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朱祥全的缘分,始于一句热情似火的邀约:“我有好酒,你过来,最好组团来,李霖君带队。” 那时,他于我而言,只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符号,可这豪爽不羁的话语,似一道明亮的光,瞬间点燃了我对他的好奇与期待。
于是,我们一行十几人,在欢声笑语中,踏上了这场充满未知的艺术之旅。队伍里那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蹦蹦跳跳,他们的纯真无邪为这次旅程增添了别样的活力。当我初次踏入朱祥全的艺术天地,那股浓郁醇厚的墨香,如同一股温柔的浪潮,将我轻柔包裹。工作室的墙壁上,一幅幅书画作品错落有致地悬挂着,每一幅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或古朴厚重,似在悠悠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或灵动飘逸,仿佛在尽情演绎着自由洒脱。
我站在这些书法作品前,内心满是敬畏与些许忐忑。我虽是书画领域的门外汉,却也深深明白,优秀的艺术作品如同天籁之音,即便我们对乐理一窍不通,也能在心灵深处真切地感知到那份直击灵魂的触动。书法,于我而言,是有灵魂与生命的。它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情感,而朱祥全的书法,恰似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我的内心深处,让我难以忘怀初次对视时的那份强烈震撼。
朱祥全的书法作品题材极为丰富,每一幅都宛如一部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美妙诗篇。“心宽无处不桃源”,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活的豁达与乐观;“静能生慧”,体现出对内心宁静的执着追求;“上善若水”,传递着对人性至善的尊崇与向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饱含着对梦想的坚定执着与不懈追求;而那幅《陋室铭》,更是以古朴典雅的笔墨,勾勒出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操与精神追求。在他那座辉煌的书法殿堂中,草书无疑是最为夺目的星星,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独特光芒。
回溯往昔,那个年幼的朱祥全,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书法不期而遇。或许是在一间古旧的书斋,或许是在一本泛黄的古籍中,一幅书法作品如同一个个顽皮小伙伴,闯入了他的小小世界。那灵动飘逸的笔墨、婉转流畅的线条,宛如一道神秘而迷人的咒语,将他的目光紧紧吸引。那一刻,书法的种子,在他纯真无邪的心灵深处悄然种下,生根发芽。此后,岁月悠悠流转,他深深沉醉在笔墨纸砚的世界里,从最初的懵懂临摹,到后来的自成一派,每一次挥毫泼墨,都是他与书法灵魂的深度交融与对话。
溯源经典,厚积薄发
朱祥全在书法研习的道路上,始终对经典之作怀有深深的敬畏与热爱。他尤其痴迷于王羲之的书法,那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他不知临摹了多少遍。每一次临摹,他都像是在与王羲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仔细揣摩着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感受着王羲之在书写时的心境与情感。那飘逸流畅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让他领悟到书法中灵动与自由的真谛;那精妙绝伦的结构布局,看似随意却又暗藏玄机,使他懂得了书法中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在临摹过程中,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笔法和节奏,力求能够重现《兰亭集序》的神韵。这种对经典的执着追求,让他的书法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王羲之

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飘逸灵动到王献之《中秋帖》的潇洒豪迈,两王书法中对线条的细腻处理、结构的巧妙布局以及那种文人雅士的超脱气质,都深深融入他的创作理念。
对于张旭的草书,朱祥全更是反复揣摩。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却又合乎法度,他笔下的线条犹如蛟龙腾跃,充满了力量与动感。朱祥全不断领悟张旭以激情驱动笔墨、将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于作品之中的独特风格,努力将这份对书法的热烈情感融入自己的草书创作,让笔下的线条也能拥有灵魂与生命力。
上图为张旭草书
经典作品的临摹,为朱祥全的书法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从这些古代书法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笔法、结构和章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灵魂的自由奔涌
草书,这一书法艺术中最具激情与生命力的书体,恰似一场在自由与规则边缘的灵魂独舞。朱祥全在这片草书的天地里,宛如一位孤独而又热烈的舞者,以笔为足,墨为舞衣,舞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当他挥毫书写《沁园春雪》,那中锋与侧锋的转换,流畅得如同山间清泉,自然而又灵动。“北国风光”的“北”字,起笔侧锋如利刃破风,凌厉的气势扑面而来,好似那呼啸的北风,瞬间将人带入那片广袤的北国大地。而转折处,中锋一转,线条圆润饱满,恰似大地的轮廓,雄浑而又壮阔。这般自由精准的笔法,就像一位在钢丝上翩翩起舞的舞者,惊险而又绝美,让人不禁屏住呼吸,惊叹于他的高超技艺。
提按之间,尽显朱祥全对书法的深刻理解。书写“千里冰封”的“冰”字,第一点重按,如寒冰冻结,凝重而又有力;第二点轻提,似冰上微光,灵动而又俏皮。右边“水”字的笔画,提按变化丰富,仿佛是一首跌宕起伏的乐章,让线条充满了生命力。这种精准的提按,赋予了线条弹性、力度与韵律,与张旭《古诗四帖》中线条的神韵遥相呼应,却又有着朱祥全独特的印记。
他的草书线条,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在《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的“山”字,粗壮的线条起笔,如巍峨山脉拔地而起,尽显雄浑大气;“银”字的部分纤细笔画,又似银蛇的丝丝纹理,细腻而婉约。粗细线条交织,宛如交响乐中的高低音,层次分明,节奏明快。线条的长短变化同样精彩,“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欲”字,一撇一捺舒展悠长,似巨人伸展身姿,尽显豪迈;“与”“公”等字的短笔画干脆利落,与长笔画相互映衬,为诗句增添了无尽的动感。而线条的曲直变化,更是别具匠心。“原驰蜡象”的“原”字,“厂”部的直线刚劲坚毅,里面的曲线婉转流畅,仿佛是大地的起伏,将文字的情感与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条线条,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影,或激昂,或婉约,共同编织成一个充满魅力的草书宇宙。
传统与创新的和弦
书法结构上,朱祥全宛如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大胆地突破传统汉字结构的藩篱,将传统与创新巧妙融合,奏响了一曲独特的和弦。
书写“望长城内外”的“望”字,他大胆简化,上面的“亡”字与下面的“王”字,皆以简洁的几笔呈现,却又完美保留了字的基本形态,让人一眼便能辨认。这种简化,不仅让书写更加流畅,更使作品的整体布局简洁美观,充满现代感。就如同现代建筑,摒弃了繁琐的装饰,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的灵魂。
创作“大河上下”的“河”字时,他将三点水化为一条灵动的曲线,右边“可”字的笔画重新组合变形,整个字仿佛流淌的河水,充满了动态美。这是对传统的大胆挑战,也是对创新的勇敢尝试,让古老的汉字在他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他对开合与收放的运用,更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俱往矣”的“俱”字,左边单人旁笔画向外伸展,大开大合,尽显洒脱;右边“具”字部分笔画向内收缩,紧凑内敛,与左边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个字充满了动态与张力。“数风流人物”这一行,“数”“流”笔画多,写得大而开;“人”“物”笔画少,写得小而合。整行字通过这种开合收放的变化,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仿佛是历史的风云变幻在眼前徐徐展开。
和谐与韵律的交响
朱祥全的草书作品,似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曲,追求着整体的和谐与贯通。
在《沁园春雪》中,字与字之间的连接自然流畅,毫无阻滞。“须晴日,看红装素裹”,“须”字的最后一笔与“晴”字的起笔,以一条纤细的牵丝相连,过渡自然得如同微风拂过湖面,涟漪轻泛。“晴”字的日字旁与“日”字,也通过笔画的呼应相互衔接,整句诗的气息连贯,一气呵成。这字与字之间的默契,就像一群默契十足的舞者,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陶醉其中。
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处理得精妙绝伦。“江山如此多娇”,字大笔画粗,气势磅礴,如同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在眼前展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字小笔画细,轻盈灵动,似在诉说英雄们的豪情壮志。两行字通过大小、粗细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又通过字的呼应和笔画的连带相互关联,使整个作品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宛如激昂的交响曲,奏响了对祖国山河和英雄人物的赞美。
他对虚实与疏密的布局,更是巧妙至极。“惜秦皇汉武”,“惜”“秦”“皇”等字笔画密集,为实,展现出历史的厚重;“武”字笔画少,留白多,为虚,营造出空灵的意境。实与虚相互映衬,宛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韵味无穷。书写“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时,前面“一代天骄”笔画多而密集,后面“只识弯弓射大雕”笔画少而稀疏,疏密相间,形成独特的节奏,仿佛是历史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地涌来,让人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慨万千。
情感与精神的升华
朱祥全的草书作品,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情感自然流露,精神得以升华。
书写《沁园春雪》时,他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对未来的憧憬,都融入到笔墨之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笔下的线条如奔腾的江河,气势磅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银装素裹的北国雪景之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线条豪迈自信,将对新时代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情感不是刻意的渲染,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在笔墨之间,创作时,他沉浸在《沁园春雪》的宏大意境中,与作品融为一体,通过笔墨将这份情感传递给每一位观赏者,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他的草书作品,在传承传统草书精髓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时代精神。他深入研习张旭等草书大师的作品,汲取其中的技巧与精髓,却又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他对线条的独特运用和对作品整体布局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他独特的审美追求。他的线条是情感与思想的生动表达,通过线条的变化和组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意境。在作品的整体布局上,他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使他的草书作品在当代草书领域独树一帜,成为书法艺术中的一抹独特亮色。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要成为书法大家,就得像王羲之一样喝“墨水”,这是书法人常说的一句话!
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以其独特的“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特点吸引着朱祥全。赵佶的书法在笔画的起收处锋芒毕露,转折处则刚劲有力,结构上更是疏密得当、独具匠心。朱祥全仔细研究其用笔的独特技巧,将瘦金体的精致与挺拔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精致与韵味。
朱祥全,一位在书法领域造诣颇深的艺术家,他以笔为剑,在宣纸的天地中纵横驰骋,构建起独属于自己的墨韵乾坤。
朱祥全笔下的汉简,满是古朴与率真。其笔画简约灵动,透着一种跨越千年的洒脱。他对线条的把控极为精妙,书写时,时而轻盈如燕,时而苍劲有力,仿佛在与古人对话,传递着古老文化的深邃内涵。在字形结构上,他大胆创新,突破常规,赋予汉简别样的灵动与活泼,每一幅作品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窗。
草书是朱祥全肆意挥洒豪情的舞台。他的草书笔势连绵环绕,如汹涌的江河,奔腾不息、一泻千里。行笔时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握精准,时而疾风骤雨,瞬间点燃激情;时而又似潺潺溪流,舒缓而富有韵律。每一个字都像是灵动的舞者,充满生命力,在纸面上尽情跳跃、穿梭,展现出草书独有的狂放之美。这其中,两王的飘逸、张旭的狂放都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让他的草书既有传统的根基,又有创新的活力。
行草融合了草书的奔放与行书的稳健。朱祥全巧妙地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笔画流畅连贯又清晰可辨。书写时,牵丝引带的运用极为巧妙,将字与字紧密相连,气韵贯通,宛如一首优美的旋律,旋律起伏间,尽显独特魅力。在他的行草创作中,能看到他从历代名家处汲取的养分,让行草既有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又不失严谨的法度。
汉隶在他的演绎下,将“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发挥到极致。起笔蚕头饱满,积蓄着千年的力量;行笔时,笔画粗细变化自然,像在讲述悠悠岁月的故事;收笔燕尾舒展,灵动飘逸。他深入吸吮古人书家之灵韵,再融入现代感的节奏变化,让字与字呼应紧密,整幅作品气韵连贯,古老汉隶焕发出新的生机。
行书是他日常诗意的表达。笔画简洁,结构疏密有致,书写注重字与字的呼应连贯,整幅作品行云流水般自然。他的行书既有传统的优雅韵味,又融入了个人情感,或潇洒自如,或沉稳内敛,尽显独特魅力。这其中,两王行书的典雅气质、赵佶瘦金体的独特用笔都为他的行书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观赏朱祥全的书法,就像踏上一场奇妙的艺术之旅。汉简如古人低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草书似江河咆哮,释放着无尽的激情;行草像乐章奏响,灵动和谐;汉隶如古曲悠扬,厚重又清新;行书则如清风拂面,自在而惬意。每一种字体都饱含着他对书法的热爱,每一笔都流淌着千年墨韵,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多年来,朱祥全在书法艺术领域收获了无数荣誉。2019年12月,他应邀出席“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国优秀艺术家表彰大会”,被授予“优秀艺术家”和“文化代言人”荣誉称号;2014年、2017年,他的书法作品两次入编《中国邮册》,获“中国当代书法名家”荣誉称号;2010年12月,在曼谷出席“中泰建交三十五周年庆典”,赠送书法《中和泰安》,荣获“中泰文化交流使者”荣誉勋章;2010年12月26日,其巨幅草书《沁园春·雪》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2022年3月为国家双奥博物馆题写牌匾“冠军之路”,并被永久收藏。这些荣誉,是对他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能看到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无限热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朱祥全将继续在书法的宇宙中探索创新,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绝伦的作品,让书法艺术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