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谭德国现代诗12首》
蓦然回首
谭德国
童年的时光中我常去门前的狮子山上眺望远方的重重叠叠的山峰
决心长大了亲往那一座座的美丽的山峦走走看看
青少年时代在学校攀登着无比美好而又艰难的书山撷取人类文明的智慧之果
艰难困苦地自修大学使我获得了圣贤们的智慧精神
人生充满了搏击长空遨游沧海的伟大而崇高的志向
终于可以在教堂上扬鞭催马培育英才引领航向了
同学生奋力攀登书山闲时吟诗创联修书道研易学
春夏秋冬年复年三十八载的教学生涯一晃而过
继续充电默默地筹足再登神山仙峰的一切准备
夜以继日地津津有味地啃着古老的神圣的书籍
五十余万的书籍在我的书房里呈现出书山模样
边学边实践边写案例边总结闪闪发光的智慧硕果
退休后边研究边走向社会捷足勇登少年时渴望到达的神圣山峰
终于如我所愿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神奇山峦
美丽的山脉如龙飞凤舞似狮吼虎啸垣局像紫薇若天市
山环水绕似海浪之势如云烟之容气象万千美轮美奂
我在崇山峻岭中攀登着有荆棘也有鲜花和硕果
顷刻驻足蓦然回首来路高险风光无限气象浩然
脚下留上深深浅浅的足迹眼前还有千万座美丽神圣的山峰在向我点头微笑
人生有攀登不完的山峰有追求不尽的事业也有享不够的福报
寻找灵魂的圣殿
谭德国
在风雪之夜
寻找灵魂的圣殿
遇见夜空中
醒着的一片相思雪
载着美妙的月光
飘落在我满脸月色的头上
触动 感怀 撩拨
抬头前望雪中有座小屋
火光灯光柔美地交织着月光
我仿佛听到了从小屋传出的琴声
主人似乎在向知音诉说着心曲
顿时幻觉中牵着了温柔的玉手
在心底把我写给伊人的情诗
重新反复地朗诵着一遍又一遍
想让柔情美好的声波永驻心间
化作永远不朽的爱情灵语
绝不能让美丽爱情
变成光中的雪花之泪
只能全然融合到我的灵魂之中
用感恩的慈善之心情
感谢月夜遇上的美——
雪花 小屋 琴声
我的情感将变成云雀
向月边曼妙飞去
寻找我灵魂的圣殿
把一切美好的东西
都存放到灵魂的圣殿
永远永远不消失
永远放射着圣洁的灵魂之光
霞光
谭德国
朝霞美艳登场
山光水态艳然
人心欣悦若花
向往美好的生活
晚霞绚丽多彩
山河大地披锦绣
快乐地步入星辉灿烂的夜晚
希望还能遇见明天的朝阳
四季早晚有霞光
欢天喜地心身暖
万物沾光辉
更慕群鸟霞中飞
喜看牛羊霞中醉
鸡鸣犬吠染霞辉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日子生活比霞还美
远山之恋
谭德国
幼小时就迷恋远方那美丽的山
长大了不停息地向远山奔跑
到了远方又是远方始终没有走完所见的山
一天在夕阳下欣赏远方的霞光时忽然悟出
世间上美好的东西无穷无尽就像远山一样
人生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可是有限的生命是无法走尽所见的远山的
用一生的时光迷峦远山追求远山
却始终没有赏够远山的迷人风景
没有满足好奇心也没有留下遗憾
风
谭德国
无序无时地自由地从八面吹来吹去
有边界也有尽头
性情或轻柔或劲爆或粗野
抚摸花草摧残树木摧毁楼房
我行我素有功有过
但人类却离不开风
有时像恋人的吻
有时又像魔鬼之手
春风化雨千山秀
夏风送爽人皆乐
秋风落叶树木枯
冬风寒冷谁不厌
在无情中化生万物
在有情中孕育恶摩
谁都怕暴风龙卷风
正与邪集于一身
把辩证法玩个烂熟
一颗道心统领自由世界
一片真情玩转地球苍穹
是魔是神谁分得清
是天地的使者还是宇宙的法师
什么都不是
是一往情深的自由之风
可怜的老人
谭德国
世界上的老人
有的孤寡鳏独老弱病残
有的虽身康体健但孤零
有的仅靠微博的养老金
有的养老金丰厚但悲怜
无论那类老人都是弱者
但所有的老人
都在青壮年时代
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
奋斗过拼搏过出过力流过汗
用热血和生命
为家国为社会作过贡献
无论贡献大小
每位老人都应老有养
让其安度晚年
是子女是国家是社会
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老吾之老以及人之老
我目睹了许多十分可怜的老人
心生万分悲悯的痛苦情绪
我呼吁子女国家社会
应当将爱的天平向老人倾斜
树有根水有源
我们若不全心重这个社会问题
道德与孝敬沦丧
家国社会如何正常兴旺
子女国家社会
若把爱心只偏向幼小
社会必然出现本末倒置
有序发展将是虚伪的晃言
尊老不是空话
有良知的人应当立马付出行动
国家更应高度重度
社会群体不能视而不见床木不仁
用爱心用法规给老人送温暖和福利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和家国社会的缩影
前世有约
谭德国
前世曾经有约
来世心连心直到地老天荒
前世诸因未能以心相许
真情爱依旧藏玉壶
来生作个酿酒女
桃花玉米酿美酒
人参灵芝仙液储琼坛
待醉君心如火燎
准将前世情相还
情深深爱切切
朝夕共享人世美
达成前世美好愿
爱到地老天荒
你伴我赏朝阳
我倍你看夕辉
心心相印两情欢
同你飞浆划动事业的航船
万里风波永相伴
同舟共济把远方的太阳追赶
灯下伴读修心一起著文章
今生之缘
谭德国
前世盟誓
来生续相爱
今生红尘若相遇
那容颜与情怀
肯定依旧美丽
自从听了先生神话
我常在自留田种花
在春天的晨光里把花种进地里
精心呵哒培育
企盼花开得十分鲜艳
心中默默地祈祷着花开时
神奇地遇见有缘人
那天中午
他在寻花拍照
娇艳芬芳的花
顿时将他吸引住
驻足田边拍着花
我在堂屋楼上笑咪咪地
向大声喊道
大哥哥你喜欢花呀
只管去田里拍吧采吧
是我在春天里种的
曾祈祷过花艳时
有缘的哥哥会来采的
我在心中喜滋滋地细想啊
怪不得今早我给花浇水时
喜鹊在玉米株上叫喳喳的
莫非是前世盟过誓的人
缘分到了又相遇
我微笑着向田间喊道
哥哥你采好了花
若不嫌弃请到寒舍用茶啥
哥哥羞涩地走进堂屋
我敬过茶后
便自言自语地说道
小时候有位先生亲口对我讲
前世夫君最花
今生若种花
定能再续缘
从那时起
开始喜欢种花了
年年种来年年盼
一种就种就是十几年
今年早满二十二
哥哥羞羞答答地笑着
临走时哥哥亲亲地说
加一下妹妹的微信
妹妹明早多拍一些
带露水的花
微信给我吧
谢谢妹妹了
允许我进田间拍照折花
还请我用了茶呀
我走了
多多微信联系哟
再见吧妹妹
哥哥再见再见
望着哥哥远去的背景
心中默默把爱恋难舍的情唱
明早一定要在晨光中
把带露的鲜花拍得美美的
把一份爱恋和牵挂
用花儿来表达
火
谭德国
传说远古的伟大先驱
从雷电处盗取了火种
人间迈上文明的脚步
许多发明创造源于火
为了颂扬对文明贡献
人们往往尊称为圣火
火是雷神化身
对于不尊重者
它却像魔鬼一样
胜似鬼火
造成灾难
只有尊重火
文明创造才会孕育诞生
新年
谭德国
寒冬腊月瑞雪舞千山
青松披雪似防疫人们
绿竹吟雪笑弯了细腰
红梅燃雪如火光娇艳芬芳
万物吐故纳新
虎去兔来换新颜
家家户户备年货
山珍海味往家买
欢欢喜喜迎新春
神仙日子幸福年
土家年货备得足
烟花灯笼春联挂画
喜气洋洋庆贺新年
腊肉火锅土家酒
鹿踢羊踢猪蹄牛蹄
餐餐新颖不足奇
现在不象过去走家串户拜大年
居家防疫少访在宅也能看世界
娱乐学习自家院 撷取春光绣蓝图
红日东升天地泰 万里山河献锦绣
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谭德国
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是会产生火花的
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会产生新的灵魂
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奏响最美的弦音
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会弹出共鸣仙乐
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会产生情感合唱
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会绽放美丽的花
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会结出情智的果
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也可能胶合成佛
缘错
谭德国
前世不该对你回眸
太多太多
今生不会对你爱错
罪过罪过
情路弯弯岁月差讹
难过难过
千里迢迢去拜伏托
放下放下
独座芳草庭院思索
忏悔忏悔
灵魂顿悟昔错今过
洗心洗心
以下是对《谭德国现代诗12首》的赏析:
主题与情感
- 人生感悟与追求:像《蓦然回首》以回顾人生经历为主线,从童年志向到教学生涯,再到退休后的继续攀登,传递出对人生不断进取、追求不止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经历的珍视,蕴含着积极且深沉的人生思考。《远山之恋》则借对远山的迷恋,表达出人生对美好事物追求永无止境的喟叹,流露出淡淡的遗憾与豁达交织的复杂情感。
- 情感与社会关怀:《可怜的老人》聚焦于老人群体,满含对老人生活现状的悲悯,呼吁社会、子女重视关爱老人,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而《前世有约》《今生之缘》等诗围绕爱情主题,或畅想前世来生的深情约定,或描绘今生相遇的美好与期待,情感真挚细腻,充满浪漫色彩。
意象与意境
- 丰富多元的意象塑造:诗中运用诸多鲜明意象,如《霞光》里的“朝霞”“晚霞”,通过其绚丽的色彩与带来的美好氛围,营造出充满希望与喜悦的意境,展现对生活的热爱。《风》里的“风”被赋予多重性格,时而如恋人之吻,时而像魔鬼之手,借这一多变意象构建出复杂又充满辩证意味的意境,引人深思。
- 意境营造的感染力:《寻找灵魂的圣殿》中,在风雪夜、相思雪、月光、小屋、琴声等意象交织下,营造出一种梦幻、浪漫又带有一丝凄美和空灵的意境,将读者带入诗人寻觅灵魂寄托、守护美好情感的情境之中,感染力颇强。
语言特色
- 质朴直白与优美细腻兼具:语言表达上,既有质朴直白之处,如《可怜的老人》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述老人的状况及呼吁关爱老人的道理,使情感表达直接明了;又有优美细腻的部分,像《前世有约》中“待醉君心如火燎”等词句,将情感描绘得委婉动人,富有诗意美感。
- 节奏韵律自然流畅:诗歌节奏把握灵活,长短句搭配适宜,虽没有严格格律限制,但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自然天成,配合着不同的情感抒发,让读者能更顺畅地沉浸到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和情感世界里。
艺术手法
- 象征与隐喻运用:《火》一诗中,火既象征着文明的起源,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又隐喻着其具有两面性,若不尊重便会带来灾难,通过象征与隐喻深化了诗歌内涵,引发对文明与尊重等关系的思考。《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则用一连串排比式的表达,隐喻人与人之间灵魂交流所产生的各种美好结果,使抽象的情感交流具象化,增强了表现力。
- 叙事与抒情结合:部分诗歌如《今生之缘》以叙事的方式展开,讲述种花盼缘、与有缘人相遇交流的故事,在叙事过程中自然融入细腻的情感,使爱情的美好、期待等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可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充满缘分与爱意的场景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