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小年之别
腊八既过,年味渐浓。于华夏广袤之地,南北方过小年之期有异,然皆含祈愿,满溢温情,为新春之先声也。
北方之地,腊月二十有三,乃祭灶之良辰。灶神,司一家之饮食,掌善恶之簿。是日,家家户户皆恭迎灶神之述职。以糖瓜、麦芽糖为供品,其甜如蜜,其黏似胶。冀以粘灶神之口,免恶言于天庭;望其呈善状,佑阖家之安康。爆竹声声,震耳欲聋,似为灶神送行;青烟袅袅,扶摇直上,如送祥瑞登天。旧像焚化,恭送灶神离舍,祈愿新岁,福祉临门。至于夕膳,饺子为尊。一家老小,齐聚一堂,分工协作。擀皮者,手法娴熟,圆皮如轮飞转;调馅者,精心调配,五味调和得当。包饺之际,欢声笑语,亲情融融,暖意在室,满是天伦之乐。
南方诸地,腊月廿四为小年。掸尘之举,至关重要。“尘”“陈”同音,意在除旧布新,一扫往昔之晦气,开启来年之新程。男女老少,齐力协作,长帚挥舞,屋顶墙壁,皆纤尘不染。每一处角落,皆仔细擦拭;每一片瓦砾,皆洁净如初。扫毕,着手制年糕。糯米粉经巧手揉捻,或圆或方,形态各异。圆者,寓意团圆美满;方者,象征方正持家。“糕”与“高”谐音,饱含“年年高”之盼,望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晚餐时分,阖家围坐,佳肴满桌。鱼肴必备,取“年年有余”之意,冀望家境殷实,富足常存。
虽南北小年之时不同,俗有异,然皆寄寓着百姓对美好生活之向往。此传统,如绵绵之细雨,润泽心灵;似熠熠之星火,照亮归途。无论漂泊何方,每逢小年,游子之心皆系于家乡。其承载着中华民族之文化根脉,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永不停息。有诗记之:
腊月时分岁欲阑
南北小年满人间
北地祭灶糖瓜献
南土除尘旧秽迁
爆竹声声辞旧岁
年糕片片祈新元
习俗虽异情无改
共盼春来瑞气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