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袁秋乡《带着灯的邢小俊》
第一次见到邢小俊就想起一个成语:青年才俊。才俊者,一要有非凡的才华,二要有出众的能力。阳光而有力量。这样的人都是得到了老天眷顾的。
当时小俊送我一本他刚刚出版的书《大策划》。这是他人生的第一部著作,是关于新闻和传播的。读完以后我发现,声名赫赫的《华商报》当时很多的大型策划报道,都跟小俊有或深或浅的关系。作为一个新闻人,他能够做好新闻的策划,也能做好策划的新闻,有一种如狐如虎般的敏锐和穿透能力。
新闻的策划需要一个新闻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在一件偶发的新闻事件中抽丝剥茧,发掘出背后的渊源和错综复杂的社会性问题。比如:陕西农民工龚德银在西安举办的全国糖酒会上捡到一个被小偷扔弃的皮包,意外发现夹层有数万元现金。这个朴实憨厚的农民工竟然自费千里去送还给失主。这个事件被《成都商报》记者发现并且发了一个常规性的新闻,然后就戛然而止。
邢小俊却觉得这个新闻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关于人性与价值观的命题,就是“做好事该不该收取回报?”他用四年的时间不舍不弃追踪报道这个事件,发稿数百篇,引起全国读者的重视。他和龚德银一起走进央视“实话实说”栏目。此事后来还被改编成话剧、秦腔、电视剧等,影响了更多人。而策划的新闻更多依赖记者的敏锐感觉和胆识,能从泥沙俱下和司空见惯的生活河流里抓住鲜活的“鱼”,把它烹调成新闻,激起读者的兴奋和波澜。比如他发现古城农民人数庞大,但是,往往被各种媒体称为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甚至“盲流”,带着一定的身份歧视,听起来扎心。于是,小俊在自己的新闻报道中首倡“新市民”的说法,因为他们对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怀。在他的倡导下,陕西还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民工大学。贯穿小俊新闻理念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制造积极良性的话题。这一点特别打动人。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精神与物欲、天道与人情的交织纠缠,常常让人莫名的哀怨和迷茫。然而,小俊像一个倔强勇敢的纤夫,顽强地要将舆论拖曳到有阳光的地方!
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与人文慈悲的双重内驱力,不管是作为新闻人还是作家,都像金子一样宝贵。他就像一个自己带着灯的人,奋力烛照身边的一切。即使光亮微弱,但也从不放弃。微光总会吸引微光,微光总会呼应微光,慢慢连片成林,普罗大众就看到了希望和力量。这也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了。出色的能力让小俊在《华商报》脱颖而出,不到三十岁就成为全国前三强《华商报》社时政要闻部的主任。很快又被《西安晚报》以特殊人才挖走,委以重职。真正的人才,哪里都闪光,哪里都稀缺。
小俊后来又送了我他的散文集《泼烦》《拂挲大地》《居山活法》,书名就让人很有感觉和联想。泼烦,还不知道书里写了什么,这俩字就让人瞬间轻松,好像泼掉了什么?不知道,就是一种感觉:宁静致远。
拂挲和大地,轻柔与厚重、禅意与胸襟,更是将两种意向叠加在一起,形成一种人和土地脐带般的血脉牵绊,如同赤子与母亲。
小俊散文的神韵跟散文大家刘亮程非常接近。重感觉和体验、重情绪和细节,隽永新鲜且血肉丰满,特别有感染力。
他在《华阴老腔里》写道:“这一群人,似乎刚刚从田地里疲惫归来,在自家的院落里放稳锄头,把牛儿拴牢在槽上,身上分明还沾满了泥土的新鲜和芬芳。他们静默地在那里歇息,或蹲或站,横七竖八,像一群姿势各异的泥塑,神情沉稳。身后,是大片的玉米地,更远处是连绵的像馒头一样的黄色土丘,丘与太阳平行,中间是死一样静寂。”
文字中有画面、色彩、声音、情绪,这样的文字会让人沦陷、飞扬,又高级又过瘾。秒如七彩丝线合为一股,感受到它五彩斑斓的美好,却无法将其中一个颜色单抽出来。所以,我不能将小俊散文的神韵说得很清晰到位,只能说:真好,太有感觉和想法了。它已经足够好,你还能说出更好的吗?
小俊总是深深的感恩土地,对土地充满膜拜。他的文章里,有很多描述人和土地的篇章。在《逃脱的麦子》里写道:“父亲把祖父的坟也迁进去,和曾祖父的坟挨着一起,起了两个坟包。其余地照种不误。他说只有站在自家的这块土地上才实在,身上才有了胆气。”
什么叫胆,什么叫气?农民的双脚只有站在自己家的土地上、地头上,才能放声大笑,腰板挺得笔直。这是一群土地给了他们生命、他们又给了土地生命的人,天地就是因为他们站在中间,才连接在了一起。
很多人走在大地上,却总是会忘了泥土的情分。甚至住进水泥森林里会厌恶土地、开始叛逆和逃避。小俊却总是在回归。他用文字在感恩生养自己的土地,他用文字告诉人们:双脚沾满泥土,才能行走的端正久远。和泥土的渊源越深,文章越是根深叶茂,富有灵性。小俊有浓浓的故乡情结。
他出生的村子名字叫做“让礼村”,听起来像是一座古香古色的私塾。他的父辈长眠于此,家族在这里繁衍茂盛。姊妹六人各个事业有成、人中龙凤。可赞可叹的是,她们的人生成功以后,没有独享家门的荣华富贵和高楼大院,而是一起集资100多万元,为“让礼村”建设文化广场、村委会办公大楼、整修硬化村里的巷道。帮助鳏寡老人和留守的孩子。因此而被评选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登上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
城市的灯红酒绿是一剂精神麻药,会让人不知此身何身,此地何地。而“让礼村”是一块路牌,宣召着一种方向。你加速、降速或者转方向都会在下意识中约束一下自己:人生的车辆不能停滞,也不能加油冲过。
“一进入农历五月,整个让礼村就能闻到麦子成熟的香气。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原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对于村子来说,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五月的收割是一件大事,也是酝酿一年的事情。绿油油的麦苗慢慢变成黄黑色,站在一望无垠的地里,交头接耳或者静默,都能制造出一种紧迫的气氛,让人很焦灼。村里总是有人去地头看麦子成熟的火候,噙着烟袋,眼光深远,很严肃。”
我特别喜欢这一段文字。这是一幅画面,在每一个人心头上或隐或显。这也是我们生活开始的地方和生活本身的过程。
中国语言是最深情最丰富最有诗意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写出来当作一幅画挂在墙上。但是现在却爆红了两个字:能量。还有正负之分。非常世俗和功利。汉语的含蓄、韵致、灵性和美感,一下变成一种简单粗暴的物理区分。
但是,小俊尊重自己的内心,尊重语言传统。散文有灵性、有情怀。且能慰藉虚脱的心灵和性情。
现实中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今天该做什么?小俊在文章里说:“其实就是从自己的每一步开始扎扎实实走就行了。”从太阳升起来的那一刻,新的一天就开始了。而在太阳落山的时候,你已经完成了一个短暂的自己。人生就是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短暂叠加起来,成为一座连绵起伏的山。我觉得“让礼村”带着一点天意,还有一点宿命。谁会整天没事耳提面命你“让礼”,而你村头的大树、碾盘、墙上挂的辣椒、大蒜和有灵性的农具,还有房顶上的炊烟却会说:礼与让就是你的日子,是你安然入睡的理由。你每一次回家,都是回归礼让。
小俊看起来干练帅气,身上没有圈子气,也没有酸腐文人的拿捏作态。他骨子里很传统,有端方君子样和儒生气。陈忠实先生仙逝的时候,我和屈健、小俊相约去吊唁。深深三鞠躬后走出大门,小俊突然让我等一等,他又转身走进吊唁大厅,去给先生三跪九拜,磕了三个响头。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小俊回答:“只有用这种心灵的仪式,才算是送先生。”这是如兄如师如父般的痛惜和深情。
孔夫子说过:“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是交友的智慧和原则。我和小俊的年龄整整差一辈。但是我们之间没有代沟,反倒引为知己。因为我们都坚持着为友之道的诚以善,正和真。是耿直之人,也是性情中人。
我们总是三两个人约好了在茶馆见面。话题开阔,包罗万象,但不会出现升官发财,也羞于言说。有时候是对一个历史现象的回溯和追怀,有时候是对一个社会热点的观察思考和剖析。有反省、有感怀、有激烈的抨击和交流,也有耳目一新和醍醐灌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听起来有点高谈阔论的务虚,可是,这就是我们希望的、相信的社会和人生。不想去懂什么人情世故,不想在官人和凡人中眼神顾盼。只要努力干好了自己愿意的、喜欢的,就一定是岁月静好。一个农民,只要用汗水伺候好了土壤,就把一切交给季节了。
这是一种富有营养、开阔眼界学识的聊天。不管什么话题,人都会兴奋起来,调动自己的思想和学识积累来深化彼此,探索人生的希望和社会的方向。我们越来越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但是从彼此的眼睛里能看到一点光。你会觉得自己并不孤独。而且,小俊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和带动能力的人。他唯实干、不务虚,这是他的行为状态和价值观。人生海海、尘土纷纷,他总是在埋头苦干。每一天都是饱满的、忙碌的。为了明天更好的自己,不断突破今天的自己。所以每一次的聊天内容里,很多都是小俊说他最近在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或者打算干什么、怎么干?说到兴奋处,会揎拳撸袖子说:咱们一起干一件事吧,一定能成功。完全忘了彼此的年龄差异。
我毕竟退休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是受小俊的情绪心态感染激励,也会常常忘了自己的年龄。觉得自己还可以,莫名的又对自己信心满满。
一个带灯的人从不知自己能发光。就像路灯从不问自己照亮了谁,但是一直亮着。小俊能发光,有温度。是真正的人中君子。
邢小俊,新闻学博士,陕西理工大学1994级校友,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西安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西安市政协委员。近年来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创作,作品因时代性和家国情怀获全国瞩目。获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三届柳青文学奖、中国第三届网络文学散文特等奖、首届昭明文学奖。作品连续4年入选“中国散文排榜”“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被中国翻译出版社翻译为英、法、西班牙等语言。获陕西省首批、第二批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扶持计划(2021、2016);西安市文化领域首届“西安之星”(2018);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科和文艺领域领军人才(2017);陕西省第九批“六个一批”人才(2018);“全国十大风云记者”、“记录西安”年度人物(2017)等荣誉。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理工大学等三所大学文学院或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