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都去哪儿了?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农历蛇年春节已经触手可及了,除了一些装点春节外表的,如春联、灯笼、鲜花等还能感觉到一点过年的气息外,但儿时那种对“年味”喜从心来的感受,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每到要过年的时候, 听得最多的感慨就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感觉了”。难道真的是时代悄然发生了变化,而带走了那份属于我们的年味?其实不然,年还是那个年,“味”也还是那道味,变的只是我们自己罢了。
记得小的时候,一进入腊月时节,在农村老家都在精心制作透着浓浓乡土味的年货,如炒花生薯片、熬制糯米麦芽糖等等,那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也许现在的人会说,那是因为那个时代家里都穷,只有逢年过节,会吃上一顿肉、穿件新衣裳,或者还有大年三十除夕夜守岁,谁熬的时间长,长辈就给谁几个“铜板”叫“压岁钱”。但现在看看,谁还稀罕穿件新衣服?谁还瞧得起那些自制的土年货?甚至连正月走亲访友拜年,都被微信转帐取而代之了。你说,这样的年,“味”在哪儿?
不可置否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得到大幅的提升,每日三餐如过节,昔日的“年味儿”,都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失了。
“年味儿”去哪了?如今过年,也许你早已不再介意过年是否吃好的、穿美的、玩时尚动感的;从前,你是那个“磕头虫”,如今,你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受“大礼”的人;从前,你是那个收“压岁钱”的人,如今,你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发红包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角色转换,你就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就是小孩变大人,再也没有那份童心了,如此这般,年味从何而来?
“年味儿”去哪了?以前过年,蒸年馍、炸馓子、炸丸子等样样都是亲自干,还有大扫除、贴春联、走亲戚,就连准备年夜饭也会提前准备好菜单;现如今,一切从简,能在网上置办的不去超市买,就连年夜饭、饺子、汤圆也是提前到饭店、超市预订;喝过酒、吃罢饭,大人围着麻将转、小孩沉迷手机里的网络游戏,再也没把心思放在过年上,如此这般,从何而来的年味呢?
年味儿”去哪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都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手机不离手,过年了,全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了一起,不少“低头族”总是手机玩不腻,根本无人放下手机,用心陪伴家人,好好过年,如此这般,从何而来的年味呢!
你还在抱怨年味变淡了吗,其实是你自己变了而已;想为春节添加点年味吗?那么,就请重拾起已被我们丢弃的“土货”,那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年味儿”。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