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微启点滴
文/樊志刚(辽宁)
6
水有七善之妙
皆不争之道
自处无争
又何来怨尤
人能心如止水
避高就下
便是居善地
人能虚心养志
含光内照
便是心善渊
人能爱物不遗
教人不倦
便是与善仁
人能言语真诚
心口如一
便是言善信
人能因物付物
尽己尽人
便是政善治
人能曲直方圆
随宜适用
便是事善能
人能可行则行
当止则止
便是动善时
《道德经》微启点滴由樊志刚创作,通过引用《道德经》中水的七种善性来阐述老子关于“不争”的哲学思想。诗中以水为喻,说明了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并将它们与个人修养、社会行为联系起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 水有七善之妙
1. **居善地**:水总是流向低处,避高就下,象征着人应该谦逊低调,甘于处于低位而不与他人争强好胜。
2. **心善渊**:水深沉而平静,象征着人心应如止水般平和,虚怀若谷,内心光明但不外露。
3. **与善仁**:水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象征着人应当慈爱万物,教导他人时也应耐心不倦。
4. **言善信**:水清澈透明,没有杂质,象征着人的言语应当真诚可信,做到言行一致。
5. **政善治**:水能适应各种容器的形状,象征着领导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治理,尽己所能服务人民。
6. **事善能**:水可以随形就势,无论是曲是直,是方是圆,都能适应,象征着人在处理事务时应当具备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7. **动善时**:水流动适时,该停则停,该流则流,象征着人的行动应当合乎时宜,懂得进退。
### 皆不争之道
诗的开头提到“水有七善之妙,皆不争之道”,这是对《道德经》第八章中“上善若水”概念的直接呼应。老子认为最高尚的行为如同水一般,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选择最底层的位置,这正是“不争”的体现。
### 自处无争,又何来怨尤
这句话强调了当一个人能够遵循“不争”的原则生活时,自然会减少与他人的冲突和矛盾,因此也就不会产生抱怨或不满的情绪。
### 诗歌的意义
整首诗不仅是对《道德经》思想的一种诠释,也是对现代社会人们如何修身养性的指导。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习水的特性,保持内心的宁静、谦逊、诚实和智慧,同时也要懂得适时而动,顺应自然规律,这样才能达到心灵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
通过这样的诗句,作者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并在实践中找到生活的真谛。这种基于传统智慧的现代解读,对于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