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典》考释(上)
——附:一种良渚文明带铭玉器考释
王德埙
摘要
一、禹王登极:唯二月初吉, 在诰成大室。旦,王各庙,宰胙右乍。按:禹王登上执政王之位,南面称君。《史记.夏纪》:“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二、禹王册封:册吴人门,立中廷,北卿(向)。王呼:坴越!册令吴纣㚖眔叔。按;吴纣之职负责管理夏朝帝都所在的吴人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其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都非常重要,故为禹王巩固其统治地位所重。㚖眔为禹王叔父,知禹王为吴人.三、禹王征伐:四、授王命:五、康昭宫祭祖;六、禹王颁《嘉》祭黄帝之母父;七、禹王作文考(鲧)宝尊㲃;八、安吉县为虞都宗诰考; 九、安吉县禹都历史人类学田野考古调查记。附:三种良渚文明带铭玉器考释。吴姓起源于七千年前,而今日吴姓宗亲均宗西周的泰伯,遗憾。
关键词
禹典;夏朝;安吉县;禹陵;禹都;宗诰;大室;吴人;黄帝
一、说明由于缺乏可靠的历史文献佐证,大禹过去只是个传说人物。
迄今为止,良渚文明文字还没有人进行过考证解释。王德埙的《“良渚文明文字五”与“三星堆文字一”考釋》① 宣读于2019年1月26日在厦门寒江雪博物馆召开的上古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证明了黄帝距今一万二千年,发表于《上海思想界》2019年第7期。算是开了个头。现在,王德埙承担了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第二阶段的研究课题:寒江雪藏良渚文明带铭大玉琮研究。该玉琮的七篇铭文我们总题为《禹典》,内容讲述了禹王登极,南面称君。册封功臣“吴人”首领吴纣,同时对敌国佯延和朝黑展开讨伐的内容。大禹王因此确定为真实的夏朝历史人物。根据寒江雪的收藏来看,许多典籍之传闻,严重失实:《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禹都肯定不在中原,而在良渚文明遗址至禹陵一带。至于禹都宗诰的具体位置,我们判断应该在今浙江省湖州的安吉县。
现代中国考古学的经验,从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群叫陵区。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②。我们认为,这是唐虞大禹时代留下来的帝王墓葬传统。本器铭文:禹王从“大室”驾临宗诰的康昭宫。可知“大室”与康昭宫相距不远。由此映证了我们的判断。
为了使调查具有科学性,我们提取了研究对象良渚文明玉器上的土壤标本(黄壤、黄红壤),经过调查,发现安吉县的山地土壤亦以黄壤、黄红壤为主。于是我们将这批良渚文明玉器的出土地点鎻定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详见八、安吉县为虞都宗诰考。
因此,毫无疑问,禹都宗诰就在今湖州的安吉县。
希望国家的考古发掘能够最终证实这一点。
本课题在前研究成果黄帝存在一万二千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大禹王朝的客观存在,从而解决关于夏王朝内涵的千古之谜。这在中国史学界,有可能产生革命性的巨大影响。传说中的上古圣典:三坟五典,其中五典之《禹典》可能就是这些玉琮铭文文献。典就是国家的大册。《说文》:“典,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古文典从竹。多殄切。”
通过对中国收藏家的调查,王德埙发现:“从冊在丌上”的|部分“五帝之書”玉册,业已出土。正待解读。三皇五帝学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和主干,是源头;诸子百家则是其支流。
本课题研究的良渚文明大玉琮高180公分。采用量子文物检测仪测年,然后用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核实:该一米八良渚文明大玉琮距今已有7000年。
其细部照片如下:
寒江雪博物馆的良渚文明部分,可以认定为禹王遗物。
寒江雪博物馆其他藏品略列数件于下,卑阅者想见夏都之规模:
关于“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之参考资料:
尚书·舜典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照片为金夜明提供)
春秋时期的学者对夏朝帝王的评价很高:
礼记
子言之曰:
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よ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
《甫刑》曰:
“德威惟威,德明惟明。
”非虞帝其孰能为此乎?
从寒江雪所收藏的大批精美华丽的玉器,包括“司南”等天文仪器来看,夏朝的国力和文化强势,足以本着经济贸易的目的远航到红海,并足以令后世国都宫殿的建设“弗可及也”,因此,孔子关于夏朝帝王,包括大禹王的统治能力的评价应该也是符合情理的。
关于大禹王的登极与征伐,《尚书.大禹谟 》记载了舜帝与大禹的对话:“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汝谐。」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
课题研究业已结束,其中,带铭玉琮铭文七篇解读已经完成。
其一为《禹王登极》:
(为省篇幅,以下仅引铭文拓片)
其一《禹王登极》的释文为:“唯二月初吉,禹王在诰成大室。旦,王各庙,宰胙右乍。”
二、禹王登极考释
良渚文明带铭玉琮铭文拓片之一
特编码以示之:
唯二月初吉,禹王在诰成大室。旦,王各庙,宰胙右乍。
考证
编码1为“隹”,文献用作发端词“唯”。
编码2为“二”。
编码3为“月”。
编码4为“初”。
编码5为“吉”。
初吉:月相专用名词。夏历每月初三月亮初露的这一天(王文耀)。是为夏朝使用历法之证据。
编码6为“禹”,字形同青铜器《叔向簋》,甲骨文无。7000年前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今良渚文明遗址)建立国家政权的帝王。
叔向父禹簋腹内底铸有铭文67字,是叔向父禹的祝愿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表达自已的决心。表示其要继承皇考的事业,要以文祖为表率,谨慎奉行光明之德,保持威仪和礼容,来保定邦家,为皇祖幽大叔作此簋。
这个“禹”字作为人名是学术界公认的,也是该字形为“禹”而不是“亥”的铁证。
《说文》: “禹,蟲也。从厹,象形。��,古文禹。王矩切。注:��,古文。”大禹可能是属于上古蝉虫部族,故有此字形①。
一般认为,禹,姓姒,名文命 ,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
《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 ,《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相传,禹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我们的研究证明,以上关于禹都的记载均不实。
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其重点在治理淮河,跟黄河没有一毛钱的关系𡿨详王德埙论文)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应为疑冢。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包括秦始皇都来绍兴禹陵祭祀他。
我们认为,真正的禹陵所在仍然是在今安吉县。
孔子: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季札:“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
司马迁: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太史公自序》:“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
考察本铭可以明白,后世对禹王的评价有欠准确之处如下:
“卑宫室”。而本铭的记载则是“成大室”。
编码7为“王”,禹王。甲骨文五期存2.982等与之相同,甲骨文作为“商王”解。
编码8为“在”,甲骨文一期前7.18.3与之相同。
编码9为“诰”,夏朝先王建立的都城,相当于后世周武建立的镐京(宗周)。从王从口,象先王在宝座上开口讲话。甲骨文之“告”一期乙5237作“”,盖以册告神(徐中舒);编码9“告”为王以言敕众。此字在本器中共有三个字形。其他两个分别为五之12,三之13。从甘不从口。“甘”中一横象舌头,仍然是告诉之意。《书.盘庚下》:“历告尔百姓于朕志。”《释名.释书契》:“上敕下曰告。”,后假为“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书.大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甲骨文象牛角的“告”,如前4.29.5,乃后起字。这里以先王的告示“诰”作为地名。参考三之12、13“宗诰”,乃夏朝先王建立的都城,相当于后世周武建立的镐京(宗周)。说可通。
徐中舒释“告”为“祰”,作为甲骨文时代的祭名。乃晚起之义。
编码10为“成”,成就,完成。甲骨文屯2329从戍从一竖,《沇儿鈡》则类似于编码10。《说文》:“成,就也。从戊丁聲。,古文成从午。氏征切。注:徐鍇曰:“戊中宫成於中也。”文二 重一。”
编码10、11为“大室”,宏伟的王宫。《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即“室”“宫”同义。
编码13为“旦”,早晨。甲骨文1494与之类似,青铜器《休盘》同字与之相同。编码13字形若旭日东升。
编码14、15、16为“王各庙”,禹王至宗庙。“王”,禹王。“各”训为“格”;《说文》:“格,木長皃。从木各聲。古百切。”段注:“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故《釋詁》曰。格,至也。抑詩傳亦曰。格,至也。凡尚書格于上下,格于藝祖,格于皇天,格于上帝是也。此接於彼曰至。彼接于此則曰來。”《说文》:“廟,尊先祖皃也。从广朝聲。庿,古文。眉召切。”段注言即宗庙。
本字“廟”不从“月”,而从潮汐水流,说明虞人已经认识到潮汐和月圆天象的关系(《考古》1963年12期簠铭研究。)
编码17为“宰”,此处为“执掌权”之义。甲骨文“佚518背”与之完全相同。《说文》:“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作亥切。注:��、��,古文宰。”
编码18为“胙”,《说文》:“胙,祭福肉也。从肉乍聲。昨誤切。”段注:“福者,皇尸命工祝承致多福無疆于女孝孫是也。” 皇尸 对君尸的敬称。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称"尸"。工祝则是在祭祀时专司祝告的人。
“胙”通“祚”,君王之位。《正字通.肉部》:“胙,与祚通。”《国语.齐语》“反祚于绛。”韦昭注引贾逵曰:“祚,位也。”宋罗泌《路史.黄帝纪》:“黄帝自有熊启胙。”这里,“启胙”即登基也。
宰祚:执政王之位。
帝王坐北朝南,则其右边为西方。《仪礼.士虞礼》:“陈三鼎于门外之右。”郑玄注:“门外之右,门西也。”
“作”“坐”上古音的韵部均为“鐸”部,声纽为“精”,入声调。因此,二字同音通假。
古代以面朝南方为尊位,皇帝临朝南面就坐,因此将称帝叫做“南面为王”,或者“南面称孤”。唐帝李旦:“汉高祖赞: 天造草昧,雄图纠纷。赫赫高祖,应若兴云。秦原鹿丧,沛泽蛇分。大风一起,南面称君。”
禹王登上执政王之位,南面称君。《史记.夏纪》:“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后人对禹王登极的评价: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宋 王柏《畴依》
禹乃嗣兴,载平水土。
天锡九畴,彝伦攸叙。
三、禹王册封考释
编码如下:
释文
册吴人门,立中廷,北卿(向)。王呼:坴越!册令吴纣㚖眔叔
按;吴纣之职负责管理夏朝帝都所在的吴人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其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都非常重要,故为禹王巩固其统治地位所重。㚖眔为禹王叔父,知禹王为吴人。今日吴姓人士均忘记了吴姓起源于此,均以西周泰伯为宗,泰伯研究会遍布各地,实在令人遗址。
考证
编码1为“册”,古代文字书于简,编连诸简称之“册”。泛指文献、典籍。《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诏书。《新唐书•百官志二》:“册太子则授玺绶。”这里指册立、封赠的诏书。目前,中国收藏界已经发现了良渚文明的大批玉简,但易朽的竹木之简尚未发现。
编码2、3为“吴人”,吴国的人(见《披裘公贫而有志》),这里指吴部族的首领,即编码18之“㚖眔叔”。
编码4为“门”,宫殿大门。《说文》:“門,聞也。从二戶。象形。凡門之屬皆从門。莫奔切。”上古,门的本义就是宗庙宫室之门。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有“王于南门逆羌”、“王于宗门逆羌”。
编码5、6、7为“立中廷”,上古面见君王的礼仪,肃立于中庭。君王之位在门中,臣立于廷中。这个礼仪一直沿袭下来。《尔雅》:“中庭之左右,谓之位。”《礼仪.聘礼》:“公揖入,立于中庭。”《颂鼎》:“立中廷”。 这个礼仪在吴人地区,甚至一直沿袭到春秋时期:《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使人立于廷。”
编码8、9为“北卿(嚮)”,上古帝王面南而坐,臣下则必须面朝北方站立朝见君王。《说文》:“卿,章也。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从��皀聲。去京切文二。”甲骨文也有用作“方向”者,粹1252:“王┅于西方东卿(嚮)”。
编码10-13为“王呼:坴戊!”,。
王:禹王也。
编码11为“乎”,甲骨文用作“呼”,前4.31.3。金文亦然。
编码12为“坴”,音lu, 大土块; 姓。此处为禹王史官之姓。金文《父乙尊》是其繁化,《说文》字形同。《说文》:“坴,土塊坴坴也。从土圥聲。讀若逐。一曰坴梁。力竹切。”
编码13为“戊”,通常假作“越”,从禹王建都于吴越地区来看,当为越人之名。《说文》:“戊,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戊承丁,象人脅。凡戊之屬皆从戊。莫��切。”
坴越:禹王的史官,姓坴名越。负责作册和册令的工作。在上古,史官是极其稀缺的人力资源。本文所研究的良渚文明的玉刻文件,很可能就是坴越的作品。
编码14-17为“册令吴纣”。
编码14为“册”,中国古代社会 官府发布的六种行政文书。指中央 政权对地方政权及地方政权上级向 下级颁发的文件。《唐六典》规 定: 皇帝下达命令的文书分别称作 制、敕、册。余参编码1。
编码15为“令”,发号司令。《说文》:“令,發號也。从亼卪。力正切。注,徐鍇曰:“號令者,集而爲之。卪,制也。”
册令:即册命,加封。上古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王妃或诸王的命令。《尚书•顾命》:“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颂鼎》“王呼史虢生册令颂”。
编码17《说文》所无,姑且隶定为“纣”(不从字书之释义),音zou。字形同甲骨文一期乙8502、一期后下359等。徐中舒认为:“从系从尹,疑为职官名”(《甲骨文字典》页1418),说甚是。
吴纣:吴地最高行政长官。此为后世吴国之源起。
编码18为“㚖”,音gao,大白:姓。此处从“姓”解。《说文》:“㚖,大白、澤也。从大从白。古文以爲澤字。”
编码19为“眔”,音da,目相及;人名。《说文》:“眔,,目相及也。从目,从隶省。徒合切。”
编码20为“叔”,假借为叔父之“叔”。㚖眔为禹王叔父,知禹为吴人。《说文》:“叔,拾也。从又尗聲。汝南名收芌爲叔。��,叔或从寸。式竹切。”《释名》:“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
㚖眔叔:吴人首领,被册命为“吴纣”,姓㚖名眔,禹王叔父。
四、禹王征伐考释
释文
唯王伐来延伐��黑至尞。于宗诰赐庸伯鼎。
按:因征伐徉延和朝黑有功,禹王在国都宗诰赐庸伯鼎。夏朝统治范围扩展到今湖北省和今中国的西北。
考证
编码1为“唯”,发端词。
编码2为“王”,即禹王。
编码3为“伐”,征伐。《说文》:“伐,擊也。从人持戈。一曰敗也。房越切。”
編碼4為“逨”,音音是lái,同“來”,到來(天壺學人)。
《廣韻》落哀切《集韻》郞才切,��音來。《玉篇》來也,至也,就也。 又《廣韻》《集韻》��洛代切,音賚。勞也。
編碼5為“延”,從徐中舒說,(《甲骨文字典》頁149)。《說文》:“延,長行也。從㢟丿聲。以然切文二。”
來延;上古國名。
编码6为“伐”。
编码7为“潮”,音cháo。夏朝的荆州。《說文》:水朝宗於海。王充《論衡》:水者,地之血脈,隨氣進退而爲潮。《说文》本字形跟编码7相同。
廣輿記】本南海揭陽地,隋曰潮州,唐曰潮陽,明爲潮州府。 又伺潮,雞名。【述異記】伺潮雞,潮水上則鳴。 又望潮,魚名,出台州臨海縣。 【說文】本作
段注透露許多歷史資訊:禹貢。荊州,江漢朝宗於海。鄭以周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釋之。古說則謂潮也。論衡書虛篇辨子胥驅水爲濤事曰。天地之性。上古有之。經江漢朝宗於海。唐虞之前也。又曰。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虞翻注易習坎有孚曰。水行往來。朝宗於海。不失其時。如月行天。注行險而不失其信曰。水性有常。消息與月相應。皆與許說合。朝宗於海者,謂彼此相迎受。洚水之時。江漢不順軌。不與海通。海?不上。至禹治之。江漢始與海通。於楊州曰。三江旣入。謂江漢之入海也。於荊州曰。江漢朝宗於海。謂海上達,直至荊州也。江漢之水下赴。海?上迎。呼吸相通。恩禮相受。二州之文相爲表裏。古說如是。朝宗於海,謂海水來朝見尊禮也。
编码8为“黑”,其本义似为外星人之符号③。《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从炎,上出��。��,古窻字。凡黑之屬皆从黑。呼北切。”
��朝黑:夏时代荆州之名。
编码9为“至”,甲骨文一期合264等多字与之相同。《说文》:“至,
鳥飛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凡至之屬皆从至。��,古文至。脂利切。”按:“鳥飛”当为“矢坠”。
编码10为“尞”,甲骨文二期后上247与之相同。地名,具体地望不详。《说文》:“尞 ,柴祭天也。从火从眘。眘,古文愼字。祭天所以愼也。力照切。”
至尞:禹王军队征伐��黑胜利之后以柴祭天,并以此“尞”祭为该地地名,具体地望不详。
编码11为“于”,介词。无主语句。
编码12、13为“宗诰”,夏朝先王建立的都城,相当于后世周武建立的镐京(宗周)。说参《禹王登极》之编码9为“诰”条。
编码14为“赐”。
编码15为“庸”,《伯鄘庸父盉》之“鄘”为后世封地之名。用;此处作姓解。《说文》:“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余封切。”
编码16为“伯”。赵宋刘恕《通鉴·外纪》篇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伯、仲、叔、季在宗族社会用以区别不同的辈份。“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古之长幼有伯、仲、叔、季。演变下去,就成为辈份,具有“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的功能,在秦以前,“伯”乃指男子的氏系。“庸伯”的“伯”,当如是解。
编码17为“”。人名。
庸伯:禹王征伐上古羌人之国徉延和��黑的统兵大将。
编码18为“鼎”。
因征伐徉延和��黑有功,禹王在国都宗诰赐庸伯鼎。夏朝统治范围扩展到今湖北省和今中国的西北。
五、授王命考释
释文
大宅即立宰弘右颂,入门立中廷,尹氏授王令。
按:禹王时代负责官员任命的大臣尹氏,授予弘右颂禹王的太宰任命书。
考证
编码2为“宅”,字形同《公父宅匜》等。居住。《说文》:“宅,所託也。从宀乇聲。��,古文宅。㡯,亦古文宅。場伯切。”
段注:宅,人所託凥也。依御覽補字。託者,寄也。人部亦曰。侂,寄也。引伸之凡物所安皆曰宅。宅託曡韵。釋名曰。宅,擇也。擇揀吉處而營之。从宀。乇聲。場伯切。古音在五部。
编码1、2为“大宅”,为夏朝宰府,太宰处理政务的办公厅。有别于禹王的“大室”。
编码3为“即”,就。《说文》:“即,食也。从皀卪聲。子力切。注,徐鍇曰:“即,就也。”
编码3、4为“即立”,训“就立”。《说文》:“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屬皆从立。力入切。注,臣鉉等曰:大,人也。一,地也。会意。”
编码5为“宰”,夏朝政府首席官员,又叫“太宰”。《说文》:“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作亥切。注:��、��、��,古文宰。”
编码6为“弘”,姓。《说文》:“弘,弓聲也。从弓厶聲。厶,古文肱字。胡肱切。”
编码7为“右”。《说文》:“右,助也。从口从又。于救切〖注〗徐鍇曰:“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于救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别作佑。”
编码8为“颂”,人名。《说文》:“頌,皃也。从頁公聲。��,籒文。余封切。又, 似用切。”
弘右颂:人名,禹王的太宰。
编码10为“入”,《毛公鼎》、《颂鼎》等金文与之相同。进入。《说文》:“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凡入之屬皆从入。人汁切。”
编码11为“门”,门户。《说文》:“門,聞也。从二戶。象形。凡門之屬皆从門。莫奔切。”
编码10、11为“入门”,进入禹王“大室”之门。
编码12、13、14为“立中廷”。上古面见君王的礼仪,肃立于中庭。君王之位在门中,臣立于廷中。
参见三、禹王册封考释。
编码15为“尹”,甲骨文后上22.5与之完全相同。初谊为官吏。《说文》:“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古文尹。余凖切。”
编码为“氏”,姓氏。《说文》:“氏,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乀聲。凡氏之屬皆从氏。楊雄賦:響若氏隤。承旨切。”本文从林义光之说,氏之本义为根抵,由根抵引申为姓氏。
尹氏:禹王时代负责官员任命的大臣。
编码17为“受”,授予。《说文》:“受,相付也。从��,舟省聲。殖酉切。” 用作“授”,《说文》:“授,予也。”
编码17、18、19为“授王令”,授予禹王的任命。
六、康昭宫祭祖考释
释文
康昭宫祭祖:唯三年月既死霸甲戌王驾诰康昭宫。旦,王喻旨。
按:禹王向宗祖表达美好的愿望,即祈祷。夏朝的始祖是黄帝:“自黄帝古今五千年”;“自黄帝至禹,皆同姓”(《史记.五帝纪》)。因此,黄帝之庙在宗诰宗庙的中间。
考证
编码1为“唯”,发端词。编码2、3为“三年”,当系禹王登基之后的第三年。
编码4为“月”,这里指“月相”。《说文》:“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从月。魚厥切。” 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编码5、6、7为“既死霸”,王国维 《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既死霸,谓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也……盖月受日光之处虽同此一面,然自地观之,则二十三日以后月无光之处,正八日以前月有光之处。此即后世上弦下弦之由分,以始生之明既死,故谓之既死霸。”
按:月相和月相名词“既死霸”的出现,说明夏朝已经出现了历法,所谓“夏历”,实际上应该称为“虞历”。“既死霸”是虞历二十三日下弦月这一天。既表示月相,也用以记日。
编码8、9为“甲戌”,甲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1个。天干甲年和己年,寒露到立冬的期间,就是甲戌月。编码11为“甲”。盖“甲”“驾”二字的声纽同为“见”,故“甲”通“驾”。驾临。《说文》:“駕,馬在軛中。从馬加聲。��,籒文駕。古訝切。”
编码13为“康”。《说文》:“康,穅或省作康。又與漮通。”
编码14为“昭”的异体字。《说文》:“昭,日明也。从日召聲。止遙切。”
编码15为“宫”。
康昭宫:按照宗法制度,宗庙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并以之为划分基准:凡双数居左方,称为“昭”;凡单数居右方,称为“穆”。康昭宫和康穆宫一左一右,总谓之康宫。
夏朝的始祖是黄帝:“自黄帝古今五千年”;“自黄帝至禹,皆同姓”(《史记.五帝纪》)。因此,黄帝之庙在宗诰宗庙的中间。
王驾诰康昭宫:禹王从“大室”驾临宗诰的康昭宫。
编码16为“旦”,早晨。考详前。
编码18隶定为“”,即“吁”;通“喻”。表达。《淮南子•修务》:“故作书以喻意。”
编码隶定19为“��”,同“旨”。《说文》:“旨,美也。从甘匕聲。凡旨之屬皆从旨。��,古文旨。職雉切,古文旨。”
喻旨:向宗祖表达美好的愿望,即祈祷。
在宗法制的夏朝,康宫起到了维系代际联系和教化人心的作用。康昭宫、康穆宫是本帝族的源头、最高偶像物,乃至国家赖以兴旺发达的寄托所在。
六、禹王颁《嘉》祭黄帝之母父
释文
正月庚午《嘉》曰:“余敦(远祖)之產八十去母父作鑄飤器”。
按:禹王颁《嘉》令为八十逝去的黄帝之母亲鑄造食器(青铜器)。盖禹王为黄帝的后代。这里是祭祀一万年前的黄帝的母亲和父亲。而彼时为野合时代,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只能称“母父”。生母八十而逝,所以哀哉。
编码1、2为“正月”,夏朝历法的第一个月,又叫孟春,或者嘉月。西汉历法大致跟夏朝历法相同。
编码3为“庚”,字形同《曾伯簋》。《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凡庚之屬皆从庚。古行切文一。”
编码4为“午”,字形同《公父宅匜》。《说文》:“午,啎也。五月,陰气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屬皆从午。疑古切。”
庚午:按“庚午年”为当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岁次内均为“庚午年”。因此,这里的“庚午”为纪日,即正月初一。本例证明夏朝历法采用了以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7年为“庚午年”。
编码5为“嘉”,《说文》:“嘉,美也。从壴加聲。古牙切文五。”这里,“嘉”是帝禹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也就是诏书。
编码6为“曰”。
编码7为“余”,我。《说文》:“余,語之舒也。从八,舍省聲。��,二余也。讀與余同。以諸切文十二 重一。” 引伸訓爲“我”。詩書用“予”不用“余”。左傳用“余”不用“予”。
编码8为“敦”,通“惇”,厚;引申为“远祖”。《说文》:“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从攴��聲。都昆切。又,丁回切。”段注:“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皆責問之意。邶風。王事敦我。毛曰。敦厚也。按心部惇,厚也。然則凡云敦厚者,皆假敦爲惇。此字本義訓責問。故從攵。誰何見言部。从攴。��聲。都昆切。十三部。”
《说文》:“厚,山陵之厚也。从��从厂。垕,古文厚从后土。胡口切。注:��,古文厚。文三 重三。”
由山陵之厚引申为“远祖”。
编码9为“之”。
编码10为“產”,字形同小篆,生。《说文》:“產。
生也。从生,彥省聲。所簡切。”
编码11为“八十”合文。
编码12为“去”,甲骨文铁71.4、拾10.5,以及《哀成叔鼎》与之相同。离去,逝世。《说文》:“去,人相違也。从大��聲。凡去之屬皆从去。丘據切。”
编码13为“母”。
编码14为“父”。
母父:一般的理解,母父即父母。禹王是黄帝的后代。这里是祭祀一万年前的黄帝的母亲和父亲。盖彼时为野合时代,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只能称“母父”。生母八十而逝,所以哀哉。
编码15为“作”。
编码16为“鑄”,《说文》:“鑄,銷金也。从金壽聲。之戍切。注:��,古文。”
编码17为“飤”,音si,食。《说文》:“飤,糧也。从人、食。祥吏切。”《东方朔·七谏》 “子推自割而飤君兮,德日忘而怨深。”此之谓 介子推从 晋文公出亡,割股肉以飤文公之故事。故通作“食”。
编码18为“器”,《说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去冀切文六 重二。”
鑄飤器:鑄造能够烹煮肉米食品、或盛放食品的青铜器,如鼎、甗、簋、豆之类。
七、禹王作文考(鲧)宝尊㲃
编码如下:
释文
十朋敢討扬王休用作朕文考寶尊㲃其萬年子子。
按:尊稱帝王亡父為“文考”。這個孝道文化直接影響到姬周等後世。大禹的父親是鯀,據說是有崇部落的首領,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勞苦功高。
考证
编码1为合体字“十朋”,一百贝。《说文》:“古鳳字,註:��,古文鳳。象形。鳳飛,羣鳥从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许说误。从贝(货币)之二系。“一系五贝,二系十贝”(高鸿缙)“十朋”则一百贝也。
《詩·小雅》“錫我百朋”。《傳》“五貝爲朋。”
编码3为“敢”。
编码4为“扬”,。
编码5为“王”,禹王。
编码5为“王”,禹王。
编码6为“休”,休息,引申义为“美”“好”“善”。《说文》:“休,息止也。从人依木。庥,休或从广。許尤切。”
编码7为“用”。
编码8为“作”。
编码9为“朕”,君王自称。比较后世之金文“朕”,从舟、从皿和一竖,要件不缺。与《孟鼎》《孟簋》之“朕”完全相同。《说文》:“朕,我也。闕。直禁切。”
编码10为“文”。
编码11为“考”,古文“老”即“考”。《说文》:“考,老也。从老省,丂聲。苦浩切。注:攷,古文考。”
文考:帝王亡父的尊称。这个孝道文化直接影响到姬周等后世。
《书·泰誓下》:“予克 受 命,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 孔 传:“言 文王 无罪於天下。”《后汉书·明帝纪赞》:“懋惟帝绩,增光文考。” (唐)张说 《上党旧宫述圣颂》:“尊文考而御天,帝王之孝也。”
大禹的父亲是鲧,据说是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
参考史料如下: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蜀西川也。”
《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山海经·海内经》:“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左传》昭公七年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山海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周礼·夏官·庾人》:“马八尺曰龙。龙就是鲧。
《国语·吴语》伍子胥谏吴王夫差:“今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韩非子·五蠹》载:“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淮南子·务修训》也说:“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编码12为“宝”。
编码13为“尊”。
编码14为“㲃”音jiù,器皿。《说文》:“㲃,揉屈也。从殳从��。��,古文叀字。廏字从此。注,臣鉉等曰:叀,小謹也。亦屈服之意。”后世金文亦仿此作为“器皿”解。如《颂簋》“始宝尊㲃”。
编码15为“其”。
编码16为“万”。
编码17为“年”。
编码19为“子子”。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中国民盟盟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说明:王德埙论文《禹典考释》(上、下),宣读于2019年7月8日中华首届伏羲论坛峰会,载会议论文集页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