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钟讲讲小年
过去我曾讲过民族习俗时提过小年,今日专题说说中华民族小年的一些传说与习俗等,供大家互相了解。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在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被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个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还有一些别名,祭灶节、灶王节。
再说说从古传说节日的由来,是说灶王爷原为平民的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有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来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有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那节日又有那些习俗呢?
要祭灶王,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实际祭灶也要过年,开始清扫尘土。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的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
关于小年还有时间差别的说法:在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的二十三,老百姓家的是腊月的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的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的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另还有些地方在小年各地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给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好了,过小年了,我就简介讲这些供大家参考。让我们共同了解我国从古到今的习俗,使我们更尊敬掌握民族的一些知识,能更加了解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是多么深奥多彩。
借此随笔再写几句:
腊月时节小年到,全家老少多热闹。
每间房屋忙打扫,祭拜祖先福来绕。
小年如意无烦脑,疫情魔鬼赶跑掉。
老老少少齐欢笑,幸福生活步步高。
下面再转几张今年1月17日与几位书法家到街道社区参加写对联活动,喜迎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