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乘故里话枚乘
刘庆文
2024年12月6日,星期五,时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但天气还不错,温度也不低。我与淮安市淮阴区委宣传部的张科长相约,去位于千年古镇马头的枚乘故里当一天志愿者。
由小张开车,从居住的小区出发,经黄河路高架到明远路一直向西,二十多分钟我们就来到了景区。
枚乘(约公元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汉淮阴(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人,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汉初为吴王刘濞郎中,汉景帝时拜他为弘农都尉,汉武帝即位初时慕其文名,以“安车蒲轮”接他入京。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枚乘有赋9篇,今仍传赋3篇,其中他所作的《七发》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既奠定了典型汉大赋的基础,又是“七体”的开首之作,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七体作品很多,有七激、七辩、七释、七启、七徵、七命等。
在上个世纪的1958年,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人在整治淮沭新河时,于马头镇惠济祠北200米处挖掘到“枚乘故里”石碑,2008年,为了纪念枚乘、枚皋父子,淮阴区人民政府出资建成枚乘故里景区,并对外开放。
枚乘故里景区前有一块巨石,上面题刻枚乘所作的《七发》,是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主席的手迹。景区中有枚乘书苑,是园林式建筑,分上下两个院落,正殿门额上书“仁者寿”三个大字,寓意枚乘是仁义、长寿之人。门前两侧檐柱悬挂一副楹联:“淮阴名士、汉赋先驱,七发雄篇开一体;用舍由人、行藏在我,两书直谏感千秋”,这副楹联是对枚乘的文学泰斗地位和一生忠诚为国的概括。正殿正中是一尊枚乘青铜雕像,雕像两侧悬挂一副楹联:“谏七发以省君,心意幽深追屈子;赋九篇而垂世,辞采汪洋启相如”。正殿内两侧是枚乘生平展,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淮阴名士、吴王郎中、梁园精英、武帝上宾、汉赋鼻祖、人间药石。北厢房有“父子风流”展厅,主要展示枚乘、枚皋父子的文学成就。南厢房有“汉赋源流”展厅,主要展示汉赋的发展历程。院内有一棵历经800多年风雨的银杏树,挺拔雄伟。书苑中还有党风廉政主题展厅,展厅的牌匾上书“高论直言为药石”七个大字,展厅内有展现《七发》所描述的内容的一组蜡像。
上午在接待了两批游客后,中午在马头镇政府食堂吃了午饭,回到景区后坐在沙发上晒太阳小憩,这时有两名外地游客推门进来问参观景区要不要收费,我告诉他们,枚乘景区自建成后,一直是免费开放的。
两名客人告诉我,他们来自湖北襄阳,自驾游在淮安参观过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和周总理故居后,在市区的路标上发现有枚乘路、枚皋路,感到很意外,惊奇,于是进行百度搜索,发现枚乘是淮阴区人,在故里有景区,于是趁着天气晴好,经导航驾车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我带着客人,对景区的各个景点进行观赏,他们不时提出很多问题,诸如“枚乘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七发?枚乘为什么能名声鹊起于天下?枚乘父子对社会的贡献?枚乘对后世的影响?”……我就我所掌握的知识,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
我告诉客人:枚乘所著的《七发》有着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可谓是两谏吴王名满天下,要言妙道警醒世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就倡导领导干部一定要读一读枚乘所写的《七发》,在全国兴起了《七发》热。新时期中央领导同志也曾以《七发》的“要言妙道”,让人“霍然病已”来强调共产党人如何固本培元,守住为政之本。
客人们在枚乘像前驻足凝视,在800多年前的古银树下照相留念,感慨地说枚乘故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能有机会到这里参观,真是受益匪浅,使自己的思想灵魂得到了进一步的洗礼。
不知不觉中和他们交流了两个多小时,他们对我们推出的志愿者在景区为游客义务讲解的做法大加赞赏,对我们的讲解给予好评,并建议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景区周边环境的改造和对配套设施硬件的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对景区的宣传力度,做好保护、开发,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枚乘、了解淮阴,掌握历史,来淮阴旅游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