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庄的传说 ——听爷爷讲故事之三
我的老家在和平镇和平村。小时候,就经常听人把我们居住的村子叫"鬼庄"。后来渐渐大了,得知我家所在的十二队叫鬼庄,前边九队叫前鬼庄,后边十四队叫后鬼庄。
当时很不理解:前辈们为什么把村庄起这样的名字?总觉得有点不吉利、晦气。有时,忍不住就会问爷爷,或其他年长者。当然,他们介绍的内容也是来自祖先。 本文根据爷爷和前辈们的口口相传,探佚钩沉,缀散成篇。
一、糕店魅影
很久以前,我们老家附近,就有一个大水塘,称"大老汪"。汪塘西北,有一个十字路口,往来行人较多,就有人在路边开了一个小店,主要经营糕点等杂货,收入不多,也能勉强维持生计。 有一天,店主有点烦恼。他最近每天晚上盘点时,都会发现收入的纸币中有一张冥币,就是俗称的"鬼票子",使实际收入少了大约一盒糕点的钱,他百思莫解。
夜间睡在床上,他就将这几天来购物的、特别是买糕点的顾客回想了一遍。顾客大多是熟人,因为开店时间较长,对他们即使叫不出名字,也大多面善。经认真回想,他想起有一个人非常可疑。
最近,每天太阳落山以后,都有一名身穿白衣的女子到店里买糕点。她买了就走,从不与人多说话。
他终于有了主意,准备次日实施。
第二天,太阳刚落,那位陌生女子果然又来了。店主偷眼一看,她生的还算漂亮,只是脸色苍白,神情忧郁。店主按要求,递给她一盒糕点,又收了钱。
那女子买到糕点后迅速离去。店主将门锁好,悄悄地在后面跟踪。
这时,天已经黑了。店主怕惊动她,保持了较远的距离。就这样尾随着,向东北方向走了大约二三里路,眼看那女子走进了一片墓地。
这店主胆子有点大,也跟进墓地。但是一闪身,那女子连影子都不见了。
这是一片较大的坟场,大约有几十个坟墓。借着月光,店主发现靠边的一个坟墓还没长草,墓也没完全修好。
根据经验,他推测那是一座新坟,死者亡故不久。更奇怪的是,墓中竟中隐约传出哭声。店主一惊,顿觉汗毛直竖。
二、亡妇产子
这店主确实胆大,心想:既然来了,就要探个究竟。他走进那座坟墓,发现墓不仅没修好,甚至还有裂缝通向地下。
他刚走近,就听到墓中的声音,分明是婴儿在啼哭,好像还不止一个。
他吓得掉头就跑。因为在这里时间较长,知道这片坟地,安葬的都是西南一个小村子人的先辈。
他跑到村里,经过打听和描述,很快找到死者的家人。
原来数日前,村里有个临产的少妇,因突发疾病猝死。家人以为,孕妇已故,胎儿必死,就按民俗安葬了死者。全家还在伤心不已, 闻讯无比震惊。全村人都大呼小叫,迅速行动起来,打着灯笼火把,向墓地跑去。 到墓地后,大家都听到了墓中啼哭的声音,且异常响亮。死者的丈夫急得用手扒土。大家纷纷回村,找来锹锨等工具,一会儿就把坟扒开了。撬开棺木,棺内的景象令人惊心。
三、张氏三雄
棺内,三个赤裸的婴儿,都趴在母亲的遗体旁啼哭着,有的抓着糕点,有的正吮吸着母亲的乳房。把他们抱出棺材一看,三个都是男婴。
全家人悲喜交加,重新隆重地安葬了亡妇。
三个男孩渐渐长大,后来成了和平乡这一带张氏的祖先。
老二、老三没有传下真名,只是根据其特长留下诨号。
老二是种地的一把好手。每天清晨,他都要到地头巡视一番,俗话"瞧田",人称"田三转"。
老三善于奔跑,健步如飞,人称"草上飞"。相当于《水浒》上的神行太保戴宗,或"黑色闪电"博尔特。 只有老大还有真名和部分事迹传世。
老大叫张继苟。据传,他力大无穷。有一年麦收季节,他从盱眙一带逃难回家,顺便挑两个石刻"神龛"压风,意思是加点重量,走路才更稳当。每个"神龛"重约150斤,而盱眙到我们家,大约100多公里的路程。
他回家途中,路过一个村庄,当时人们正在用石磙打麦子。
他走得满头大汗,就向一老妪讨水喝。老妪回家拿了水桶水瓢,打了一桶井水,从桶里舀水时,顺手从地上抓了一小把碎草洒在瓢里,才递给他喝。
张继苟心中不悦,一边吹去浮在水上的草,一边喝,把一大瓢水都喝完了。
接着,他乘其不备,把人家打场用的、大约三百斤重的石磙子举起来,放到场边一棵大树的树桠上。
打麦的人无计可施,只好求他。老妪知道他的心思,连忙解释:小伙子,你刚才热得满头大汗,井水太凉,如果喝得太急太多,就会生病。我撒点草在瓢里,就是让你慢点喝,你不要误会。 张老大一听,满脸羞惭,连忙向人家赔礼道歉,并把石磙子搬下来。
四,斑斑遗迹
因为兄弟三人都是母亲死后所生,三兄弟以及他们的后人,也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带叫做"鬼庄"。有些村民人根据谐音,把"鬼庄"叫作"贵庄",认为好听。可是这样既不符合史实,也曲解了村名的原意。也有人把这一带叫做"鬼张",因为村里姓张的占了绝大多数。即以我们老十二队为例,全队300余人,除婚入者,全部姓张。
1974年,我在部队服役期间,还查阅了家乡的军用地图。比例尺五万分之一,很大;是总参以民国时的测绘为依据绘制的,比较准确。 地图上和平十二队的位置标注为鬼庄。以此为中心,南边九队的位置叫前鬼庄,北边十四队的位置叫后鬼庄。
在鬼庄的位置旁,还有一个"土"字,意指土地庙。
以前,各地都有大小不一的土地庙,成为确定地理位
置的标志性建筑。 小庙紧挨"大老汪",后边有一棵百余年的银杏树。庙不大,占地也就三四个平方。砖墙瓦顶,中空,里边供奉一座比较粗糙的神像。 我小时候,每逢除夕、盂兰节或大冬等,爷爷就会携贡品,搀着我,到庙前烧香磕头。文革时,小庙被毁,只剩下一个石刻神龛。
据传说,这个神龛就是张继苟从盱眙一带"压风"挑回来的一个,另一个不知所踪。 去年深秋,老娘生病,我陪护她到老家生活了一个多月。闲时,我到土地庙原址看了看,发现那个神龛,还静静地躺在荒草丛中。周围,还残留一些的草人纸马等祭祀活动的痕迹。
以往,听南京知青也讲过,迈皋桥一带曾流传过"墓中产子"的故事,依据是"迈皋"即卖糕之谐音。这个说法,我无法解释,有待专家学者们考证。作者赋小诗以记之:
和平街之南,"鬼庄"是古村。
亡妇产三子,
天地佑张门。
悠悠数百载,
代代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