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黄花山、王老顶记
宋文东
2025年1月19日,我和10几位驴友去爬历城的黄花山,探看山上的金代佛洞。之后,我们翻越黄花山去王老顶会了“月老”。
那天8点,我们拼车从济南南郊的分水岭出发,经望岳路、红符路,穿过朱家庄村,于8点半抵达了黄花山脚下的玉符河边。玉符河源于卧虎山水库,现在河水不多,河道里满是枯黄的芦苇,也是寒冬里的一景。

过了河,我们沿着山北坡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开始爬山。路边长满了松柏,以及茂密的灌木丛。灌木的长枝条伸在空中杈杈桠桠的,像一条长廊似的。我认得这些灌木,多是连翘和黄栌。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如果在春天,连翘花开了,或者秋天红叶满山时,那景色一定会更美的!

接近半山腰,迎面忽现一座古亭,也不知是哪时的遗迹。我想起了太甲山北麓南泉寺遗址上那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钟亭,两者的框架十分相像。这个像钟亭的建筑,顶部有新旧两种石条覆盖,像个棚子,显然不是原来的样子。根据构建判断,应该是个古建筑。西北角那根立柱上有人刻了“平安台”三个字,还描了红油漆,尽管字迹刻得比较规整,但在文物上乱刻乱写却不应该!这分明是个钟亭的框架,你刻个“平安台”是何用意呢?部分国人喜欢在景区或者文物上乱刻乱写,这毛病非得改了不可!

众驴友都登上来了,豌豆花呼唤大家都过来喝咖啡。喝咖啡可以提神,对于爬山很有好处。豌豆花背的咖啡已经成为驴友们每次爬山的热盼了,如果她有事儿未能参加活动,大家便觉得像少了点什么似的。喝完咖啡,好梦又喊道:减负了,减负了!所谓的减负,就是分享她背的水果、零食等。众驴友也纷纷拿出自己带的水果、零食,相互交换分享,现场其乐融融的氛围,颇为令人欣慰。“减负”完毕,众驴友继续往山顶前进。

过了半山腰不远,前面忽现一小屋,门北向,依山而建,券状门楣上有刻字:观音堂。观音堂一般都是南向,北向的比较少见。屋顶呈圆形,为石块层层叠压收顶,坚固美观。这种屋顶我在灵岩寺附近的鸡鸣山南侧一处庙宇遗址上也见过,那座建筑物至今保存得也比较完好。圆形的房顶代表着天,方形的地面代表着地,合乎道家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堂中端坐着观音塑像,还有部分贡品。墙壁上像是有壁画,但已经十分模糊了。门外东西墙上各嵌有一块石碑,为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观音堂的碑记。
拐过观音堂,有一个黑黝黝的洞口出现在眼前,这就是黄花山金代佛洞。洞口朝西,石头砌成,有两米高,一米半宽,给人胡乱垒砌的印象。洞是天然的溶洞,深六七米,宽接近三米,高三米多。两边洞壁中间分别对称地刻有九尊罗汉。罗汉们个头跟真人差不多,穿着打扮上基本一致,但每个人手上的动作却不尽相同:有的一手扶膝盖,另一只手放在胸前像打问讯;有的两手均放膝盖上;有的两只手像在比划什么……坐姿上也有分腿并立与双腿交叉等几种。每尊罗汉像旁边石壁上还刻有出资人的名字,但都模糊不清了。遗憾的是雕像面部大多遭到毁坏,有的被砸掉一半,有的无首,令人惨不忍睹。所有罗汉雕像除了头部遭到毁坏以外,其余部位皆保存完好,衣袂仿佛都飘了起来,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洞尽头壁顶凹凸不平,深浅不一,南北两侧各刻有2尊佛像,形象饱满、逼真,至今完好。看到这几尊幸存的佛像,我就想起佛峪般若寺遗址上的摩崖石刻。凡是位于高处的佛像皆完好无损,低处的皆遭不幸,可见身居高位的好处了。从洞内最早的一块残碑内容上可知,佛像于金代承安二年(1197年)开凿,距今已有800多年了。



洞口外面靠近地面的南侧石壁上,还有一尊威武英俊的将军坐姿雕像。据洞外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立的《重修黄花山佛洞碑记》记载,此石刻为协天大帝,即关公。关公像与洞内那些罗汉像的遭遇大不相同,保护得很不错,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这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但一想到自古以来关公在民间享有的崇高地位,仅从全国各地有无数座关帝庙供奉着关公就明白了。后来关公的忠、义、信、勇被历代统治阶级所利用,在明神宗时期更是捧到了至高的地位,关公被封为“协天大帝”。只是这尊关公像右臂完全不存在了,却不像是人为毁坏,应该是自然风化所致。毕竟雕像不在洞内,虽然有石龛保护,但经过八百多年的风雨剥蚀,能保存到这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

从《重修黄花山佛洞碑记》中还知道,当时洞内佛像便已残缺不全,因此不能把人为损毁佛像的账全都记在当代人的头上。如今欣逢盛世,政府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力度,洞内洞外有关部门均安装了监控探头,这等于给佛洞安上了一双眼睛,谁还敢胡来呢?
出了洞,往西二十米处右拐上山,沿着悬崖边小路左拐,一会儿就到了那座数公里之外就能看得见的佛塔下面。这是一座建在黄花山半山悬崖边上的七层佛塔,红柱黄瓦花岗岩护栏,十分雄伟壮观。我们进入塔内登高远眺。我见当时天空能见度较差,仅到二楼便退下了。

出了塔外,凭栏远眺,只见群山逶迤,白雾满壑,如淡烟,似轻纱,令人心旷神怡。山峪之中的卧虎山水库,一泓碧水像一大块磨砂玻璃一般暂时失去了碧玉的颜色,但这块硕大的“翡翠”美景早已镌刻在我的心里了。
俯瞰水库大坝下面的几个大小不一的水塘,其中一处塘上还有座小岛,湖光山色之中,那小桥卧波的靓影,能迷醉人的眼。如果没有了水库大坝上的那几个醒目大字,你一定会误以为自己来到了江南呢!

离开佛塔,众驴友沿着一条防火道一会儿就爬上了黄花山山顶。山顶上松柏稀少,黄草漫漫,显得空旷平缓,这在山下亦可以看得出来。

从山顶往西有一公里多的山脊比较平缓,山顶上还修了条平展光滑的水泥路通往王老顶方向。
我们沿着水泥路到了王老顶北的垭口下面,君哥提议登顶。我看一眼王老顶那尖锐的山峰,陡峭的山坡,便有点犹豫。我考虑登顶应该问题不大,但下山或许就有点难了。我来过几次王老顶,却仅仅到过“月老”的脚下,还从未登过顶呢。我尚未表态,大部分的驴友便已经开始行动了。我本来不打算登顶的,但因为去登顶的驴友较多,放心不下,便改了主意。

垭口上树木稀少,黄草却极为稠密,足有半人高,有一条痕迹不太明显的小道蜿蜒地往山顶上去了。老丁对我说,上面有断崖。老丁知道我打怵断崖,这是给我提个醒。我看一眼山峰说,已经到了垭口上,再退回去就成逃兵了。众驴友稍歇,开始登顶。越往上,山坡越陡,必须手脚并用才行。

登上峰顶,大约用时十五六分钟,众驴友开心不已。峰顶面积不大,我们10几个驴友都上来之后,就有点站不下了。俯瞰山南,山下那道长长的山峪就属于长清区的地盘了。山峪尽头有个王家泉村已经隐在雾气之中了。王家泉村边的崖壁上凿有部分佛像,据专家推断为隋唐时期的作品,可能与唐代义净大师印度取经有关。崖壁上还有个老虎洞,口小肚子大,几年前我们曾经去过。视线收回近处,那尊20余米高的月老塑像就着落于不远处的缓坡上,依然是那么高大魁伟。

去“月老”的下山路比较和缓,这有点出乎意料。但从峰顶下了不远,就遇到一处2米多高的断崖。看来老丁说的没错。驴友一脸好头发个子高,他率先下去,似乎也没费多大的劲儿,这给我鼓足了勇气。我个子较矮,虽然采用了比较稳妥的往下出溜的笨办法,但如果没有一脸好头发在下面的接应,恐怕也有点险。一脸好头发与自由哥还帮助其他驴友都顺利地下了断崖。
众驴友抵达“月老”脚下,已经晌午了。“月老”从落成之日起,一直比较孤独,身边门可罗雀是常态,偶尔有人来看他,也多为驴友,因为景区关闭,普通游客很难上来。
好梦张罗众驴友跟“月老”拍合影。我们每次来,即使从西老泉方向沿着山脊驴行过来,一般也是跟“月老”合个影便下山,这次亦然。好梦要求大家一起大笑三声,她要录个视频。随着众驴友开心地三声大笑回荡在王老顶上,我回首瞄一眼“月老”,好像“老人家”也在跟着我们一起开心呢。

(本文插图为同行驴友拍摄,在此表示谢意!)
2025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