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真与爱
作者/赵新洪
最能抒情达意的文学作品莫过于散文了。这也许是我特别钟爱散文的原因吧!
市文联办的“百花园地”刊物我是每期都要看的因为它是唯一我们自己的刊物,在集子里每期都有散文刊载。其中有老同志对革命斗争的回顾,也有中小学生初绽稚嫩新花。读后很受启发,心中不由地产生一种重新拿起笔来写点什么的冲动。因为爱散文,所以对所刊散文作品总要多读几遍。读后总感觉在一些作品中隐隐约约地透着雕琢修饰、词句堆积的斑痕。文章中亲切缺了些、朴实缺了些、真实缺了些。尽管我自己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但还是想对散文写作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供文友们品评。
说起散文,在前些年也曾写过几篇自以为得意的小东西,寄出去大多都被退稿了。一直放着孤芳自赏?看着看着毛病出来了。索性放起来慢慢看、慢慢改。没想到一懒一放就是六七年,而就在这一段时间,作为对退稿的反思,自己实实在在地读了几个大家的散文集子。终于悟出:原来自己以前写的散文,毛病出在作品中的“真与爱”上面。再把以前写的东西拿出来改过、寄出去,果然被采用了。在这里,把自己总结的感受讲一下。
首先要说的是关于散文的“真”。文学创作的求真,当属散文了。散文不仅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且注重生活的真实。如果翻一翻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就会发现,中国散文的渊源是从记史而来的。而《史记》、《世说新语》以至唐宋之后各名家的叙事之作,所记战争、政绩或言论都无不在取材上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即“纪实性”。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论及现代、当代散文的特征,首先是散文家自身的“个性”在作品中的显现。至于取材的不可虚构,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在这里强调一种见解: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应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来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情的经过、人物的真容、场地的实景审查清楚了,然后才能提笔。散文特写绝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
如果对散文作品进行一点粗略的分析,就会发现,许多作品的素材,以取自个人生活为主,虽也或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氛围,但总体上则重于“个人化”的真实感受。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杨朔先生的《荔枝蜜》、叶圣陶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鲁迅的《藤野先生》等,综上作品可见取材应遵循严格的纪实性原则。岂止是从整体上不能仰仗虚构,即便是细枝末节的失实都是不可容忍的。只有真实,文章里血才愈见其殷红,泪才愈觉其炽热,爱与恨、歌与哭,才愈显其强烈、深沉。这样,作品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美的享受,更是心灵的震撼,乃至精神境界的升华……可见,散文内涵的美,恰恰在于一种生活的本色,一种历史的质地,一种不容矫饰的朴实。
“真”是散文的原则,那么“爱”就更是散文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了。鬼斧神功的大自然美景、千姿百态的风俗人物、扑面而来的春光秋色、执着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对往日岁月的追忆、对逝去友人的哀思、异邦游历的见闻、读书看演出的心得随感……散文的天地,是何其广阔,宇宙之大、尘芥之微,都是散文家心和笔探索的对象。能够引起读者心弦的共鸣、留下长久的印象的必定是那种真情、说实话、倾注了作者浓烈感情的作品。如果说文章有血脉,它必是凝结着作者对人、对事、对景强烈钟爱的真实感受的。
这就要求我们以特殊的生活视角、特殊的个性意识来写作散文。文章要似流动的小溪幽深缠绵,要似拂面的春风质朴自然。要有细腻的笔触与情感,或粗犷的气韵风格,或带有思辨和哲味,或充满渴望与追求……无论是对历史、对自然宏伟物象的描述和思索,还是对平凡琐事、平凡人物的观察和刻画,把作者个人的忧怨、得失、荣辱的感情融汇于所见、所感之中,又能超越于自我,把写景与叙事、与言情、与历史、与哲学、与人生、与社会相联系,将自己真挚而浓烈的感情结成文字,奉献给读者,使读者沉浸在你浓郁的“爱”的氛围中,受到爱的感染和振奋,去形成、去实现散文真正美的魅力和价值。
“真”是散文的原则,“爱”是散文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您的所谓散文不是散文创作的主旨相悖,就是空洞无物,形同虚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