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是最浓郁的乡愁
作者/葛国顺
“小寒大寒又一年”,年味也越来越浓了。浓浓的年味飘荡在超市商场里、大街小巷上、大家小户中,到处是忙着购置年货的人,空气中弥漫着人们期盼这一美好时刻的喜悦心情,洋溢在人们的笑脸间,也流露出人们对岁月流逝生出的无限感慨。
中国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大的传统习俗-——过年,今年春节成了首个世界非遗版,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人们盼过年的那种情形和心境,随着生活环境和角色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演变。毋庸置疑,商家是很喜欢过年的。进入腊月,各大商场里就响起了欢快喜庆的过年歌,品种繁多的年货琳琅满大红灯笼高高地挂起来,吉祥的装饰、精美的生肖挂饰、火红的春联和福字铺天盖地,营造出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其实,更浓的年味是从人们的心底冉冉升起,那里有最浓郁的乡愁。

在中国,过年无疑是最重要的节日了。每当此时,我总忘不了小时候在乡下过年的那些点点滴滴。鲁迅曾在《祝福》中说:“旧历的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小时候盼年,觉得时间好慢,临近春节那些日子,天天翻着日历,渴望过年,记忆里那些点点滴滴穿过苍老的岁月氤氲而来。那时物质匮乏,平时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我们家孩子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更别说过年能穿到新衣服了,但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尽量为孩子做身新衣服,实在没法,只能把平时老大穿的改给老二,然后拆拆改改再给小的穿,比没有补丁好得多了。正如汪曾祺在《岁朝清供》中真实呈现春节的情致,“小时候家中穷困,但在父母的精心操持下,我们同样把年过得有滋有味。”后来,国家繁荣昌盛,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让老百姓的钱袋了鼓越来了,日子才越来越好,过年可以吃到鱼肉,美美地享用美食;可以穿上新衣新裤新鞋;长辈们还要给晚辈压岁钱,虽然压在床头崭新的压岁钱(也就是几角钱)总习惯地打开数了又数;大年初一大清早就在床上溜来溜去,穿着新衣新鞋上庄,挨家挨户去拜年,赚得满满的葵花、瓜籽、爆米花和糕点糖果。客气的人家还会给一张角票;可以跟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放鞭炮……每当得到了这些,就像拥有了全世界,欢天喜地。
等我长大工作后,平时很少回家。家是生活的港湾,过年就是希望与家人团圆,希望家和万事兴,希望国泰民安,希望五谷丰登……像许多在外打拼的游子一样,每当春运临近,不顾旅途劳累,拖着大包小揽往回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年揉进了更多的思念,把对家人的思念,对未来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在这个时刻迸发出来。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摆脱温饱奔小康,吃穿不用愁,天天似过年,人们讲究健康饮食,这时除了大鱼大肉,每顿皆有新鲜的菜肴和可可饭食,而且娱乐氛围浓厚,过年不再单调。尤其是除夕,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一边喝着老酒,一边观赏央视春晚精彩节目,把幸福和温情融入在大家庭的欢声笑语里,沉淀在朗朗岁月中,传承着祝福和美好。
如今,过年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已有了另一种意义,融进更多的乡愁。过去过年的那种感觉,在人们的眼里似乎已经有些遥远,年味好像越来越淡,可是在人们的心里却是越来越重。年的“宗”没有变,我们还是需要过年,需要一年中有这样的特定日子,来显露孩童一般的快乐,表达团圆欢聚的情怀,中国人上演的人类大迁徒就是对年最好的诠释。也有在外打拼的游子需要坚守岗位,有的在国外,无法回来与家人团聚,好在现在可以视频,也关注着爸妈和家人过着怎样,好在现在可以视频,清的画面如同面对面,“我们身体很好,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的话语如扑面春风,其乐融融。
年味芬芳,和顺致祥。新春已至,让我们把歌喉和脚步调到春之弦,过一个健康、节俭、文明、吉祥的春节。
2025.1小年写于草页斋
