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能承载思想,而《孟子》如炬,能照亮人心!跟随我,一道探寻《孟子》里的处世哲学,开拓豁达前路!
纵岁月悠悠,时代变迁,经典始终熠熠生辉,用那永不磨灭的智慧亮光,穿透一辈又一辈世人的心灵,引领我们迈向更为敞亮、豁达且满含意义的人生旅途。
文学家朱熹讲,《孟子》这部书,句句皆是珠玑,读来令人茅塞顿开。
史学家钱穆说,欲知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不可不读《孟子》。
《孟子·告子上》一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之前的篇章,《孟子》教给我们诸多修身齐家的智慧,道理繁多复杂,难以细数。于是,孟子特意挑出人们时常面对的两难困境,来教导我们如何抉择,走向正途。咱们来看看其中门道。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和熊掌,皆是美味,可要是只能选一样,多数人会选熊掌,为啥呢?因为熊掌更为珍稀难得。这就是生活里常见的权衡,在两个好东西之间,我们得斟酌出个高低。就好比买衣服,一件款式新颖但质地稍差,一件款式普通却料子上乘,手头钱只够买一件时,你就得琢磨琢磨,哪个更值得入手。这是物质层面的抉择,比较直观简单。
再看“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层次就高深了。生命无比珍贵,谁不贪恋尘世这一遭呢?可“义”更是做人的根本。古有壮士,敌军压境,若投降便能保命,可他宁死不屈,为啥?在他心里,忠义的气节比生命还重。在现代职场,也有类似状况,有人面对不正当竞争,要是同流合污就能保住饭碗,还能捞一笔,可他坚守底线,宁可丢工作。这便是在大义与私利之间,选择了前者。
生活里,这类考验无处不在。考试时,你发现邻座作弊,要是不举报,自己成绩或许不受影响,还能维持表面和气;要是举报,就可能得罪人。这时,公正的原则与一时的安稳起了冲突,该咋选?很多人会犹豫,可最终选正义的,心里才踏实。这就像走路,两条路摆在眼前,一条看着舒坦却通往歪处,一条荆棘满布却是正道,有格局的人,哪怕吃苦,也选正途。
咱们研读《孟子》,越咂摸越能体会它的精妙,绝非字面那般浅显。“鱼与熊掌”“生与义”的抉择,映射的正是日常点滴。当我们面临两难,脑海里蹦出这话,就能提醒自己别走错方向。
而且,只盯着眼前小利,不顾长远道义,就如同捡了芝麻丢西瓜。有些商家为省成本,在产品里偷工减料,短期赚了钱,可一旦被曝光,信誉全毁,生意也黄了。这就是不懂取舍,被小利蒙蔽双眼,失了大格局。
逐利忘本者无继
一心追逐利益,把根本原则抛诸脑后的人,难有长远发展。在餐饮行业,有些店主为多盈利,采购劣质食材,全然不顾食客健康。起初,靠着低价吸引不少顾客,可时间一长,顾客吃出问题,口碑崩塌,店铺只能关门大吉。他只想着当下的暴利,忘了做餐饮的良心与品质根基,自断后路。
朋友相处也一样,有人为点小便宜,总坑朋友,借了钱不还,蹭吃蹭喝还心安理得。时间久了,朋友看清真面目,纷纷远离,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因小利丢了真情,实在愚蠢。
守义舍利者有得
坚守道义,舍弃眼前私利的人,往往收获满满。社区里,有人牵头组织公益活动,搭进去不少时间精力,还自掏腰包,短期内看是亏了。但慢慢的,邻里关系更融洽,大家都信任他,有好事也想着他,无形的人脉与口碑积累起来,比那点金钱珍贵得多。
回顾这些情形,症结都在一个“私”字。只图私利、不顾公义,路就越走越窄。这正契合孟子的警示:要懂取舍,放大格局。真正有远见的人,不被小私小利绊住,向着大义大步前行。
从“道”的层面来讲,那些舍义逐利之举,全是多余包袱。本可轻装奔赴光明大道,却被贪心拽进黑暗胡同,累赘又误事。旁人也瞧不上这类自私短视之行,心怀大义才更受人敬重。
故有格局者不恋。内心宽广、目光长远之人,不会在蝇头小利上纠缠。德高望重之人,不会为仨瓜俩枣失了风度;心怀天下者,更不屑计较个人得失。因为他们知晓,真正的丰厚在道义中,无需眷恋微利。咱们应朝着有格局的方向奋进,少些狭隘的私欲,多些大义的担当。
摘自:文哲心理栈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