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的“肥年”
文/细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记忆中的冬天,总来得特别早,也似乎格外冷。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挂着晶莹的冰凌。刚入腊月,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最高兴的是“今年割多少肉?”如果割肉多,就可以过个“肥年。”
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吃肉,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而言,是一种奢侈。平日里,餐桌上更多的是青菜、萝卜和偶尔的自家养的鸡蛋;肉!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我们家也不例外,母亲总是早早地计划好,精打细算地用好每一分钱,只为能在过年时,让我们多吃点肉……
记得那年,母亲买了比以往更多的肉,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母亲站在灶台前,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熟练地拿起一块块肉,仔细地清洗着。她将肉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再撒上一把盐,然后盖上锅盖,开始生火煮肉。母亲不时地揭开锅盖,用勺子轻轻翻动肉块,确保每一块都能均匀受热。
我站在锅台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锅里的肉块,生怕肉煮丢了。我的目光紧紧跟随母亲的动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我的嘴角挂着口水,眼睛却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就像一只饥饿的小猫,眼巴巴地看着锅里的美食,期待着那一刻的到来。我的双手不自觉地交叠在一起,紧张地搓动着,心里默默地数着时间,期待着肉块快点煮熟。
随着水温的升高,肉香渐渐飘散开来,直钻心底,那是一种让人垂涎欲滴、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我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香气全部吸入体内,让自己沉浸在这份幸福之中。
终于,肉熟了,母亲小心翼翼地将肉捞出,放在大盘子里,那一刻,整个屋子都充满了诱人的香气。我们迫不及待地围坐在桌旁,手里拿着筷子,眼睛却紧紧盯着那盘肉,生怕一眨眼就会被抢走似的。啃着骨头,咬着肉,那种满足感,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那时候的肉是那么香,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可再也找不出那时候的味道。
那些年,我们盼着的“肥年”,不仅仅是因为有肉吃,更多的是因为那份团圆的温馨,那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虽然时光流转,生活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那份对年的期盼,对家的依恋,却如同陈年的老酒,越久越醇厚,越来越让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