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一百零六)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传统文化中以自律为主的道德建设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人治与法治。人治强调人在社会治理中属于核心因素,以德治为主;法治则强调规则因素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价值,以法治为主。无论德治还是法治都离不开文化的化导作用。文化是思想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光芒!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什么?需要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需要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需要和平与民生,更需要用文化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所有的思想中,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很值得东西方国家的统治者深思借鉴。 老子的智慧从自我修身到治国平天下,再到悟道出世,处处皆适用!对于世间的两大难事即修身与治国,老子是一言中的“泰然处之治若烹鲜”。大家知道烹鮮需要耐心,人们在烹调小鲜时微火慢烧且不能过度翻动其身,治国齐家亦复如此,家庭稳定、社会稳定、国家稳定才是体现人类文明及文化发展的第一要务!
国家、家国本是一体,国是家的联合,家是国的细胞。国家的本质要求是民族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安定发展,人民的本质要求是安居乐业。规律的本质体现在道法自然上,国家的本质体现在“无为”而治上,人性的本质体现在互爱共赢上,这些都是大道规则在自然社会中的体现。国家无为则社会才能依规律自然发展,这也是西方“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根据。
大道的本质是什么?自然清净无为,《道德经》称之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顺从万物的自然本性,不敢妄加作为。而《大学》篇告诉我们古之圣人治国的王道时代,从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通过内在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在要求。
自周末春秋战国起以后的二千五百多年中,中国从一王多侯的“诸侯分治”走向“中央集权”的郡县统治,表面上儒家法家共和实行“德主刑辅”,而实际上逐渐向“刑主德辅”过渡,其表现为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很多本该属于社会道德约束的领域全都上升为法律进行统 一标准规范。法治占领德治空间是福是祸呢?当前难以定论,但法治下导致人伦道德秩序的地位下降甚至紊乱,廉耻之心丧失诚信体系被践踏,社会道德滑落,社会极度污染却是不争的现实。
自新文化运动后古典文化所承载的大道之理被斥之为迷信,古典文化弘传的道德秩序被逐渐打破,新文化道德与新文化秩序近百年来却仅有概念并未实际建立,从三民主义、至今,东方世界没有形成达成上下共识的“新文化”理论基础,适应未来中国的“新”文化体系建设仍处于摸索、探构与争论之中,当旧文化弃用而新文化尚无之时,价值观混乱就成为必然。
中华民族自其产生起社会活动就是依靠仁义道德与人伦秩序予以维持,“以德配天”及“德主刑辅”维持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传统文化中以自律为主的道德建设才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