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世代居住着土家族。这里山清水秀,孕育了独特的土家文化。年关将至,土家儿女们怀着满心欢喜,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年。腊月间,杀年猪是土家过年的重要前奏。天刚蒙蒙亮,屠夫便带着刀具来到家中。肥猪被从猪圈里赶出来,一路 “哼哼” 地叫着,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不甘。随着屠夫手中刀一闪,猪血喷涌而出,溅落在早已准备好的大木盆里。这新鲜猪血可是个好东西,土家人会加入少量的食盐和五香粉,搅拌均匀后,放进锅里煮熟,切成小块,这便是美味的猪血粑。
猪肉被分割成一块块,有的挂在火炕上方的竹竿上熏制腊肉。那一块块肥瘦相间的猪肉,在烟火的熏烤下,渐渐变成了金黄诱人的模样,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味。而猪头则要留下来,用于过年时的祭祀。
打糍粑也是土家过年不可或缺的环节。糯米蒸熟后,被倒进石槽里,两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各拿一根木锤,开始有节奏地捶打起来。一下又一下,木锤落下,发出 “咚咚” 的声响,仿佛是新年的鼓点。糯米在木锤的反复捶打下,逐渐变得软糯细腻,最后被打成一个巨大的糍粑团。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放光,等着揪下一小坨,搓成圆球,裹上黄豆粉或者红糖,放入口中,那香甜软糯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年三十这一天,土家族人家忙碌而又欢乐。一大早,女人们就起来煮饭、炒菜,厨房里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男人们则忙着贴春联、挂年画,红红的纸张为土家木屋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堂屋里摆上了丰盛的饭菜,鸡鸭鱼肉一应俱全,腊肉、香肠、猪血粑等特色美食更是占据了大半张桌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欢庆,共贺新年。
晚上,土家山寨里灯火通明。孩子们拿着自制的灯笼,在寨子里欢快地奔跑嬉戏。大人们则聚在一起,围着火塘守岁。火塘里的柴火烧得旺旺的,映红了每一个人的脸庞。老人们讲述着土家族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年轻人则唱起土家的歌谣,歌声在山间回荡。当午夜的钟声敲响,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开来,土家儿女们在烟花下欢呼雀跃,新的一年就这样在欢乐与祥和中拉开了帷幕。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地起床,穿上漂亮的新衣。晚辈们恭敬地向长辈拜年,长辈们则会给晚辈们发红包、送祝福。然后,一家人又会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之后,年轻人们会成群结队地去给亲朋好友拜年,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
土家族的过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乡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大山深处的春节里,每一个仪式、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这份独特的年味也将永远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