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兰军平,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农业科技报》特约通讯员,有数十篇通讯报道,读者去信,散文和诗歌刊发,多次征文获奖。

杨凌蘸水面
文/兰军平
我的家乡宝鸡市凤翔县,与杨凌同属八百里平川。家乡人常吃的是蒜蘸面。它与杨凌蘸水面有何区别呢?未吃杨凌蘸水面以前,以为它们二者相差不大,可能就是叫法不一样而已吧?
早年在家时,母亲常给我做蒜蘸面。它的做法很简单,主要是由蒜汤和面条组成,吃法更简单面条蘸着蒜汤吃。先把大蒜剥好放在瓷碗里,再放上食盐砸成蒜泥,以后放上辣椒面,再用烧熟的菜籽油(油放在锅里或勺里用火烧到没有泡沫即好)一炝,此后再适量倒些香醋和食盐搅拌后蒜汤即成。而面条则是用小麦精粉擀成一案面,用菜刀或杀西瓜刀切成大致三角形面片下到锅里再下些绿菜叶煮熟即可。思想起来现在来城里(宝鸡市)八九年快十年了,来前正是青壮年,用父亲的话说正是吃不饱干不乏的时节,饭量特别大吃起来特别香甜,尤其爱吃母亲做的蒜蘸面,吃得多时要吃不太小的洗盆一盆面(里面面条放在清水里),母亲常惊得直吐舌头,说喂牛哩,惹得我也哈哈大笑,我知道母亲高兴得很,因为用她的话说就是能吃就能干。
二零一二年进城之后,一次到饭馆吃饭,看到饭牌上面写着杨凌蘸水面,自觉稀奇,心想与蒜蘸面差别在哪,于是便要了一碗。汤汁端上来以后,一看是油泼蒜泥里加了炒鸡蛋和西红柿,而不太大的钵钵里盛着十几条两三公分宽二三十公分长的扯面条,上面漂着些长豆芽和绿菜叶。吃了一碗,还真香,自那次吃了以后,常去那儿光顾。时间长了一了解,原来店主是我乡党。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四处漂泊闯荡,干过建筑小工,进工厂打过工,摆过地摊卖过小吃,后来学厨子开起了饭馆。一生二熟,乡党的媳妇常叫乡党多下些面条给我,我推却不过,所以我成了饭馆里吃杨凌蘸水面的常客。而我因爱好文学,常常把习作发表或未发表的拿给他看。事有凑巧,乡党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据他说他阅读过的名著就有四百本之多,用他的话说就是偶尔也习文弄墨。在我的引导下他的兴趣爱好越发浓厚了,于是我便推荐他的作品给报刊,还记得头一部作品是他开完女儿家长会深受启发写的散文,因有生活来源加之他的文字功底也比较可以,有幸被报刊登载了。以后,他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文章,后来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因此,他媳妇常说杨凌蘸水面让我俩遇上了知音。而在谈到杨凌蘸水面的做法时,乡党道出了实底:杨凌蘸水面要好首先要真麦实曲,像面粉他用的是虢镇祥和精品面粉;油用陕西杨凌公司生产的棉籽油;醋用岐山凝香醋经大料熬制,用时放置两三个小时;辣椒则用咱凤翔自家产的秦椒;另外,酱油要经过三四个月酿成,自然味道醇香,此外还要用多种材料和调料。其次,要巧手制作:像和面要纯手工,春夏秋冬用凉水和面,可以使面筋道又不发硬;再者揣面要用拳头顶,炒鸡蛋和西红柿要注意掌握火候,不要老硬也不要软嫩——
听完了一席话,我深切的感受到乡党知道者!确实如他所言:不但做杨凌蘸水面,而且做人,一要真实,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二要有才,做一个出色的人,才情横溢的人。这样,一个人的人生便完美完满了。非常感谢杨凌蘸水面,它不但让我遇到了知音,更主要的是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爱吃母亲做的蒜蘸面,也爱吃乡党做的杨凌蘸水面。母亲做的蒜蘸面,真香;乡党做的杨凌蘸水面,真棒。它俩一个表达着母爱,一个抒发着乡情。杨凌蘸水面,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第一部

《传世孤本》隆重征稿【中国燕京文化集团】
投稿详情,请点击上面蓝色↑即可阅读

第二部

【中国燕京文化集团】《见证大国崛起的百位功勋文艺家》隆重征稿
投稿详情,请点击上面蓝字↑即可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