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记忆
作者||倪双民
小年过后,年味渐浓。零星的碎炮时常在耳边炸响,庄户人家都在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杀年猪、做豆腐、蒸年馍、炸年糕,还要到集市上购置各种各样的年货。集市上,熙熙攘攘,纷繁热闹,五彩斑斓的景象随处可见,此起彼伏的叫卖随风入耳,诱人的异香扑鼻而来。熟人相见会拉着手很亲热的问候一番。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微笑,就连集市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欢乐喜庆的味道。
穿行于摩肩接踵的人流之中,选购着各种心仪的的年货,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噢,是年画!以前过年要贴的年画已多年不见了。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年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在乡下农村,过年必贴年画,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既表达人们庆祝丰收、喜迎新年的喜悦之情,又表达人们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脑海中渐渐浮现出对年画的记忆,重现了那一缕挥之不去的温馨。
小时候,村里全是土坯房,墙体凹凸不平,为了让墙面平整都要抹上泥巴,经过一年的烟熏火燎墙面会显得更加昏暗。小年前后,母亲会移出家里的盆盆罐罐,仔仔细细扫把屋里屋外的浮尘清扫干净。父亲会到很远的山崖下挖一种白土,用水和开后均匀地刷在屋内的墙壁上,这样昏暗的屋子就会亮堂很多。母亲看着变白了的墙说:“过年就图个喜庆,买两张年画贴上就更好了!”
家里买年画的权力属于母亲,我们要走很远的路到到邻村的代销店或乡上供销社去买。平时很冷落的供销社人们进进出出很是热闹,各种各样的年画夹在细绳上被高高地挂着,以便于人们观赏选购。年画的样式很多,有横版,有竖版的,还有四扇屏,八扇屏的。年画内容十分丰富,神话故事祥云缭绕,历史人物貌美俊朗,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古装仕女面若桃花,唇似樱桃,发髻高挑,长裙拖地,风姿绰约的飘然而来,画面笔触细腻,色彩鲜艳,眉目有情,神韵十足。瞧瞧这一张好看,瞅瞅那一张也好看,可是因为手里的钱拮据,每年只能买一两张年画。母亲喜欢有文字说明的四扇屏,记忆中母亲买过一套《杨家将》的年画,还买过一副《西厢记》的年画。
贴年画是很快乐的事,腊月三十这一天,我们兄弟几人先选好贴年画的墙面,然后将年画慢慢展开在墙面上按着试一下,再由大哥小心地在年画的四角轻轻地抹上烧好的面糊糊,我和二哥每人捏着年画的两角小心翼翼地贴上去,母亲在不远处细细端详提醒我们调整位置,直到她微笑着说一声:“正好!”我们才松开小手。贴好年画后,我们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小脑袋挤在一起去读旁边的文字,在读文字时感觉画面就活起来了,生动的场景就会在我们眼前映现,让我感受到了杨家将的忠烈,知道了报效祖国的重要;也看到了崔莺莺的痴情,知晓了爱情的美好,这也许就是另一种精神的启蒙。
孩子是懂得分享的,贴好年画后就会相互串门共同欣赏品评。到了谁家,谁就会高兴地描述讲解年画的内容,看到漂亮的年画大家就会投来羡慕的眼神,发出惊喜的赞叹,同时还会得到大人送的核桃、柿饼或花生一类的吃食,过了眼福饱了口福,真是快乐无比!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画的内容也在演变,从《江姐》到《草原英雄小姐妹》,从《五谷丰登》到《喜盈门》,从《仕女图》到明星挂历,年画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不同的印记,表达了人们对爱国情怀的记忆和祈盼丰收富裕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色彩艳丽的年画曾经为农村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也给过孩子们最初的人生启蒙,点缀了他们的人生之路。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虽然渐行渐远,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依然会成为我人生永远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