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呈现 双峰并秀
——读叶立群先生的《诗意生命与民族精魂的歌者——<萨仁图娅研究>》
文/ 婉 末(北京)
拜读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由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叶立群先生撰写的《诗意生命与民族精魂的歌者——<萨仁图娅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仿佛一座高贵的艺术宫殿、一曲中华民族的精魂交响,出现在眼前,萦绕在耳畔!
该“研究”是叶立群先生的心力和艺术创研之作!他多视角、多方位建构理论,论据翔实而丰富,并皆有出处;论证严谨,逻辑缜密,评述精辟独到,语言诗意优美,从而全面系统、诗性艺术地呈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读者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了著名诗人萨仁图娅的成长轨迹、诗人气象、诗品与人品;生动描绘了一幅萨仁图娅文化研究、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散文诗、诗歌、诗歌评论等多种文体绚烂齐放的生动文学图画,使读者充分认识到萨仁图娅诗意生命与民族精魂歌者的精神图谱和生命价值以及她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追溯精神源头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该“研究”专著,不仅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学术专著,而且还是一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巨著!它对唤醒当下诗意生命的缺失和民族精神的淡化意识,对净化诗坛、唤回诗歌的人民性、高贵性,有着春风化雨的时代要义!它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溯源、传承与发展,有着桥梁、纽带作用!
一、既是研究论著,又是人物评传,高山流水遇知音
著名作家、学者彭定安先生在《诗意生命与民族精魂的歌者——<萨仁图娅研究>》《序》言中指出:“这是第一部全面研究萨仁图娅的学术专著,……我以为,将这本研究论著视为萨仁图娅评传,亦未为不可。” 笔者站在彭定安先生《序》的“桥 ”上,阅读中,像徐志摩等“虹”那样,有着按捺不住的期待的心跳!
如果把该“研究”比做是一座宏伟高阔、华丽精美的艺术宫殿的话,那么支撑“宫殿”的台基、殿柱、框架、屋顶等架构元素,便是叶立群先生精心为该“研究”论著构建起的独特的理论架构!在此理论框架下,叶立群先生多视角、全方位地对萨仁图娅诗人进行综合研究,将诗人、作家、学者、民族文化、大中华民族文化的歌者、弘扬者的萨仁图娅,鲜明、立体化地呈现给了读者!
首先,他从辽西地域文化、家庭宗族文化、蒙古民族文化、生活时代环境、教育背景入手,对著名诗人萨仁图娅的成长、走进诗坛、实现由诗人到学者的华丽转身,享誉国、内外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研究。比如在地域文化上,他以《生于辽西 根在草原》开篇,从萨仁图娅的出生地辽西北票上园镇为切入点,从历史人文、地质考古挖掘探索,以《二十四史全译 辽史》为佐证,阐述上园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 以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在北京向新闻界的宣布为证,阐述上园镇“是地球上第一只中华龙鸟起飞的地方”,又以中国科学家孙革在上园镇的发现,佐证这里是地球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绽放的地方。试想,地球上最早的“一只鸟、一朵花”必然令世界瞩目!那么,这是否是叶立群先生的匠心独运呢?以此人文、地质史料的拓展、延伸,是否是一种隐喻、暗示呢?是否是在为下文的研究“成果”埋下必要而可贵的伏笔呢?笔者以为,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叶立群先生通过对萨仁图娅的出生地非凡的地域文化研究,向读者暗示了出生辽西黄土地、身为蒙古族、根在草原的萨仁图娅,必将像“一只鸟、一朵花”那样,从辽西起飞、绽放,走进诗坛、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然,这气象,来自她生命和精神的源头——辽西文化沃土和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双重滋养!这便是研究者叶立群先生匠石运斤、先声夺人的高超艺术所在!接下来,叶立群先生又从萨仁图娅的家庭文化、出生地黄土地文化、民族草原文化入手,深刻论述了这些血脉相融的文化,对萨仁图娅的“人生觉醒”、“艺术觉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为萨仁图娅走进诗坛、成长路径以及日盛绚烂的精神百花园,培植了厚实的文化土壤!这便是叶立群先生为“艺术宫殿”般的研究论著,打下的必要而坚实的基石!
如此,在接下来的每一章、节论述中,均有厚实而贴切的理论“檩”、“柱”,以支撑起论证结果。并且在引用专家、学者、评者的话作论据时,必注明了出处,可见其研究的缜密与严谨。比如在第七章《本色是诗人(四)当代诗歌美学范式与理论的建构者》的第一节《对当代诗歌美学范式的建构》中,又以三小节加以阐释。在《对浪漫主义的“古典中和美”的营建》第一小节中,叶立群先生从人类社会生活、古今中外诗歌史上,爱情是诗歌吟咏的永恒主题,推论“浪漫主义”在爱情诗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示”,从而得出萨仁图娅“对当代情诗审美范式的建构。”即“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极强的抒情性,是萨仁图娅情诗的艺术底色。”然后,结合萨仁图娅早期爱情诗集《当暮色渐蓝》中的诗篇、佳句加以评析、逐步论证,从而得出萨仁图娅的诗歌“达到了浪漫主义的古典中和美的创造。”
同样,在《对诗歌形式美的创造》小节中,分别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名家名言,论述了萨仁图娅诗创“注重与中国诗歌传统的血脉联系”、“积极接纳新诗的美学理论”,从而形成了萨仁图娅“对诗歌形式美的创造!”在《对意境美的追求》小节中,叶立群先生首先讲道:“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意境的高低,是评价中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之一。”他又引用王昌龄在《诗格》中的“三境”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在文学作品中重要意义的诠释等,然后结合萨仁图娅的诗歌作品《月亮川》《秋梦无痕》等,评析论证了萨仁图娅诗歌的意境美。这意境美,是源自她“不断向诗境美掘进的过程,更不懈追寻生命至境的过程。”凡此论证,皆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思辨严密; 评析,皆高亢激昂,左右逢源,互为映照。“理论”与“评析”,相辅相承,似一条红线,贯穿整部作品,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萨仁图娅的出生、成长、教育,走进诗坛,在文学、文化、学术研究、编纂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当代诗歌美学范式与理论建构的创新与贡献;从诗品到人品;从作品思想及众论家的评说;从多方面担任领导职务,到匆忙繁多的社会活动;从国内诗歌、文化、学术交流,到国际舞台中央弘扬民族文化、乃至大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等,林林总总,穿越时空,纵横捭阖,驾驭自如,评、研并茂,直让笔者在叶立群先生多种艺术手法、阐幽显微的“研究”与“评析”中,心悦神怡,诗怀驰骋,使笔者感到此“研究”,正如彭定安先生《序》中所言,它既是学术理论研究专著,又是人物评传——
全书字里行间,闪耀着作者叶立群先生对诗人萨仁图娅熠熠生辉的文学成就与研究硕果的崇敬与感佩之情!同时,也闪耀着叶立群先生的博学与谦逊!
全书左右逢源的引证或精辟的评述中,浸透晶莹着叶立群先生对诗人萨仁图娅诗意生命和民族精魂歌者成长轨迹不懈追寻的汗水!
全书宫殿般恢宏的架构与宏大的主题,彰显叶立群先生对诗人萨仁图娅的诗品与人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的深入探索与综合研究!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作者诗意优美的评论文字,到漫溢真情、诗情的抒情语言,我听了两颗光明而高贵诗心的碰撞!我感受到了两个深邃灵魂的默契!我看到了两颗耀眼的明星,在为文、为人情愫和观点上的交流与互致!如此,双峰并峙,双星生辉的艺术效果,让笔者在阅读中对叶立群和萨仁图娅二位大师肃然起敬!
二、研究中的研究,评传中的评传,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担当
自古及今,中国不乏“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伟大作家和学识卓越的文化学者!他们犹长江、黄河,携无数支流,一路奔腾,歌唱入海,共同汇成了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文化海洋!这些伟大的作家、艺术家、文化学者,他们永远是国家和民族永恒的骄傲!
新时代,千年文脉传承,探幽寻根,弦歌不辍,谱写当代辉煌新篇章,是诗人、作家、文化学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传承与发扬,让其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通过桥梁纽带作用,使中华文脉千年庚续!同时,更在于在当前全球化的历史人文背景下,让中华文化更好地与友好国家进行交流与融合。叶立群先生的《诗意生命与民族精魂的歌者——<萨仁图娅研究>》,便是一部具有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具有桥梁纽带作用的理论研究专著。无论研究者还是被研究者,他们都是当代具有使命、担当的优秀作家、诗人和文化学者。他们创作的初衷和融入作品中的思想,都是具有时代价值和赓续中华文化血脉之恢宏、高阔、辽远之辉煌价值的!
其一,多年来,叶立群先生一直在默黙潜心研究萨仁图娅的为人、为文,他以高昂的激情、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赏析,热诚地追寻着萨仁图娅诗意生命和为民族精魂而歌的足迹,梳理探究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普世价值。同时,叶立群先生也为萨仁图娅为弘扬民族文化、赓续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不懈地追寻、追问、追求的探究奉献精神而尊崇!比如,他在第八章的序言中这样写道:“20世纪90年代,萨仁图娅带着满腔热情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苦苦地探寻,理性地剖析,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书写和推介。其中,研究、书写和推广民族文化巨人尹湛纳希,是她最近30年倾力最多的文化活动之一,成就卓著,影响深远。”
当笔者看到萨仁图娅老师“30年倾力”研究她本民族的文化巨人尹湛纳希时,我感动沉思了很久,同时也很受鼓舞。她使我想到了“一个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难的是萨仁图娅老师“倾力30年”在做同一件事,这件事,还不同于像做好事那样简单,而是她在不断挖掘,不停地思索,不断丰富研究成果!这是一种学术思想深究的执著与意志力!这是一种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为大中华民族文增砖添瓦的精神!
以前,笔者对萨仁图娅老师诗文的认知,仅停留在精神、文化“还乡”与“寻根”意识上,是对黄土地文化和草原文化对其濡养的精神反哺。通过阅读“研究,”使笔者进一步了解了萨仁图娅老师不仅有着诗意生命、精神反哺的一面,她还肩负着探寻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弘扬中华多民族文化的时代使命!她以民族文化的觉醒意识,去唤醒本民族文化巨人尹湛纳希的“沉睡”!她持续30年,不间断地对本民族文学巨匠尹湛纳希进行深入研究与抒写,目的在于从浩繁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去打捞、疏理本民族文化根脉,寻找创、研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制高点,从而在国内国际交流中推广、弘扬广大,并以蒙古族文化巨人尹湛纳希的恒久留芳而留芳恒久!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她撰写的人物传记《尹湛纳希》获第八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此后,由她主编或主持研究的《尹湛纳希纪念文集》《尹湛纳希全集》《尹湛纳希画册》以多种文字相继出版,使“尹湛纳希”文化研究向历史更深处掘进,并逐步得以完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萨仁图娅老师敢当“先锋”!她崇尚抗起民族脊梁的英雄!她激昂地为英雄立传!她先后抒写并出版了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诗传》、诗歌体人物传记《天骄——成吉思汗》《民族英烈德莫》等。她时刻不忘家国情怀,由她主持编纂的《蒙古族》《大美中华》三卷本等,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花永久绽放!她还多次去四川考察,燃放胸中大爱,写下报告文学《废墟上矗立起的大爱丰碑》《特殊的使命特殊的爱》《印证生命》等,为大时代与生民立传。不仅如此,她还在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文化语境下,以时代意识、在大文化视野下、多视角地去关照、审视蒙古族非母语创作现象的精神之源和未来走向。
“文化背景不但影响着作家,也影响着作品。”蒙古族历史,是萨仁图娅老师创作的根脉;现实性,是她文学创作的基础;民族性,是她文学创作的灵魂;世界性,是她文学创作的高度所在!
从萨仁图娅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意识代表作——《尹湛纳希》《成吉思汗诗传》,去阅读她对本民族文学巨将和“一代天骄”的研究、评介和传播,使笔者感受到了她对民族文化的历史性深远思考!
恕笔者冒昧直言浅见,笔者对萨仁图娅老师的创作和研究归纳为“十二化”——视角多元化,思想深刻化,思考深邃化,思路清晰化,创研学术化, 创意审美化,文体多种化,编创使命化,立意高远化,文创时代化,创研诗意化,文创国际化!
其二,叶立群先生还为萨仁图娅盎然的诗意生命、在诗歌美学范式建构上不断创新以及在诗歌理论上的贡献而感动!这体现在叶立群先生不惜笔力、倾情投入研究。自第四章本色是诗人,至第七章,共运用四大章、每一章又分四方面对萨仁图娅的诗歌路径、诗创个性化的创作技巧、诗歌美学与理论的创新等,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评述!
通过阅读,使我认识到了萨仁图娅老师在诗歌创作上,不断创研与创新的进取精神,从而使其由个性化的诗风形成,达到诗艺技巧的炉火纯青!同时,笔者在叶立群先生激情饱满、诗韵优美的评析文字中,神旷心怡,手不释卷,浏览忘“饭”!这一方面是叶立群先生高超的论术技巧和诗意文字的魅力; 另一方面是萨仁图娅老师丰盈的诗意生命、丰厚深远的学术研究成就,令我崇敬、感佩不已!
一言以蔽之,从叶立群先生对萨仁图娅老师研究并出版的人物传记《尹湛纳希》和《天骄——成吉思汗》等作品的研究评析,使笔者对萨仁图娅老师的创作有了新的收获和认知。为此,笔者认为,叶立群先生的《诗意生命与民族精魂的歌者——<萨仁图娅研究>》是“研究”中的研究,是评传中的评传!二者的“研究”与“评传”,皆为艺术呈现,可谓双峰并秀!两位老师,皆是时代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他们的研究,皆承载着深厚、深邃的民族担当,皆有着弘扬民族精神、融会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著作,皆有着连接过去与未来桥梁与纽带作用,也必将皆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瑰宝!
三、滋养心灵,收获丰盈,唤醒诗意生命,彰显时代要义
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读一本好书,好比交一个益友。”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如此,笔者在阅读《诗意生命与民族精魂的歌者——<萨仁图娅研究>》时,就好像遇到了两位诗哲高人和精神导师!在叶立群先生诗意审美空间再造、健笔力焕满天霞的阅读中,使笔者的心灵得到了滋养、精神得到了振奋、诗歌理论瓶颈得以启迪!
首先,通过阅读,使我在叶立群先生熠熠闪光的“研究”文字中,读到了大量以前未曾读过的萨仁图娅老师的诗歌。在老师诗歌精神光芒的烛照下,使我的心灵得了诗意的滋养。同时,在叶立群先生的深刻评析中,也使我对诗人萨仁图娅老师的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且还收获了两位老师的诗歌理论。比如,读《当暮色渐蓝》、《月亮川》《秋梦无痕》等,使我感到了诗人年轻时有关爱情的诗歌,有着一种曼妙、空灵、浪漫之美!而《成吉思汗诗传》《雷锋!雷锋!》《沿着额尔古纳河的走向》《站在草原望星空》等,这些意象丰富、主题宏大、思想深邃、又具有音乐、韵律美的诗传、诗集、诗歌,读来,诗歌的审美和高远的立意,皆触及灵魂,令人沸腾、产生共鸣!然而,笔者曾有过一种知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的困惑。通过阅读叶立群先生对萨仁图娅老师诗歌的阐释、评析,使笔者学习领悟了萨仁图娅老师诗歌的之所以美——美在对浪漫主义的“古典中和美”的营建、“对诗歌形式美的创造”、“对诗歌意境美的追求”等。诗人立足现实,采用浪漫主义手法,以丰富的意象、构建多种写作技巧,来表达诗歌宏大的主题,这种磅礴与辽远、穿透时空的审美气象,尽管笔者之前也有所理解与认识,但仅是肤浅的。比如叶立群先生对萨仁图娅老师诗歌的意境美的评析:“美在‘组合意象’”!当我看到“组合意象”四字时,使我茅塞顿开,大有找到了思索良久而不得的答案般喜悦!
叶立群先生在第七章第一节的第三小节《对意境美的追求》中阐释道:“……萨仁图娅还善用‘组合意象’,达到境生象间的效果。她常常利用动词或改变其他词的词性为动词来激活物象,实现象融于境、境象合一的美学效果……”而我之前在赏读萨仁图娅老师的《沿着额尔古纳河的走向》时,对于她善用动词,“实现象融于境、境象合一的美学效果”虽也有所认识,但我却缺乏诗歌理论加以恰切表述 ,仅肤浅地说,诗人善于“动词连用,就像运动员的三级跳那样,从而收到了加强语势,让读者在诗人火热的激情中产生共鸣……”哈,真是汗颜!为此,我喜悦在阅读中,喜悦地收获了“组合意象”和“……改变其他词的词性为动词来激活物象”的诗歌理论!
其二,在第七章第二节《在诗歌理论上的贡献》阅读中,我收获了萨仁图娅老师关于当代诗歌理论的多方面思考与研究。其最为核心的是诗歌的“人民性”和“如何让诗歌回归高贵。”萨仁图娅老师指出:“诗歌的人民性,是指诗歌作品与人民大众的联系。它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在诗歌作品中的反映。……和人民在一起,就是和土地在一起。只有有了土地,我们才能有根。……”关于诗歌的人民性,诗人是这样讲的,也是以此为初衷而进行创作的。比如,她在《在梦魂依旧》后记中吟咏道:“我的诗是生命的馈赠生活的馈赠/我的诗是生命的飞翔是生活的提升。”再如,《站在草原望星空》《草原情思(组诗)》中的《雕花有马鞍》《蒙古长调》等作品,其创作灵感、取材和诗意表达,都是她关于人民性阐述的集中体现,她始终难忘“草原生母”,她永远记得“根在草原”,她的诗情与草原人民相交相融,永远永恒!
其三,萨仁图娅老师还提出让诗歌回归高贵。她曾精辟地论述道:“诗的特质在于美。”“诗歌的品质,应该是温暖、纯净、清澈、灵动。”“诗歌是语言艺术,是用凝练的语言表达纯净而丰富的情感。”“写诗与读诗,都是要有让诗的隽永美好、浸染浇灌我们的心灵。”“诗人只有秉持高贵的诗心,才能写出高贵的诗歌。”这是萨仁图娅一直坚持并加以阐释的重要诗歌理论。在诗歌创作中,她始终践行“诗歌的人民性”与“诗歌的高贵性”,遵循诗歌的特质美,以艺术凝练的诗歌语言,以纯真的诗歌情怀,追求凝练而精致诗歌语言,为读者不断呈现植根于人民、诗心光明而高贵的诗歌作品!
其四,中华民族历来伟大的作家、诗人、文化学者,都具有伟大而深刻的先进文化思想!比如唐代的“诗圣”杜甫,他以作品蕴涵深厚的思想而关照现实;再如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以无声的时代“使命”和“召唤”,向无数文人志士传递着家、国情怀!他们笔下的文字,皆有着深邃的思想和时代使命担当!叶立群先生的《诗意生命与民族精魂的歌者——<萨仁图娅研究>》也是一部具有使命担当的优秀理论研究专著(优秀的人物评传)!无论是研究者叶立群先生,还是被研究者萨仁图娅老师,他们不仅是辽宁优秀而著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文化学者; 而且还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和民族文化的研究者,甚至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行交流、交融的弘扬者和传播者!两位老师皆具有时代巅峰的战略站位、深邃辽远的思想、内蕴丰厚、贯通古今的学养及人生价值取向的使命担当等,这些,决定了《诗意生命与民族精魂的歌者——<萨仁图娅研究>》不仅是一部研究辽西地域文化和辽宁文化研究成果的优秀作品,而且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融合性研究的理论研究专著。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下,中国大部分人取悦于网络、视频号快餐式文化,更有欺世盗名、不怀好意的外来侵略文化等,在这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毫无系统营养价值的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完全忽视了纯净、丰盈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精神价值追求,自然缺失了诗意生命,更无从谈起民族精神之大义追求!在亟需唤醒中国人诗意生活、崇尚民族文化的今天,叶立群先生的《诗意生命与民族精魂的歌者——<萨仁图娅研究>》,可谓应运而生。针对当下诗坛的乱象,他通过对萨仁图老师诗歌理论与诗歌主张的呈示,告诫诗人:“诗歌创作,考验的也许就是诗人不受外界纷扰盅惑的心智。秉持诗人应有的情怀,忠实于洁净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受、不媚俗,不欺世,不随意,遵循诗歌的特质美……追求语言纯度和文字精致,呈现诗歌的高贵品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如此可贵的忠告,多似一场及时春雨甘霖,催绿枝桠,吹绽心花,滋润心田!它不仅彰显了时代要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必将融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成为追寻中华文明多元文化的源头瑰宝,走向更加璀璨的明天!
以上,谨为笔者心灵“赴宴”的收获与浅赏,不妥之处,敬请叶立群先生和萨仁图娅女士两位老师多多赐教,也恳望各位方家老师和读者朋友们赐教为盼!笔者敬谢!
写就于2025年1月7日 12:06
婉末,女,居北京。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北京市海淀区作协会员,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国际华人诗歌研究会会员,国际汉诗评论学会理事,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在中外报刊网络、自媒体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各类作品,并有散文、诗歌及诗歌评论获奖,有诗歌被收入《世界华人爱情诗选》等多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