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寒山寺钟声中,聆听历史
与心灵的回响
——诗歌《寒山寺的钟声》赏读
文/丁宝玉
著名诗人纤夫先生的诗歌新作《寒山寺的钟声》以寒山寺的钟声为核心意象,将历史、现实、名利、佛性等元素巧妙融合,为读者奏响了一曲发人深省的心灵乐章。
意象叠加,营造深邃意境。
诗的开篇便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句,将“寒山寺”与“钟声”两个意象叠加,“寒山寺是一个词,钟声是一个词,叠加后的意象,便是一首清凉的诗”。
寒山寺,作为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佛教文化的古刹,本身就充满了神秘而庄重的气息;而钟声,在古寺的氛围中,更具穿透时空的力量,它既是现实中寺内每日敲响的声响,又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指引。两者叠加,营造出一种清冷、悠远的意境,宛如一股清泉,流淌进读者的心田,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清凉。
古今交织,展现历史沧桑诗中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名利的喧嚣,东逝的江水,佛的提醒,都成为诗的平声仄韵”,这里的“名利的喧嚣”是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逐,是一种浮躁的世俗之声;“东逝的江水”则化用了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象征着历史的滚滚车轮,无情地卷走一切繁华与喧嚣;而 “佛的提醒” 则是寒山寺所代表的佛教文化给予世人的启示,劝诫人们看淡名利,回归内心的宁静。这三者相互交织,构成了诗歌独特的韵律,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坐在历史的秋千上,被文人墨客荡来荡去”,此句更是将历史具象化,仿佛历史成为了一个可以触摸的实体。寒山寺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遐迩,此后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他们的情感与思考,都围绕着寒山寺和钟声展开。
诗人用“荡来荡去”这一形象的动作,生动地描绘出寒山寺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文人墨客对其的反复吟诵与感悟。
哲理思辨,探讨名利与心灵
诗歌深入探讨了名利与心灵的关系。“载名载利的船,刚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警钟在风中夜夜长鸣”,这形象地描绘了世人对名利的追逐永不停歇,如同川流不息的船只,一批又一批地驶向名利的彼岸。然而,寒山寺的钟声却如同警钟,在风中夜夜长鸣,提醒着人们不要被名利蒙蔽了双眼,要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宁静。
“形而上的钟声,形而下的名与利,一直在搏弈”,此句将钟声所代表的精神追求与名利所代表的物质追求对立起来,展现了两者之间的激烈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名利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忘却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寒山寺的钟声,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始终在召唤着人们回归心灵的家园,寻找真正的幸福与安宁。
永恒风景,引发无尽思索
“再过一万年,寒山寺的钟声,还是一道意味深长的风景,让每一位过客思绪万千”,诗的结尾,诗人将寒山寺的钟声提升到了永恒的高度。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社会如何变迁,寒山寺的钟声都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仅是寒山寺的独特标志,更是人类心灵的寄托之所。每一位来到寒山寺的过客,听到钟声,都会被其感染,引发无尽的思索,思考人生的意义、名利的价值以及心灵的归宿。
纤夫先生的《寒山寺的钟声》以其独特的意象运用、深刻的哲理思考和悠远的意境营造,为读者呈现了一首充满智慧与情感的佳作。
这首诗让我们在寒山寺的钟声中,聆听历史的回响,反思现实的生活,探寻心灵的方向。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迷茫,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安宁。
附:诗歌原文
寒山寺的钟声
文/纤夫
寒山寺是一个词
钟声是一个词
叠加后的意象
便是一首清凉的诗
名利的喧嚣
东逝的江水
佛的提醒
都成为诗的平声仄韵
坐在历史的秋千上
被文人墨客荡来荡去
载名载利的船
刚走了一拨
又来了一拨
警钟在风中夜夜长鸣
形而上的钟声
形而下的名与利
一直在搏弈
无疑
成了情感世界的一道风景
再过一万年
寒山寺的钟声
还是一道
意味深长的风景
让每一位过客思绪万千
(本文刊发于2025年1月23日【老丫文苑】《都市头条》)
【评者简介】:丁宝玉,笔名野渡,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籍贯山东青岛。系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化学会会员、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小说、散文、诗歌、寓言、评论等作品发表在《农民日报》《中国寓言网》《黑龙江农村报》《鹤城晚报》《青年文学家》《半岛都市报》《四川科技报》《山东诗歌》《莲池周刊》《北极光》《今古传奇·悦读》《山西老年》《巴中文学》《亳州文艺》《鲁西诗人》《楚天声屏报·鄂州周刊》《深圳文学》《齐鲁文学》《齐齐哈尔文艺》《满洲里日报》《巴中日报》等报刊。联系方式:13206617733(微信同)电子邮箱:13634831633@163.con
【作者简介】纤夫,浙江作家,诗人,《诗之梦》总编。出版文学专著8部,写现代诗6000余首,视诗如命,每日一诗歌颂阳光与人间大爱,用怒火焚烧人间罪恶,黑白分明,一心向善,做有良心诗人。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