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土坯
作者‖崔和平
笔者问:“朋友,你打过土坯吗?”有的人回答说打过,有的人说没有打过。换种问法:“朋友,见过土坯吗?”同样,也是有的人回答说见过,有的人说没有见过。有好多年轻的朋友索性就不知道打土坯究竟是干啥呢。
其实,打土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建筑技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简单地说,它主要是指通过人工或简单机械,将土壤加水混合、压实,并制成固定形状和尺寸的土坯块,用于建造房屋、墙体等建筑结构。
在打土坯的过程中,第一步需要选取适宜的土壤,这通常要求土壤具有一定的黏性和可塑性,以便能够形成稳定的结构。随后,将土壤与适量的水混合,经过反复搅拌和踩踏,使其达到理想的稠度。
选择黏性土壤和把握掺水的量以及搅拌、踩踏都是有讲究的。土壤要有一定的黏性,但是又不能太黏,否则不是一盘散沙就是粘成一锅粥;掺水要适度,全凭经验;搅拌要均匀,不能偷懒;踩踏要紧实细致,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接下来就是打土坯,使用模具将混合好的土壤压实成块,形成土坯。打土坯这种农事活动,说则容易,做则很难。
首先,在模具底下和模具内框上撒上草木灰或者其他干巴粉末,为的是将土坯与地面分离开来,不至于起坯时,坯与模具、地面黏连,用铁锹将搅拌和踩踏好的黏土装入模具,不能太满也不能欠料,以稍微高出模具边框为宜。
然后,“揍坯”。“揍坯”既是一种气力活儿,又十分讲究技巧。揍土坯(即打土坯)所用的工具除土坯模具外主要是坯杵子(也称石杵),是用来捶打土坯的工具,通常由青石制成,形状为一个20厘米左右的正方体,重约10公斤。青石上面中间有一个圆槽嵌一根竖木,上面再装上横柄,便于两手握住。在传统的打坯过程中,坯杵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双手握住石杵的横柄向前向上举起,先四周后中间,先轻后重,反复“揍”击,直至感觉土坯已经“揍”好为止。
最后,土坯“揍”好之后,将模具去掉,双手将土坯轻轻竖立,慢慢地端到一旁晾晒,土坯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间,便于通风,第一行一律头朝左,第二行一律头朝右,以此类推,称角摆放,以防止受力不均坍塌。大约晾晒十到十五天,土坯便能完全干透,就可以使用了。
打土坯技艺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还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建筑方式具有成本低廉、环保可持续等优点,尤其在资源匮乏或经济条件有限的地区,打土坯成为了一种经济实用的建筑选择。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打土坯技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如此,它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被许多地方保护和传承下来。
通过对打土坯技艺的研究和推广,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这一传统建筑方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还可以为现代建筑领域带来新的启示和灵感。
打土坯作为一项传统建筑技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珍视这一文化遗产,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
打土坯不仅夯实了我们的美好家园,而且夯实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通过讲述打土坯的故事,可以使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先辈们生活之艰辛,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是年轻人增长阅历、丰富精神生活的活教材。勿忘曾经的峥嵘岁月,展望充满希望的未来。珍惜既往、珍惜当下、珍惜未来!
用土坯建造的土坯房冬暖夏凉,好多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土坯房,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是人们不舍拆掉,原因就是它们是老辈人永远的牵挂、永远的惦念、永远的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
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乡桂林村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平山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吟文化编辑部执行总编,曾被授予“感动平山十大人物”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