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的味道
文/高绍科
每年清明节,张友都要看望杨朋的母亲;每次过来,他都带来苹果、哈密瓜和一些土特产。
说来话长,他和杨朋是战友。1951年,他作为通讯员,随杨排长一同赴朝参战。那年,杨朋22岁,他只有15岁。
张友永远不会忘记,那是1951年3月一个晚上,他们向某高地发起进攻,很快就占领了该阵地。但敌人马上进行了反扑,飞机开始轮番对阵地地进行轰炸,黑圧圧的美军如蚂蚁般向高地扑来。杨朋带领他们冒着硝烟弥漫的炮火,一次又一次阻击着敌人的进攻,直到第二天黎明。
天刚亮,敌人又开始反扑了,一夜未合眼的战士们又投入到战斗。天上是盘旋俯冲轰炸的飞机,山下是潮水般进攻的敌人,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最后,只剩下他和杨排长两个人了,缴获的弹药也全都打光了,阵地上只剩下唯一一颗手雷。
眼看就要守不住了,杨排长命令他:
“张友,你赶快和后方部队联络,取弹药过来。”
张友犹豫不决,杨排长怒吼道:
“这是命令,快下去!”并用枪托驱赶他。
张友没有办法,只能执行排长的命令。当他刚到高地北侧滑坡时,敌人已经扑到杨排长跟前了。他亲眼看着排长抱起最后一颗手雷,冲入到敌阵,随着剧烈的爆炸声伴随着一阵硝烟,十几个敌人倒了下了,而杨排长也在那一瞬间永远地消失了……
虽然,七十多年过去了,但每回忆起和杨排长战斗的这一场景,张友眼中都满含热泪。
今年清明节,张友又如约而至,看望杨排长的家人。
这是一个寻常的村庄。清晨下了一点小雨,空气中有一股清新的味道,村外的麦田与油菜花地黄绿相隔,如一个调色盘,又似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他下车来,沿麦田路边,一边欣赏春景,一边向村子走去。忽然,地里听有人喊:“老张,今年又过来啦!”
他循声望去,认识,是村民老杨。
“是啊!老杨好啊!都八十多了,还下地?”
“这是玩呢,顺便锻炼一下身体!”
老杨走过来,他们又聊起当年,聊起杨排长的那封信,一阵感慨。
原来,杨朋自16岁当兵,从没有回过家一次。赴朝参战时,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便给家人写了一封信。当火车路过他的村庄附近时,看到乡亲在地里干活,便把这封信扔给了他们,就匆匆离去。
转交这封信的,正是老杨。
于是,他和老杨边聊边来到杨家。杨母于多年前去世,杨朋的妹妹杨芳与侄子杨宁接待了他们。
杨芳给张老一边倒茶,一边说:“叔啊,你年岁大了,今后就别过来了,我们过去看你去。”
“我这次来,是准备给你们县烈士陵园捐款的事,顺便来看望你们。”
“真是感谢您啊,若我母亲还健在就好了,她把你当我哥看待呢!”杨芳说着,泪水又盈满了眼眶。
“是啊!最遗憾的是杨朋哥从参军到去朝鲜没能见大娘一面。”老杨插言道。
“还好,母亲去世前,给我说虽然她没能活着见哥哥一面,但嘱咐我们有机会一定把家乡的土添到哥的坟上,让他闻一闻家里的土香。母亲这个愿望,我们为她实现了。”
杨宁说:“张叔叔,奶奶在时,那时我还小,你每次来拿好多好吃的水果,奶奶最亲我,但从没给过我吃。时间久了,这些水果都放坏了。”
“是么?你奶奶是忘记了?还是这些水果不合口?”
“不是的。”杨芳说,“我也说过我妈,说哥哥拿来的这些水果价钱很贵,放坏了岂不可惜?何不给孩子们分着吃了?”
张老更疑惑了,看着杨芳。
“妈说,我不是不想给你们吃,而是我不忍让你们吃啊!你哥哥从上战场直到牺牲,是张宁一直跟随在他左右,是你哥最亲近的人了。我从你张宁哥拿的这些水果里,能闻到你死去哥哥身上的味道啊!”
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作者简介:
高绍科,男,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优秀培训教师、河北省优秀教研员,河北省名师讲学团成员,河北省基础教育专家人才库,河北省教师培训专家库成员。出版《高绍科散文集》、《四季人生》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