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浐水"的踪迹
浐水属于长安八水之一,古代典籍多有记载。
早在西汉时,司马相如在《上林苑》中指出:"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史记•封禅书》也说: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西晋潘岳途经浐、灞河赴任长安令时,则作《西征赋》,写到:“南有玄灞素浐,汤井温谷。"
由此可见,古人一贯以为,灞前浐后,浐水是灞水的重要支流。
在今人的认知中,浐水发源于秦岭,由库峪河、汤峪河、焦岱河和荆峪沟水等支流合流而成,流经白鹿原和龙首原之间,最后汇入灞水,是常识。然而,在古人的认知里,西安附近哪条河流属于浐水,它又发源哪里,却有多种说法,争论不休。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这些说法进行辨析。
有关浐水起源的解释,首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其卷十一《水部》说,"浐: 水。出京兆蓝田谷,入霸。从水产声。所简切。"
这里的"霸"即灞水,所说蓝田谷又在哪里?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许慎以前的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南陵"条下有这样的说法:"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里面提到了灞水名称的来历,并且指出它和"沂水"一样源于蓝田谷。
蓝田县素来以玉出名,故有蓝田之名。所以蓝田谷即出产蓝田玉之山谷。蓝田最早产玉之山即蓝田山,蓝田山临谷就是蓝田谷。根据历史记载,蓝田山即今蓝田悟真寺峪旁玉山,所以蓝田谷即今蓝桥河(又称清水河)谷。因其地产玉,为古人所重,县以之而名。所以先秦时,人们认为灞水正源是蓝桥河。这就是《汉书•地理志》认为灞水出于蓝田谷的原因。
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图中的霸(灞)水正是现蓝桥河
然而,查今蓝桥河谷,仅有蓝桥河一水,哪有古人所论"浐水"和"沂水"呢?颇令人迷惑不解。
如果查北魏的郦道元的《水经注》,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定解释,但又会产生新的疑惑。
《水经注》卷十九《渭水篇》论及灞水时说,"霸水又北,长水注之。水出杜县白鹿原, 其水西北流谓之荆溪。 溪水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水有二源。西川上承魄山之斫盘谷,次东有苦谷, 二水合而东北流,迳风凉原西。"" 其水傍溪北注,原上有汉武帝祠。 其水右合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次东有孟谷, 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合而西北历风凉原东,又北与西川会,原为二水之会,乱流北迳宣帝许後陵东北,去杜陵十里。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川东亦曰白鹿原也。上有狗枷堡","故川得厥目焉。川水北迳杜陵东","其水又北注荆溪,荆溪水又北入霸县,又有温泉入焉。水发自原下, 入荆溪水,乱流注于霸,俗谓之浐水,非也。"
上面所述,根据现实地理,苦谷即今库峪,斫盘谷即今扯袍峪,二水合流后称狗枷川水。白鹿原以东,苦谷以西,秦岭北麓,有石门谷、孟谷、大谷、雀谷和土门谷,实际上就是今汤峪、小洋峪、大洋峪、牛心峪和岱峪。狗枷川水先和这五谷水合流,再与荆溪水(今荆峪沟水)会合,便称为长水,长水再流入灞水。
郦道元所述,分明是今浐河流域,长水就是今浐河。而且当时人(所谓"俗")也称之为浐水。不仅如此,当时的《魏书•地理志》也记载,"(山北县有苦谷,浐水出焉)。"说明北魏之时,人们认为库峪河是浐水正源。
可是,郦道元认为这不是古志记载的浐水,"俗谓之浐水,非也。"那么,他眼里的浐水是什么呢?
《水经注》卷十六,对于"浐水"的描述是:" 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入于灞。
《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历蓝田川,北流注于灞水。《地理志》曰:浐水北至灞陵,入灞水。"
郦道元同时引用了许慎的《说文》和《汉书•地理志》。但郦道元引用的《汉书》内容,却与今本《汉书》差异很大,一个说"浐水出于蓝田谷",一个说"沂水出于蓝田谷"。郦道元所说的"浐水",同班固所说"沂水",到底是一水呢,还是两水呢?人们争议很大。
唐颜师古注今本《汉书》时,指出:“沂音先历反。视读曰示”。北宋时期宋祁进一步说:"沂,越本作泝"。"沂"之发音同"浐"发音截然不同,明显是两水。
宋敏求在《长安志》曰:‘郦注述泥水,所脱多矣,安知不在脱中也。今正沂作泥,又补浐水,庶合。”指出沂水应该是泥水而不是浐水。
那么,泥水又是什么水呢?宋敏求的《长安志》记载说,蓝田的刘谷水(今流峪河),就是泥水,并且引用《水经注》,认为刘谷为"蓝田山之东谷"(为《水经注》轶文,今本《水经注》无此内容)。这个观奌是正确的,今流峪河的确位于蓝田山之东。
但是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泥水出于刘谷,位于蓝田山以东,并不是真正的蓝田谷。这同汉书所说沂水出于蓝田谷的记载不符。
那么,将浐水和沂水视作一水又如何呢?
清代诸多注家,大多认为汉书所说沂水,就是许慎和郦道元所说的浐水,是汉书把浐水误写成了沂水。
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他指出:"师古曰,沂音先历反。按此乃大谬。沂者,滻字之误。水经注引志可证。张揖注上林赋亦曰,霸出蓝田西北而入渭。滻亦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经曰,渭水,又东过长安县北。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注云,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水出蓝田县蓝田谷。迳蓝田县东。又左合滻水。又北、长水注之。又北、会两川。又北、左纳漕渠。又东、迳新丰县。右会故渠。故渠卽经所谓东过霸陵县、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者也。今无水。又北迳秦虎圏东。又北入於渭水。张守节曰,雍州蓝田县滻水卽荆谿。狗枷之下流也。按郦注说长水出杜县白鹿原,西北流谓之荆谿。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注於霸,俗谓之滻水,非也。史记霸、滻、长水尽得比大川之礼。此可证张氏之误矣。水道提纲曰。灞水上源卽蓝水也。出蓝田县蓝关之西南山秦岭。经西安府境东而北。有滻水西南自太乙山、东南之西王谷岭及秦岭三源合而北流。又东北流来会。旣合滻水东北至高陵县南境入渭,曰灞口。"
按段玉裁的说法,今本《汉书》把浐水误写成了沂水,而郦道元所见《汉书》本写作浐水。同时,他认为,“《渭水注》泥水、浐水皆出蓝田谷,入霸。沂盖泥之声误也。沂又误析,故颜音先历反。此当云泥水、浐水皆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今本脱浐水。郦所据脱泥水,故叙泥水不引志文,而浐水篇引志文也”。也就是说,段玉裁认为,郦道元所引《汉书•地理志》疏漏了泥水的内容,而今本《汉书•地理志》轶失浐水内容。总之,段玉裁认为,是泥水和浐水出蓝田谷,并不是沂水出蓝田谷。
另外,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洪颐煊《汉志水道疏证》、陈澧《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王邵兰《汉书地理志校注》,都持有和段玉裁类似的观奌。特别是王邵兰,将历史时期的学者对沂水和浐水的争论进行了梳理,他说,“京兆尹南陵: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师古曰,沂水音先历反)。齐氏次风[清代地理学家齐征南,兰注]考证云:沂水当作浐水,各本俱为《水经注》引此条云,浐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赵氏诚夫(即赵一清,兰注)《水经注》释云曰:酈注首尾再引班志似是沂水即浐水,但不知何以误浐为沂,而沂又何以有涅音,一清按宏农郡析县。师古音先历反,沂与析字形相近,先历之音于析,则是沂则非也,沂水字亦作渠见渭水,水注霸陵县,可知本字不误,而其音则非紹兰按水经浐水注引。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又引地理志曰:浐水北至霸陵入霸水。是志文本作浐,浐字坏而为沂。上林赋曰:终始霸浐。浐与霸,在八川中,二水连文而浐水入霸,霸水入渭,故相如谓为始终矣。孟坚[即班固字,兰注]作志,何为舍浐而取泥。且渭水注云:泥水又西经峣关北,又西北流入霸水。是泥水,虽亦入霸,而不言所处,其是否出蓝田谷尚未可知,诚夫证志又何为舍六朝人,明引志文之浐,而取未祥所出之。”王绍兰将对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将沂水和浐水的争议及霸水和泥水进行总结,提出“诸家改沂为浐,不如段说之精。泥亦作渠。渠、浐、霸三水出蓝田,入霸陵,因二县地割置南陵,故系之此下。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认为浐水、泥水和霸水皆出蓝田谷。
但是,如果像郦道元《水经注》和许慎《说文解字》以及赞成他们的后世学者的观奌,沂水实际上是浐水,出于蓝田谷。而古之灞水也出于蓝田谷,那这浐水和灞水岂不是一水,又何谓浐水入灞之说?
即就是按段玉裁的说法,今本《汉书•地理志》误浐为沂,而郦道元所见版本有浐水而轶失了沂水或者说泥水内容。但泥水、浐水和灞水同出于蓝田谷,不符合秦汉魏关于篮田谷就是今悟真峪的观奌。悟真峪只有一条蓝桥河,那能同时是三条河?即使认为泥水是刘谷水也不行,正像前面所言,刘谷是蓝田山之东谷,而不是蓝田谷。
现代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中,忽视了郦道元所说浐水并非从古`到今所说的白鹿原以西的浐河,将浐水绘成了今之浐河,却引用了郦道元的观点,将浐水当成《汉志》沂水,为解决由此带来的灞之上源(也就是泥水或沂水)、浐二水同出蓝田谷的矛盾,只好将蓝田谷绘成秦岭主脊。这明显不符合谷的定义。“谷”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属会意字,古字形上部像水流出的样子,下部像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谷”的本义指山谷,即两山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或水道。将谷绘成山脊,岂不真正是"深谷为陵"了?
以上学者在提出观点前,均参考了前人的观点,认为是浐水出蓝田谷,但并非实地考证,因而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郦道元所引《汉书•地理志》所说西南而来,同他所谓"浐水"会合的莽谷水又是何水,在哪里?
辛德勇教授在《<水经·渭水注〉若干问题疏证》一文中提出“浐水出自于京兆蓝田谷,北入霸”,并且对浐水进行疏证,其中疏证中引用了三个人的观点:其一,清代孙星衍的观点,认为浐水指今蓝桥河(蓝水),莽谷指今辋川;其二,清代赵一清认为浐水为沂水之误,沂水为泥水,大致是指蓝田以东,灞河干流河段;其三,杨守敬在《水经注图》中将浐水绘于秦岭下,纵贯白鹿原,在今蓝田以下,灞浐之交以上注入霸水。他所绘蓝田谷,是蓝桥河谷。显然以此为灞水正源。
辛德勇对杨守敬观奌不以为然,认为实地并不存在相应的水道。且这与渭水篇中"灞水左合浐水,历蓝田川东"之记载不附。
辛德勇赞成赵一清观奌,以为古之沂水和泥水实为一水,乃兰田城南灞水段,即刘谷(泥水)同倾谷、铜谷和倒回谷合流段。故《水经注》中的所说浐水并非古之浐水,今之浐河,而是《汉书•地理志》中的沂水。古代沂、泥近音,可以互转。因此在蓝田南,古之灞水、沂水,泥水可以等同。《水经注》轶文中所说"蓝田山之东谷,就是蓝田谷。既然沂水(或泥水)出于此谷,那也可以认为灞河就出于此谷了。郦道元误以为汉书所说沂水,就是并《说文》《水经》中所说"浐水”。实际上,后二者所说"浐水",实际也指的是沂水。
辛教授又赞成孙星衍的观奌,认为《水经注》所说的"浐水",实际却不是沂水,而是蓝水,辋川河(莽谷所出之水,古代莽、辋同音)是其支流。所以熊会贞在《注疏》中批驳孙星衍,全无道理。
我认为辛教授的观奌尚有不到之处。辛教授的观奌,实际上受明清学者的观奌,把倒回谷和刘谷水当成了灞水正源,而忽视了先秦魏汉蓝桥河水才被看作灞水正源的事实。
我的观奌是:
一、沂水是存在的,但它不是泥水,而是辋川中的锡水洞沟水,亦称锡水。原因如下:
首先,锡音正是先历反切,正合颜师古对"沂"的读音解释。
第二,《汉书•地理志》为什么提到灞水外,要提锡水(沂水)?因为锡水洞有新时代文化遗址,且锡水下游正是西周弭国活动范围。先秦时代蓝田的突出地望,一是蓝田山出玉,故有蓝田谷出灞水之说,一是辋川靠近锡水附近有弭国,故而锡水(沂水)也进入史册。
第三,锡水洞水同蓝桥河附近的碧水洞暗水相连,而碧水洞就在蓝田谷附近。明何景明《雍大记》记载:"商岭水流至蓝桥,复流至辋谷,如车辋环凑,落叠嶂,入深潭,有千圣洞、细水洞(即锡水洞,兰注)"说的就是锡水。乾隆《西安通志》记载:"锡水,《县志》:在县南三十里。相传有高僧以锡杖自蓝桥山下通之,其水遂由山穴给洞前流入辋谷河。"雍正《蓝田县志》有类似记载。因此《汉书》说沂水(锡水)出于蓝田谷,正合此意。该水前称沂水,后因传说字转为锡水。
第四,同沂水相合的西南莽谷就是今东西采峪河水相合后下流,同沂水相合的那段谷地。古代莽辋同韵(养韵),后世辋川即由莽川转音而来。
二、先秦汉魏时,霸水正源就是蓝田谷即蓝桥河谷。泥水即刘谷水,蓝田山东谷水,并非蓝田谷水,刘谷水和倒回谷水、倾谷水同谷水汇合后继续称泥水,然后汇入蓝田谷水所代表的灞水,然后再汇合沂水所代表辋川水。
因此,将今本《水经注》和《长安志》辑录古《水经注》秩文集合,《水经注》有关灞水源出的正确条文应为:"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轻谷水,二水合而西注,又西流入泥水。水出蓝田山东谷,谓之刘谷,与石门水合,刘谷水一名泥水。又会铜谷水合轻谷水。西注沂水,沂水又西径峣关北,历峣柳城。""沂水又西北流入霸。"
无论是赵一清坚持的"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辋谷水,二水合而西注,又西流入埿水。埿水又西径峣关北,历峣柳城。""泥水又西北流入霸"的内容,还是朱谋玮撰《水经注笺》所持"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辋谷水,二水合而西注,又西流入埿水。埿水又西径峣关北,历峣柳城。”"埿水又西北流入霸"的条文,都有缺漏和诬误。
三、今本《汉书•地理志》有疏漏,轶失了部分内容。郦道元所引古本内容应该为:"沂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沂水。沂水又北历蓝田川,北流注于灞水……(中有脱文,今不详)浐水北至灞陵,入灞水。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这个内容列举了先秦至汉时浐灞流域最重要的三条河流:灞水、沂水和浐水。
《汉书》抄录流传过程,有的版本中部分内容轶失,变成了今本的""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
许慎看到的是今本《汉书》,他将沂水误作浐水。而郦道元搜集古籍,看到了上述内容,但他却受许慎影响,也误认沂水为浐水,却忽视了真正的浐水。
我的观奌的依据是,郦道元进行注引时,所引"浐水",一历蓝田川入灞,一至灞陵入灞,分明两水。先后出现了两次"《地理志》曰",说明他引文并不连贯,省掉了原本《地理志》中有关内容。他误认为沂水为浐水,所以将前面"沂水"直接写作"浐水",以同后面"浐水"条文一致。
在浐水、沂水、灞水的关系问题上,人们容易犯错误的,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不清楚蓝田实际地理,不能以实辨证。二是将实际的浐水同学者们纸面上的"浐水"往往混为一谈,因而陷入一团乱麻之中。三是不清楚对于灞水正源和蓝田谷的认识,在秦汉新城魏晋、隋唐明清有所差异,往往以今代古。
古代学者,往往忽视实际考察,注重引用古籍,于古籍堆中寻找资料,难免脱离实际。后人转相注引,以致错上加错,先赴后继,竟然置真正浐水而不顾,生造出一条并不存在的浐水。此种谬误当为学界中人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