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法就是通过“亲手做”进行学习的方法。在当代,没有“做”的学习是不可想象的,“做”还是“不做”成为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下是我对“做中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心得:
一、提高小老师们的参与度
“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小老师们动起来,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新闻采访,用互联网学语文,进行转述训练等,让小老师们亲自参与。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小老师们的参与度,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因为学习变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
二、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
通过实践活动,小老师们能够更深层次掌握知识。例如,在《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课前,我布置了专题探究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小老师们兴趣十足,通过历史课本,互联网查找完成。课堂上展示时,给我的惊喜是吕安媛还配上图片讲述。这种亲自动手动脑比单纯的听我讲和阅读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做中学”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小老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在实践活动中采访李老师时,小老师需要自己设计问题,还需要拍摄照片,这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实践活动取得成功,小老师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这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实践中的失败也是宝贵的经验,它教会小老师们如何面对挫折,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继续前行。
在运用“做中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注重“从个体出发新教育”,根据小老师们的不同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小老师的需求。
总之,孟先生提倡的“做中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让小老师们获得知识,而且还发展了小老师们的智力,手脑并用,创造创新。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做中学”法的教学理念,继续践行“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为小老师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实达大先生”!
作者:赵建英(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宋文静副校长精彩点评
赵建英老师深刻践行了孟国泰先生《高快学习方略》“做中学”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小老师的参与度,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并有效培养了小老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赵老师注重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以满足个体需求。教学实践证明,“做中学”法不仅传授知识,更促进了个体全面发展。赵老师的感悟分享展现了其对新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与实践,值得其他教师学习和借鉴。祝福赵老师!
校稿:李尚梅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