穿的是翻新的,只要是新做的我们就高兴。奶奶为我们三个小姐妹梳上好看的辫子,扎上红红的蝴蝶结,涂上腮红,额头上点上红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看着镜子里的我们,真的感觉美得不得了!
上午八九点钟,奶奶炒瓜子花生,爸爸把糖果和洗好的冻梨冻柿子摆在桌子上,我们帮助妈妈挂彩灯,贴对联儿,不同的地方贴上了不同的吉祥符,米柜上贴“五谷丰登”,鸡窝上贴“金鸡满架”,猪圈上贴“肥猪满圈”,大门上贴红红的对子,中间是倒着贴的大大的“福”字,两个小弟弟不解其中之意,在旁边嚷嚷着:“妈妈,福到了!福到了!”,妈妈会心地笑着说,“是啊,福到了”。这时我才明白,母亲对新一年的希望都融进这红红的世界里了。
除夕之夜,是年的高潮,也是最幸福的时刻,母亲和奶奶早早的做了一桌子丰盛的年夜饭,红烧鲤鱼,猪肉炖粉条儿,小鸡儿炖蘑菇,炒花生米……数一数都是吉利的数字,六个菜,六六大顺;八个菜,大家发财;十个菜,十全十美,全家围桌而坐,共享美味佳肴,平日里滴酒不沾的父母和奶奶也都倒上了一小杯酒,喝上两口,家人们边吃喝着,边互相说着祝福的话,从大到小,分辈进行,父母要给奶奶行跪拜大礼,我们孙辈的小孩子们要鞠躬行礼。礼毕,奶奶代表长辈给我们小孩子分压岁钱,每人一个红包,里边虽然只有两元钱,但也够我们姐弟高兴的啦!此时此刻全家其乐融融,温情四溢,这真是最幸福的场景!最浓的年味!
零点,收音机里新年的钟声敲响,年也达到了沸点,放鞭炮,迎财神,新年走鸿运,人们呼喊着冲出家门,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聚在大院里或街道上观看这沸腾的时刻,我们姐弟五个提着灯笼(罐头瓶里放个小磕头了)加入到放鞭炮的人群中,此时街里院里到是人,鞭炮声响成一片,大挂鞭,二踢脚、窜天猴、轰天雷……噼里啪啦,轰轰隆隆,如春雷炸响,一片欢腾;仰望长空,礼花怒放,一片灿烂,五里长街灯火辉煌,到处弥漫着爆竹的烟雾,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到处涌动着激情与快乐,年在欢乐中进行,幸福的人们在欢乐中沸腾……
今日回想,小时候的年啊,是那么真实有趣儿,是那么热烈而欢腾,是那么和谐而温暖。忙年、过年,那时的年味儿是那么浓,多少年过去,小时的年景仍清晰如昨,因为那是刻在我们心中的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