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交城天一视界
在交城,一进入腊月,年味就像厨房里炖肉的香气,丝丝缕缕地弥漫开来。而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绝对是这场年味盛宴的开胃小菜,交城人把它唤作“祭灶日”,又叫“过小年”,这一天,主角非灶马爷莫属。
说起灶马爷,他可是土生土长的“国货之神”,身世得追溯到咱们老祖宗对火的崇拜。遥想当年,先民们在居所旁点起长明火,这火简直是个“全能小助手”。寒冬腊月,往火边一凑,暖意瞬间驱散寒意;夜幕降临,火苗跳跃,照亮漆黑的夜;肚子咕咕叫时,架上食材,不一会儿就飘出诱人的香味;烧制陶器,让生活更有品质;碰上凶猛野兽,熊熊烈火还能把它们吓得落荒而逃。这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火堆,便是最原始的“灶”。先民们对火感恩又敬畏,祭火祭灶的习俗也就应运而生。在母系氏族那会儿,灶由最有威望的妇女掌管,所以最初的灶神是位女性,灶马爷的“女神时代”也算是一段独特的历史。
不过后来,灶马爷的故事就变得跌宕起伏了。民间传说他本姓张,名单,字子郭(也有说姓张名郭)。这张灶马爷,堪称“民间小情报员”,专爱打听家家户户的事儿,然后跑去玉皇大帝那儿汇报,这“小报告”打得,让百姓们又无奈又头疼。在山西民间传说里,他更是个让人直摇头的角色。发了财就抛弃前妻,结果遭了天灾,又成了穷光蛋。出去讨饭时,撞见前妻,羞愧得无地自容,一头扎进灶里,摇身一变成了灶神。也正因为这风流往事,过去山西一些地方有“女不祭灶”的习俗,就怕碰上这位尴尬的灶马爷。
虽说交城百姓不太在意灶马爷到底叫啥,但对他爱打小报告这事儿,可是印象深刻。不管他是谁,这“驻家特务”的形象,着实让大家敬畏。《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里说,灶马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他告状的,大错减寿三百天,小错也得损寿一百日。这么厉害的惩罚,谁敢不小心翼翼?以前,在交城,平日里大家就把灶马爷的牌位恭恭敬敬地供在灶头,一日三餐,餐餐都不落下,逢年过节更是隆重祭祀,就怕得罪了这位“家中大神”。在灶火前,禁忌也不少,刀具不能放灶头,脏东西不能往灶里扔,更不能在灶前说怪话、发牢骚,生怕被灶马爷记在小本本上。
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交城的家家户户就像在举办一场盛大的“送神典礼”。灶前神像两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字里行间,都是对灶马爷的殷切期盼。供品更是讲究,香三炷,让袅袅香烟传递心意;纸一份,给灶马爷路上当“盘缠”;饼或馍,是他回天路上的干粮;饧瓜(饧读xing,在交城话里读xi。如
星宿xi xiu、吃腥xi、擤xi鼻涕等)又甜又黏,就盼着粘住灶马爷的嘴,让他上天只讲好话;酒三盅,把灶马爷灌得晕乎乎,忘了打小报告;黑豆、干草各一把,清水一碗,是给灶马爷坐骑准备的粮草;还有两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这些“地精”部下的,可不能亏待了他们。
交城人祭灶时念念叨叨的词,生动又有趣。“灶马爷你听着,灶房里你见天看过,我顿顿省吃又俭喝,抛米洒面是一时错,炉窝里脏是俺娃们多,你老人家担待看……”就像和灶马爷面对面唠嗑,质朴又诚恳。还有“灶马爷你上天,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老天天能看见。娃儿们小害你也难免,喂下猫它就要叫喊。免不了费点盐洒点面,灶坑有灰忘了清点,请你老人家可怜可怜,不要上了天说长道短……”不一而足,从老百姓的祷词里能真切感受到百姓对灶马爷又敬又怕,还带着点讨好的复杂情感。
图片:交城天一视界
送走灶马爷,交城人心里那叫一个轻松,感觉“诸神上天,百无禁忌”了。这时候娶媳聘女也不再严格挑日子。一直到大年初一凌晨接灶马爷回来前,大家打扫庭堂、置办年货、宴饮娱乐,尽情享受这自由欢乐的时光。打扫卫生时,全家总动员,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置办年货时,集市上熙熙攘攘,各种好物满载而归;宴饮娱乐时,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在交城人的生活里,灶,长期是家庭活动的中心。灶马爷作为守灶之神,在民间流传千年,尽管如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住进了高楼,用上了现代化厨具,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依旧保留。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交城人割舍不下的文化印记,每当祭灶,往昔的温暖与亲情便涌上心头,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延续着浓浓的年味 。
图片:交城天一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