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河人吃粑的文化情结
在鄂东黄冈市秀美的大别山下,蜿蜒的巴河像一条漂动的玉带,潺潺流淌。巴河滋养了一方水土,也孕育了独特的粑文化。这里,粑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时间的印记,情感的纽带,是巴河人心中最纯朴,最热情的情感表达方式。
春节过后,鄂东大地仍寒风料峭。拜年的糍粑还没吃完,村民们就开始备耕了。家家户户开始平整秧田,准备播种稻秧种。此时,把吊在屋樑上的贮藏谷种的草包取下来,放进门口的池塘里浸泡发芽。糯谷种也和其它谷种一样,待发芽后,再撒在平如镜面的秧床上培养秧苗。农民们最怕二月里的倒春寒,一遇倒春寒,秧苗几乎全部冻死。
解放初,那时农民分了田,还是各家各户的单干、干着。四月份插秧时,天上布谷鸟布谷、布谷的欢快叫着。地面田岸上的几个人敲锣打鼓,田里插秧的人打着呵哬插秧秧,庆祝一年一度的农事活动。这一天親戚朋友帮忙插秧,中午主人是要办酒席的,喝酒之前,按惯例,先上油粑、发粑、拖面。
插完了新秧,端阳节转眼将至,新麦上场。端阳节是农村里的重大节日,农村会捞魚,上街割肉,打酒。小孩们上山摘粑叶(萆薢叶),高梁叶,做蒸笼里的衬垫。初四下午,主婦们把发粑的曲捣碎适量用水发开。然后和新磨的新面粉,加上曲水,揉均,反复搓揉,做成一个大圆饼的面团,盖上棉袄发酵。端午节一早主婦们早早起床,将发酵好面团,揉成圆粑粑,再在上面用筷子头点几点红。然后放蒸笼蒸熟。此时,村子里粑香四溢。
秋风起,月儿圆,转眼到了中秋节。中秋节是农村里的大节。新的糯谷登场,这时炸油粑成了中秋节的主基调。做油粑的工艺,远比端阳节做发粑复杂。先将糯米发水浸开,然后在木橧里蒸熟,再在石臼里捣成粘团,这个粘团,我们叫扯头。然后用扯头包上绿豆馅,用手压成粑粑,再用油炸。中秋节湾里充满了喜庆,主婦们叫自己的孩子,提上竹篮,装上油粑,家家送两个,以示乡情。
一到腊月,农村美食的重头戏來了。家家户户做糍粑。做糍粑和中秋节做油粑前段工序一样,蒸糯米,然后在石臼里打成团。在石臼里双手拨糯米,拨糯米的人,双膝跪在石臼旁,双手在石臼里拉扯糯米,拉扯糯米是技术活,双手沾水,拉扯石臼中的糯米,需胆大心细。捣好的糯米团,再用力摊开成饼状,有的人家为了喜庆,上面还撒上红糯米粒。
过春节,除了做糍粑,还做碎米粑,高梁粑。做粑粑,迎新年,在一年一度的炒货翻动的响声中,除夕的脚步,也慢慢临近。山村瓦的屋顶上炊烟袅袅,村中小孩欢快的嘻闹着,掀开新春的序幕。
在巴河人的日常生活中,粑不仅是美食,是富裕的象征,是一种仪式感。在巴河人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要做粑。华厦落成庆典,小孩满月酒、周岁酒、十岁酒,都要做粑。老人祝寿,要做粑。在这些软糯香甜里,蕴含着对未来美好的祝愿,对小孩寄托着的希望;藏着对长者的敬爱。小小的粑粑,藏着巴河人的粑文化源远流长。
文/万重山
2025年元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