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江天笔底收
——品读张雷咏先生的纪游诗
◎红榜作家、资深报人 卢发生

【张雷咏,武汉市新洲区人,公职人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三百首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辞赋》《湖北诗词》等。出版诗集《大江东去》。
诗作多次获全国诗词大赛等级奖。】

张雷咏先生雅好山水之游,也善在游历天下中享诗词之乐,抒发对人生真趣的颖悟。多年以来,他轻装简行,走过了桃红柳绿的十里清风,蝉鸣蛙跳的百亩荷塘,丹枫秀岭的万籁霜天,岁寒梅馨的漫天飞雪,在行走间,用真性情的文字,氲染成一叠叠墨韵悠长、起伏跌宕的诗行,勾勒一幅幅云山雾水、气象万千的画卷。也留下了凭吊历史观照现实的思索。
竹韵松风,总有一种难以忍禁的悸动;鱼雁往来,总有一份无法忘怀的情愫;红尘百味,总有一缕挥之不去的韵致;兰心琴韵,总有一段流香醉玉的风情;八千里路,吟不尽那山那水那袅袅炊烟——读张雷咏先生的纪游诗,我收获了以上种种快感。
他的纪游诗内容多样,包罗丰富,所传递的意象,大致可分为四个维度,即地理之维、民俗之维、历史之维、现实之维。
一、 地理维度
写记游诗的目的,首先是告诉读者,某个景点的景色如何,这就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记游诗是显示诗人文字功夫的“试金石”。从张雷咏先生众多的纪游诗中可以看出特点:篇幅上寥寥数语,格调上讲求趣味,语言平实谐趣,文风隽永生动。
关于诗人对不同地域的抒写,这里不作详论。概而言之,在他地理视角笔下的诗意呈现中,既有名山大川的雄峻挺抜,又有江河湖海的宽广浩瀚;既有历史遗址的沧桑厚重,又有现代都市的繁华喧嚣;既有街巷市井的烟火之气,又有山野乡村的田园风光。行游阅历极大地开阔了诗人的心胸,陶冶了诗人的情操。使诗人的山水吟哦决不流于俗儒、腐儒,而真正能够做到视野开阔、识见超俗、文笔灵动,展示出诗人的真意趣与真性情。
他写庐山:“挽住银河落九天,八千峰断锁浮烟。一峰挑起湖中月,晚照飞鸥过艇前 ” ,他写洪湖:“晚唱渔歌不夜天,一湖碧浪半湖莲”,他写神农架:“白雲浮山绿,飞流入九溪”,他写京山美人谷:“流银泻玉悬飞瀑,依绿横枝隐阁楼”……
尤其这首《红安古寨祝家楼》,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千载风霜雕古楼,四周深树鸟啁啾。
云随日影池中转,箭与枪痕壁上留。
磨石无言思倦妇,织机依旧忆乡愁。
邻翁沽酒隔篱坐,老巷流连醉客眸。
开头四句,大视角打量,一句“千载风霜雕古楼”,祝家楼的沧桑之美便定位于读者心中。随即以深树、啼鸟、云影、水池、、箭痕弹壁等诸多元素组合成一幅写意风格的古寨水墨丹青。接下来的两句“磨石无言思倦妇,织机依旧忆乡愁。”以拟人化作情感抒发,作者没有选取“高大上”的物件作为衬托,而是选用农村常见的石磨和织机传递出浓浓乡愁,这种“磨”出来“织”出来诗意更加耐人寻味。结尾两句“邻翁沽酒隔篱坐,老巷流连醉客眸。”则是一幅活脱的乡村闲居工笔画。
实写虚写,相互谐调,工笔写意,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景观胜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景中,景中有人,强烈的画面感使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读诗如身临其境。
张雷咏先生在行旅中领略各地山水人文,从中生发出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心灵体认,这种颇具个人化的内在体验,成为诗人创作的源头活水。他把对自然的敬畏、对时间的感慨诉诸笔端,叙写自身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对沧桑历史的思索。
二、 民俗维度
对我而言,最感亲切的,是诗词中描写的社会风情和民风民俗,这些生动的市井与乡村生活的画面,有的远离了当代,有的仍然鲜活着,当它们以诗的形式再现于我们面前,往往能激发我们十分丰富的、温馨的念想与联想。
在张雷咏先生的纪游诗作中,写人间烟火、地方风物、民俗民情的尤为引人注目。
落霞点起万家灯,黄鹤重游不夜城。
欲话孤帆迷远影,相逢高铁驾长风。
彩虹着意通三镇,明月有心怜众生。
逝水扬波殊未已,更催羽舞弄潮平。
他的这首《夜游黄鹤楼》,描写的正是武汉长江两岸的景色,其间孤帆远影与长风高铁,江天明月与三镇彩虹,逝水扬波与羽舞潮平,在对比与和谐中强化了文学的张力。使人明显感受到大武汉万家灯火下的壮美与瑰丽。
另一首《过大青山游希拉穆仁草原感吟》同样体现了他的诗作平实自然、意境含蓄、情景兼具、意脉贯通的特点。
绵亘青山三百里,长空如洗碧无瑕。
马头高处风驰疾,鹰翅低旋日影斜。
篝火欢腾惊牧笛,银杯笑捧醉娇娃。
星河唯渡多情客,秋月还来踏落花。
首联从大视角着笔,宏阔大气。颔联以广角取象,动势逼真。“篝火欢腾惊牧笛,银杯笑捧醉娇娃”,则集中展示了草原的人文风情。即燃起篝火,吹响牧笛,跳着舞蹈,畅饮美酒,很是欢快。 尾联“星河唯渡多情客,秋月还来踏落花”,则是诗人表现了自己的游意不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只要心中有情,脚下便有路,来年秋月,一定还会此地重游。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游经草原心情的表述。
每读张雷咏先生的纪游诗,犹如回了一趟农村老家,他对家乡地域风物、人间烟火的的记述,别开生面,极具特色和价值。农事意象的耕耘劳作和生活习俗在其笔下都是那么熟谙、贴切,温馨。我们可以从他的《辛冲稻田养虾》以及《打糍粑》、《烫豆丝》、《爆米花》、《打魚翁》等篇章里望见他的痴情。
请看他的《打糍粑》:
圆圆石臼杵修长,腊月寒风凝汗霜。
荷嘿呀嗬司号起,揉成玉镜齿留香。
寥寥数语,农家腊月打糍粑热气腾腾的场面跃然纸上。
他写爆米花更是形象生动:
铁胆虚心五谷盛,炉中九转炼重生。
一声大吼冲冠去,顿作飞天百万兵。
米料装在胆型的铁罐中,置于炉上手摇旋转,以使均匀受热。火候到时罐门打开,压力骤放,一声轰响,米花爆然冲出,被满满尽收囊中。如此过程,经拟人化描写,既贴切,又意趣横生。
再看他的《打魚翁》:
月下捞河鲜,堤边柳若烟。
笑迎晨练客,喜获鲤和鳊。
弯月渐渐隐去,白昼悄悄醒来。凌晨三点,正是捕捞河鲜的最佳时分。渔翁在河边张网捕魚。长堤、垂柳、雾霭、蛙鸣是他守望中的陪伴……
晨曦初露,遥远处,清悠的音乐穿透柳岸丛林,那是城市和人迎接黎明的序曲。然后晨练者来了,有打太极的,练八段锦的,也有跳舞、吊嗓子的。渔翁笑咪咪地看着他们,之前的寂寞一扫而光。 结果尽在意料之中,他捞起了活蹦乱跳的鲤鱼和鳊魚,也捞起了一缕曙光。
还有一首《辛冲稻田养虾》,读来也很是舒爽:
望中禾稻向风斜,摇曳影迷田里虾。
日暮村头浮薄雾,醇香缥缈自农家。
稻禾在风中摇曳,稻影下虾群在欢快地游戏,暮霭和着炊烟在村头缭绕,从农家屋里飘出的阵阵醇香中,我甚至闻到了虾米的美味。
张雷咏先生的注视既是感悟又是真挚的情感外泄,这与以往一般的乡土画面拼凑已然不同。 只有真正感动于劳作、认同劳作价值,并以劳作为荣的乡土之子才能写出如此逼真的细节和切身的感受。
三、 历史维度
张雷咏先生行旅于大江南北,古迹咏怀是其纪游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登临古迹时,诗人往往“发思古之幽情”,与古人超越时空精神交流,表现出深邃的历史意识。如为人们称道的《登安陆白兆山即兴》中,既有“不愁宫阙少颜色,只为青山添墨香”这样的警拔之句,也有“五花马去诗犹在,千载歌还酒未凉”这样饱含感情之句。他的纪游怀古之作可谓史家之识见与才人之深情兼而得之。
张雷咏先生写诗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实,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他的追求,也是他的审美取向。他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风格的体现使得他的诗歌在描绘景象的同时,也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他的《唐城夜怀》,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曲飞歌自大唐,又闻胡服戏萧墙。
楼台灯火惊霄汉,月下桥边舞羽裳。
赋客只知壶酒暖,游人不觉夜风凉。
忠贞最是宫前柳,千载低头祭国殇。
首联从唐城全新演绎节目《大唐飞歌》场景下笔,“一曲飞歌自大唐,又闻胡服戏萧墙”,立刻就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张雷咏先生夜游唐城,碰巧赶上里面的表演。大唐飞歌衔接是紧凑的,置身其中,好似就是要复原盛唐的宏大气势。紧锣密鼓声中,四周光怪陆离的灯打在舞池中央,身着胡服的少年和娉婷的女子在跳着舞。
景区内凯旋楼、明德门、朱雀廊、东西市等建筑群灯火通明,高大的古典建筑与河水粼粼波光相映成趣,踏入大门后仿佛穿越时空梦回唐朝,在恢弘大气的音乐声中,拉开盛世大幕,千年大唐的辉煌画面叠映而出。《霓裳羽衣舞》尽显千古帝国盛世气派的宫廷歌舞表演。轻盈曼妙、仙乐琤琮,珠围翠绕,婀娜多姿。贯通了历史与现实,让人陶醉其中。于是颔联便有了 “楼台灯火惊霄汉,月下桥边舞羽裳”的描述。
颈联“赋客只知壶酒暖,游人不觉夜风凉”写的是游客“乐不思蜀”的心境,很有代表性。
最耐人寻味是尾联:“忠贞最是宫前柳,千载低头祭国殇”。赞美的是宫前柳树,默立宫墙,虽经岁月风雨,沧桑流变,仍低头俯首,以祭拜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如此,便将本诗意境升华到了一个高度。
细读之下,人们或许还会联想到明代成化年间那段“宫墙柳”的故事。说的是成化帝之皇后万氏无嗣,却妒嫉成性,凡后宫嫔妃宫女蒙幸有孕者,皆被杖杀。因而东宫虚位,社稷无继,举朝惊惶。宫中首领太监张敏,出于自身得失,深谋远虑,将宫女纪宫柳荐于皇帝,使之怀孕。又巧布密计,终为大明朝保存一后代传人。皇帝得子,张敏有功,皆大欢喜。然而生母纪氏,不能见容于皇后,被迫自缢于冷宫。岁月昏昏,唯有母爱的光辉旷古不灭。这里又是一层意蕴,很深沉。
在诗人的另一首七律《景山槐》中,诗人托物寄情,通过诗意化的诉说,观照历史折射出执着的信念,流淌在心底坚守的情怀。大气而鲜润的文字,读后令人感觉余味无穷。思路瞬间开阔:
曾是明君亲手栽,白绫无奈绕良材。
兴家最忆熏风暖,亡国谁怜疾雨摧。
天道浮沉难自料,山河气象总轮回。
但教日月千秋在,还照儿孙祭此槐。
观妙亭下的槐树为北京景山一景,这倒并不是因为槐树本身长的多吸引人,而是其背后的故事,它与明朝灭亡的历史紧紧相连,就像一位朝代更迭的见证者。
大明王朝在崇祯即位后,已是风雨飘摇,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在位几乎没有作对过一件事。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刚愎自用,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
1644年,李自成率领40万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兵临城下,三月十八日的晚上,李自成命令攻城,崇祯皇帝朱由检看到大势已去,跑到景山东侧观妙亭下,选了这棵歪脖老槐树自缢身亡。
《景山槐》一诗,开头两句以槐树说事,言简意赅地凭吊了那一段令人喟叹的历史。接着用“兴家最忆熏风暖,亡国谁怜疾雨摧。天道浮沉难自料,山河气象总轮回”四句富含哲理的诗句,揭示了家国兴衰成败生死明灭的规律。最后两句:“但教日月千秋在,还照儿孙祭此槐”。日月千秋照,江河恒古流,为保江山永固,国泰民安,必须牢记历史教训,不要忘掉景山槐留给后人的警示。
四、 现实维度
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必然与时代有关,与现实生活有关。 张雷咏先生在深入普通大众生活,体味不同风土人情,辗转奔波的人生旅途中,他以自身的学养和忠诚之心为基点,以诗立命,讴歌时代变革,用手中之笔记录山河、记录社会生活,用文字联袂古今,让鲜活的烟火气生动浮现在读者面前。把精神的维度,不断加厚和延伸。他的诗话方式,生命体验,运思处理,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节制与平实。例如他的这首《项山新村》:
飞檐倒影逐波涛,猶似仙宫梦境描 。
柳绿桃红皆自在,鸡鸣犬吠各逍遥。
人迷江月歌楼起,我喜炊烟农舍飘。
若是陶公今日返,当吟一曲项山谣。
此诗画面感和现场感极强,开首四句写的是项山村新景。楼阁亭榭的飞檐翘角倒影在水中,随波荡漾,疑入瑶池仙境。垂柳依依,桃花灼灼,竞相媲美。房前屋后,鸡鸣狗吠,一片祥和。后四句是作者情感抒发——人们一般欣赏和迷恋江楼月白,璧月琼枝,绣帘珠幕,鼓乐弦歌的豪华瑰丽,我却更喜欢农舍飘出的袅袅炊烟,那透着米麦香、蔬菜香和油香味的炊烟里,氤氲着农家的天伦之乐。倘若陶渊明现在能来此一游,想必会写下一篇比《桃花源记》更为精彩的“项山谣”吧!
他的一些七绝,写得也很别致上口,读后余味多多。在此再取三首赏之:
涨渡湖湿地
白鹭盘旋野鸭冲,浪中料定蟹虾丰。
斜阳落处见莲动,应是渔舟逐晚风。
白鹭在湖面低飞,野鸭在水上冲浪,一定是这里水质肥美,蟹虾丰盛。夕阳的余辉映照满湖荷花,莲叶摇曳处,打魚船顺风归来,好一幅动感十足的渔舟唱晚图!
麻城春游龟峰山
四月鹃花似火红,喳喳飞鸟乱云丛。
回眸古道思望帝,料想春心应不同。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兴许诗人是被这脍炙人口的广告所撩动吧,他如约去了龟峰山。但见满眼鹃花似火,层林尽染,云雾缭绕,燕语莺声。徜徉在山间古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行名句蓦然跳上心头。诗人遐想:庄生梦蝶,表达的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着苦苦追寻的执着。倘若蜀君杜宇今天来此一游,面对如火花海,如织人流,是不会有那种“杜鹃泣血”般的伤感与哀鸣的,绝对不会!
诗歌是永远脱离不了情怀的,它也是面对世事纷纭的一种超越,从容以及面对人生本质的确认,在 张雷咏先生的许多作品都体现淋漓尽致。比如他
这首《谒荆州关公像》:
情凝千里荆州月,义断曹公百万金。
往事随风时已远,丹青只表故人心。
开头寥寥两语,概括了关羽重义轻利,义薄云天的故事。沿历史长河上溯逡巡,我们从关羽“亡命奔涿郡”投军报国;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直至被俘不屈斩头。他用波澜壮阔,甚至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一生,完美地践行了亚圣孟子提出的“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大丈夫”是评价中国男人的最高标准,换句话说,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人格评价的最高定位。无须去争谁是天下第一勇将,仅“大丈夫”精神这一项,关公便可让天下英雄黯然失色。
接下来“往事随风时已远,丹青只表故人心”。是的,时过境迁,往事已矣,逝者如斯,青史留痕。社会在发展,历史在演进。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信仰危机的时代环境中,挖掘和弘扬关公精神,对我们今天匡正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社会风气,对呼唤忠义和英勇、留存我们民族的元气与魂灵,对重拾诚信和磊落、真正构建社会和谐,应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以上这些富有历史见证性和审美震撼力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 张雷咏先生诗歌的现实维度取决于诗人的家国、民族意识、正义的情怀,对现实人生的思索以及历史使命感。没有对生活的投入,没有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没有审美的自觉,没有溯源个体生命意识和群体价值的求索,即便是关注了社会重大主题,也不会写出触动灵魂的诗句,无法引起精神共鸣。
以上主要论述张雷咏先生纪游诗的四个文化维度,也即是题材内容最有特色的四个方面。这些维度折射出作者兼有四重文化身份:首先,他是一位飘忽于山水之间的游历者,其后他是情系乡土的湖北人,再者他是思接古今的学者诗人,最后他是时代的见证人、思想者。地理之维以见其广远,民俗之维以见其钟情,历史之维以见其深邃,现实之维以见其睿智。这些维度的纵横交错,架构起一个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行者世界。
最近,享誉中国诗坛的《当代诗词十二家(第3季)》出版,收录了12位当代诗家词人的作品,其中包括张雷咏先生的30多首诗词。这应该是从艺术审美角度对他创作成就的肯定。正如该书主编蔡世平先生所言:“张雷咏的作品,见情见志,更见手段”, “ 诗作视角独特,力避雷同,且诙谐幽默,笔调轻松,以乐景写悲情。这非慧心不得,显示出诗人的别样才情”,“张雷咏的诗留下了这个时代的生命体征”。这一评价是公允且恰切的。

卢发生:
文坛老将,却是永远的伪青派,矍铄有神。笔力老道厚重,涉及面广,影视、戏曲,散文,诗歌,赋文,多有斩获。成名作小戏《主任娘子》,曾在央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