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王智保,男,1953年11月出生。笔名王迅,又名智宝,助理工程师,政工师,高级经济师,1993年至1996年浙江省委党校政工大专毕业。1968年9月至1969年1月良渡中学,1969年3月至1970年2月在东阳县新建南江水库任横店公社民工排排长、连长,1973年1月至12月东阳横店孵化厂出纳兼炊事员,1972年1月至1979年7月在横店公社任湖田大队任民兵连长,团支部副书记,书记。在生产队期间义务担任过:肥料员,植保员,记工员,出纳,会计,政治队长,生产队长。1976年10月加入中共党员,1977年至1979年7月筹办东阳横店任湖田磁性材料厂工作。1979年8月至1988年12月在省汽运公司余杭站任党支部委员,副站长,站长。1989年1月至1989年12月余杭县长途汽运公司余杭分公司任经理,书记,并创办汽车修理厂任厂长。1990年1月至1991年9月余杭县长途汽运公司任党总支委员,副经理,工会主席,兼新落成临平汽车站站长,书记。1991年10月至1996年6月创办余杭县货物运输配载服务中心,任主任,工会主席,创办余杭县联运公司任副经理。1996年7月至2002年7月任余杭市交通工程建设处主任,书记,兼余杭市交通工程公司经理。2002年8月至2008年12月任杭州宇航交通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书记,承建杭宁高速公路余杭段评为国家银质奖,创办余杭通宇公交客运有限公司兼任董事长。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创办杭州湖田建设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并兼余杭交通学会理事,余杭区工商联副主席,副会长。余杭区民协企业协会副会长,余杭区政协之友联谊会会员。2007年荣获“第十三届浙江省经营管理大师"称号。1984年、1986年被省汽运公司杭州分公司党委评为优秀党员,1998年被余杭市委评为优秀党员。2006年被余杭区委,区府评为第二届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论文;〈关于凭贴花开具运输发票的探索〉发表在1995年《浙江运输》第四期,《完善多式货物联运代理业的思路》发表在1993年8月〈浙江运输〉第四期。《施工企业必须以质量求生存》发表在浙江交通厅〈质量百人谈〉。《货运发票的使用与管理》刊登1996年〈浙江运输〉第四期,1998年入选《中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全书》。2022年《我的童养媳母亲》获余杭巜笤溪》杂志社金奖。几十年在各类党报.刊物发表的112篇文稿汇编《文淡如菊》一书。2006年主持编写余杭区企业首部《宇航公司志》32万字,中华书局出版。
现任;浙江省高级经济师协会九届理事,临平区政协联谊会会员,临平区作家协会会员,杭州湖田建设有限公司顾问。
《借碗的故事》
王智保
最近家里吃饭掺进几只从老家带来的碗,碗底刻有我的名字。年轻后辈不明白了,为什么普普通通一只碗,里面要刻上自己的名字呢?
话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起,那时农村里村民家里办上梁酒、乔迁新居酒,红白婚丧,都是在自家屋里办。客人多,桌数多,要向左邻右舍借碗,借了不够,得向全村各家借。因为那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碗可借,有碗能出借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不少人家只按自家人数置备碗筷,余地有限。我孩提时打破一只碗,要挨妈妈头上敲“栗爆”的惩罚,因为她舍不得,肉痛,发狠叫我“用手抓饭吃”。一句话,经济困难,没有日用零钱。那时挣工分年终结算生产队分红,有些农户还是倒挂户。即使分红分了点钱,也要精打细算,孩子的学费啊,天冷给孩子添件棉衣啊,家里柴火油盐开销啊,等等。我家经济条件在村里算中上,因为父亲在外面工作,来活钱;再则,我家有亲戚在江西景德镇的为民瓷厂工作,碗盘能买到出厂价。所以我家的碗盘都是正宗江西景德镇产,质量好,图案美观,有四个神童每人背“荣华富贵”中的一个字,吉祥喜庆。左邻右舍有需要时,想到借碗的第一户就是我家——宴席上用着有面子。
办宴席是农家一件大事,主人家会选择有点文化会写字的帮手,用笔记本逐户登记借的碗盘,大碗、小碗、盘子、瓢羹,一一写清楚;还要借桌子、凳子,每桌要用的一把酒壶。筷子是不好借的,五花八门显得太不正规,所以筷子只好新买,好在小东西不贵。酒席上用的魚虾肉菜等也是自家去市场采购,洗菜洗碗盘由左邻右舍女人帮忙,烧饭炒菜掌勺人则只能请当地知名厨师,宴席结束按规矩送红包送香烟作报酬;碗盘、桌子、凳子等则是无偿提供,属于互通有无。
我们老家东阳“办事体”有点讲究的。例如,办喜事要借八仙桌,显示吉祥;办丧事借用简单的板桌,显示低调悲凉。宴席结束归还物件由借用时的登记人负责。碗盘洗清洁、桌子凳子擦抹干净就可以了。碗盘稍复杂,为了防止归还时把几户人家的碗弄错,农村就有了碗底刻字的风俗和习惯。因为即使同样的碗盘,也有正品和次品之分,借出正品还进次品,就是大大的吃亏了,刻字的目的就是这样。万一碗盘有损坏,照价赔偿——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
碗盘刻字,有专门的师傅串村走巷吆喝:“修盘补碗啦,碗盆刻字啦……”刻字按字数结算,一只碗3个字,1角钱。可以讨价还价,量大可降价。我是喜欢耍小聪明古捣东西,几年后在镇上交易市场发现有卖刻字的工具,我就买了一套,动手把家里新购的大小碗盘都刻上名字,节省一笔开销。初试摆碗刻字放在桌子,不小心敲破了一只,轻重下手没把握好,桌子是硬位敲刻工具是硬,硬碰硬,只能自己平座两腿挟持着碗,才成功地刻上字。我出差景德镇,找亲戚从为民瓷厂买了碗盘,顺便买了些五分钱一块的次品磁砖。家里土灶台贴上雪白磁砖,灶台抹擦方便又整洁美观,烧饭用餐也心情舒畅。村里人见了,啧啧赞叹,想仿效实力不够,不能把钱花在这种“中看不中吃”的地方啊,只好望瓷兴叹。1974年底我结婚,妻子陪嫁的嫁妆中碗盘也是景德镇为民瓷厂的。
五十多年过去了,2021年母亲去世,老家不再“开伙仓”,一些碗盘逐渐从老家流向这里的家里继续使用。睹物思情,动手写下这篇借碗题材的短文,也算是怀念时代的变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