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发纸马”
宋振学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山东沂南县苗家曲一带方圆近百里,有一种大年初一凌晨“发纸马”的年俗备受百姓们关注和重视。这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告别,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吃了除夕日(当地语年除日)晚上的团圆饭,守岁过了半夜,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苗家曲一带家家户户就按照习俗忙着“发纸马”了。据当地传说,年除日的下午和晚上,天地人三界诸神灵骑着马到处巡游,并了解每户人家的生活和善恶言行等情况。有些神灵能够给百姓们带来福气,大家喜欢很是尊敬。也有些神灵并不友好,甚至会带来灾害和苦难,人们担心害怕不愿让其久留。所以到了大年初一的凌晨,各家都尽早的在院子里安放桌凳,供上茶和酒,摆满鸡、鱼、肉、豆腐、丸子、年糕、馒头、苹果、水饺等供品,点上柴火堆,燃放鞭炮,焚香烧纸,并磕头敬拜,祈愿神灵们施以善行多多保佑。然后烧掉之前轧制准备的若干(数量不限)纸马,意思是让吃饱喝足了的神灵们骑上马,各自返回归位。烧掉纸马后,也就象征着把纸马和神灵们全都发走了。听老人们讲,早年间轧制纸马,各家都是在年前很忙的几天里,自己挤时间用秫秸和纸张等临时做成,虽然简单粗糙一些,但还是比较费时费力费钱,所以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了烧芝麻秸、豆秸、棉花秸等。芝麻秸的“芝麻”,谐音“纸马”,燃烧了芝麻秸,象征性地烧掉了纸马,也就把神灵们都发走了,不友好的神灵就不会给自家造成不幸了。有时候,一些家庭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存放芝麻秸,或是没有买到芝麻秸,就用豆秸、棉花秸来代替了。因为豆荚、棉桃荚,长得有些像芝麻荚,也就把豆秸、棉花秸当作芝麻秸了。“发纸马”有一种重要的延伸含义是快些“发枝”(发枝散叶之意),“发纸”的谐音是“发枝”,长辈们希望增添人口,家族昌盛,兴旺发达的意愿浓厚。当然,“发纸马”燃烧芝麻秸等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含义,那就是,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另外,“发纸马”时,供桌上要摆三杯酒、三杯茶,点燃的三炷香要插到盛满小米或是大豆等的香炉里,家中每个门口挂在墙上的小香炉里也要点上一炷香。接着要在家里门口、天井、灶台、粮囤、石磨、猪圈、鸡窝、阳沟、厕所等地方烧纸钱。锅里下出热腾腾的素馅水饺时,要先端到供桌上一碗敬天地人三界神灵,再端到灶台上一碗敬灶神,因为灶王爷回宫降吉祥来了。这素馅水饺,是年除日晚上用手扁着捏成的“不带鼻儿”的。传说不带鼻儿的水饺用手扁着捏是捏小人,大年初一“发纸马”时吃素馅水饺,寓意新的一年心里素净无烦恼。之后,家里的主人要领着大点的孩子,走出家门到路口、桥头、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河边、井台、石碾等地方烧纸钱。
当地的百姓们如此重视“发纸马”的仪式,冒着严寒做得认真、细致、周到,就是以虔诚之心祈愿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平安幸福,期望家人们身体健康,心里素净无烦恼,诸事顺利多喜乐。
苗家曲村是古代青州至沂州的重要节点,村里潮沟河上的千年古石桥——信量桥,曾是青沂古道的重要津梁,见证了无数人的足迹和历史变迁,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繁荣与沧桑,也见证了苗家曲一带方圆近百里“发纸马”这一传统年俗的传承与发展。
“发纸马”的仪式感深深烙印在苗家曲一带百姓们的心里,而这份美好记忆的延续,也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发纸马”等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情感寄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